说到沙漠化,中国的情况可不容小觑,沙漠面积足足有70万平方千米,曾经肥沃的土地被沙子吞噬,实在是可惜啊!
不过,中国经过多年摸索,总结出的沙漠治理办法一个接一个,其中,最让人惊叹的做法就是在沙漠里种庄稼!
谁能想到,原本看似天方夜谭的事儿,竟然成功了!不仅恢复了土地的生机,还意外解决了世界难题!
沙漠变粮仓:一个“乌龙”工程的逆袭
近年来,全球的气候简直让人捉摸不透,时而干旱,时而暴雨。
美国、欧洲、亚洲等地都经历了异常天气,庄稼的收成普遍不太好。
甚至在咱们中国,2023年的粮食产量也比上一年少了127.4万吨,这个数字可不小啊!咱们不能掉以轻心。
除了气候变化,沙漠化问题同样不容忽视。
眼下,全球五分之一的陆地都被沙漠侵蚀,而这些黄色的“恶魔”还在不断扩展,每年以四个足球场的速度吞噬着周围的土地。
中国也未能幸免,70万平方公里的沙漠和50多万平方公里的戈壁,合起来超过了四分之一的国土面积都在面临沙漠化的威胁。
土地沙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曾经肥沃的土地如今变成了荒凉的沙漠,庄稼根本无法生长,生态环境也受到了极大的破坏。
如果不采取紧急有效的措施,未来的日子可能更加难过!
面对粮食安全和沙漠化带来的双重挑战,国家提出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战略,希望通过土地的改良和科技创新来确保粮食供给的稳定。
这不仅是为了应对当下的困难,更是为长远的粮食安全做准备。
同时,国家还提出了“向沙漠要发展,向沙漠要效益”的目标,力求将沙漠变成有用的资源,为经济和生态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这些前瞻性的战略和理念为沙漠种粮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解决全球沙漠化问题带来了新的曙光!
“乌龙”工程:从“不可能”到“丰收”
你可能难以相信,居然能在寸草不生的沙漠里种出金灿灿的小麦!
这可不是幻想,而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新疆麦盖提县的奇迹。
麦盖提县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边缘,三面被沙漠包围,90%的土地都被沙子覆盖。
这里的年降水量少得可怜,仅有50到200毫米,远远不足以支撑小麦的生长。
更糟糕的是,县里有大面积的盐碱地,其中重度盐碱地有15万亩,轻度盐碱地更是达到46万亩,这些都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可是,正是在这片看似绝望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个“乌龙”工程,意外地创造了一个农业奇迹。
这个奇迹的背后,离不开山东日照市多年来对麦盖提县的对口支援。
经过多方努力和技术攻关,这片贫瘠的土地竟然在现代农业技术的帮助下,成功地种出了小麦,创造了沙漠种粮的奇迹!
十多年的合作,既让两地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为未来更深层次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到了2023年,日照援疆指挥部和新疆五征公司一拍即合,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在沙漠里种粮食。
经过无数次的讨论和商议,他们最终选定了麦盖提县作为试验田。
正是在这片看似不毛之地的沙漠,曾经的天方夜谭逐渐变成了现实。
不过,这个计划刚一提出,就引来了不少质疑声。
很多人认为,沙漠环境如此恶劣,年降水量少,土壤贫瘠,简直不可能种出粮食。
可项目组的人并没有被这些质疑打倒,他们坚信,只要找到合适的办法,借助科技的力量,沙漠也能变成丰收的沃土。
带着不服输的决心,他们踏入了沙漠,开始了艰难的探索和实验。
科技的力量:滴灌、选种、智慧农业,样样精通
要把沙漠变成良田,首先得解决“锁沙”问题。
沙漠里的沙子流动性非常强,种子一撒下去,就容易被风沙掩埋,根本无法发芽,甚至有可能彻底消失。
解决这个问题可不简单,但专家们早就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准备一举攻克这个难关。
首先,他们用激光平地仪把7000亩沙地平整了,确保整个地面高低差不超过5厘米,这样每一寸土地都能均匀灌溉,避免水分浪费。
接下来,他们开始着手改良沙土,把大量的牛羊粪、秸秆等有机肥料混合到沙土里,给贫瘠的土地注入新生命。
这些有机肥不仅改善了土壤的结构,还增强了土壤的保水能力,让沙地逐渐变得更有“营养”。
与此同时,他们还使用了固沙保水剂和聚合剂等高分子材料,这些现代科技产物能有效地固定
沙粒,减少水分蒸发,创造一个更有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
通过这一系列巧妙的手段,专家们不仅“驯服”了沙漠,还让这片荒凉的土地开始焕发出生命的气息。
解决了“锁沙”问题后,接下来就是沙漠地区最头疼的“缺水”问题。
沙漠里的水资源稀缺,要想在这里种庄稼,必须找到一种高效、节水的灌溉方式。
于是,专家们引进了先进的滴灌技术,就像给植物“打点滴”一样,这种方法能精准地将水分和肥料送到植物的根部。
最惊人的是,滴灌技术不仅能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惊人的95%,还能够节省30%以上的水和肥料,极大地缓解了缺水带来的压力。
而在沙漠中种小麦,选对品种也是成败的关键。
项目组经过细致的研究和筛选,最终确定了“新冬20”这个品种作为主力。
这个品种是新疆农业科学院小麦研究所精心培育的,具有早熟、高产、稳产、耐旱、耐盐碱的特点,堪称沙漠环境中的“小麦明星”。
另外,项目组还在周边地区试种了其他品种,比如“京麦183”,希望找到最适合沙漠气候的品种,进一步提高产量和品质,让沙漠的土地也能孕育出丰收的希望。
科技的力量可不仅仅停留在灌溉和土壤改良上,项目组还引进了智慧农业技术,让这片沙漠麦田管理更高效。
他们从山东寿光引进了水肥一体化自动化装置,并在地下埋设了智能感应器,实时监测土壤的温度、湿度、酸碱度等重要数据。
这些数据为精准种植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专家们可以根据实时情况精确调控每一株小麦的水和肥料供应,大大提升了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也让沙漠土地上的小麦种植变得更加科学、精细。
从沙漠到粮仓:中国经验走向世界
经过近一年的辛勤耕耘,2024年6月,麦盖提县的6400亩试验田终于迎来了令人激动的第一次收获。
阳光下,金黄的麦浪随着微风起伏,仿佛沙漠中的希望在闪耀。
收割机稳稳驶入麦田,开始将沉甸甸的麦穗收入囊中。
最终的测产结果令所有人振奋:沙漠中的小麦每亩产量达到了294公斤,远远超出了最初200公斤的目标,甚至超过了许多传统农田的产量。
不仅如此,这些小麦的品质也非常出色,容重达到了825克/升,完美符合国家一级小麦的标准。
这不仅意味着沙漠里种的小麦产量高,而且品质也是顶级的,堪称奇迹。
麦盖提县的成功不仅让当地人感到骄傲,更激励了周边地区的农民。
在麦盖提县的喀克夏勒村,经过5年的不断努力与治理,小麦亩产已经达到了600公斤。
这一切都为沙漠土地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突破注入了新的希望。
墨玉县的赵明,受到麦盖提县成功案例的启发,决定承包8000亩沙漠地,尝试在沙漠中种粮食。
刚开始时,他因为没有那么多得经验,第一年种植的小麦亩产只有180斤,结果可想而知。
然而,赵明并没有气馁,而是不断总结经验,学习先进的农业技术,并不断改进他的耕作方法。
经过四年的努力,奇迹终于出现了!
他的沙漠麦田亩产达到了惊人的1200斤,沙地耕作层也逐渐增厚至30公分。
这一切都证明了,沙漠种粮不仅是可行的,而且大有潜力,它为解决全球沙漠化问题提供了创新的思路。
过去,传统的沙漠治理方法常常将农业生产和生态修复分开进行,要么单纯种树固沙,要么单纯尝试种植耐旱作物,很少有人考虑将这两者结合起来。
而麦盖提的试验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启示:种植小麦不仅能收获粮食,还能有效防风固沙。
在小麦收获后,留在地里的麦秸秆自然变成了“固沙剂”,它们腐烂后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最终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这一创新性的模式,让沙漠治理和农业生产完美结合,开启了沙漠化治理的新篇章。
中国在沙漠中成功种粮的奇迹迅速吸引了国际社会的目光。
早在2018年,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便与迪拜展开了合作,在迪拜的近郊沙漠建立了100多公顷的实验农场,开始探索在沙漠中种植水稻的可能性。
受到中国沙漠小麦成功的启发,这个项目也取得了惊人的进展,水稻的产量甚至突破了400公斤/亩,远超预期。
此举不仅在迪拜取得了显著成效,也引发了印度、埃及、阿联酋等国家的效仿。
各国纷纷在沙漠中开展种粮试验,并逐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中国的创新模式,已经成为沙漠农业的“模板”,为全球沙漠化治理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信源
大众日报2024-06-25“沙漠小麦”亩产294公斤,如何做到的?
环球网2024-06-23 :黄沙→绿洲 沙漠种麦人教你如何种麦治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