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故事为虚构短篇小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01
1995年,那是个闷热的夏天。
那年我17岁,正忙着为高考复习,村里日子过得平淡,但邻村李翠家的事情却引起了不小的风波。
李翠是邻村的寡妇,丈夫早些年出事去世,留下她和年幼的女儿小慧相依为命。
她家里条件很差,住的还是老式土坯房,年久失修,墙壁开裂,屋顶漏水,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几场大雨过后,房子几乎快塌了。
听说了李翠的情况,父亲毫不犹豫地决定帮她盖房子。
我当时还很年轻,并不完全理解父亲的想法,觉得这么大的工程,无论是时间、资金还是劳力,都不是一个农民家庭能承担得起的。
但父亲坚持了下来,或许是他骨子里那种热心肠驱使着他。
邻里之间本就应该互相帮忙,但李翠的处境让许多人退缩了。
她是个寡妇,村里流言多,有些人怕沾上麻烦。
而父亲却不顾这些,他常说:“孤儿寡母的日子难过,咱们能帮一把是福气。”
02
一开始,盖房的事并不顺利。李翠家太穷,连基本的材料钱都拿不出。
父亲从家里掏出一部分积蓄,买了几车砖瓦,又从村里的熟人那儿赊了一些水泥、木材,还拆掉了我们家旧院墙上的几块砖,帮李翠打地基。
母亲起初并不支持,她皱着眉头,担心地说:“盖房子不是小事,咱们家也不富裕,你这样做,家里的日子怎么过?”
父亲笑着挥了挥手:“放心,我心里有数,不会耽误咱们家。我看她们娘俩这么过不忍心,咱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劳力是另一个大问题。父亲找了几个村里的年轻人帮忙,但建房子需要的人手太多,村里的人有自己的地要种,没人愿意长期参与。
于是,父亲一头扎进了盖房子的工作里,自己做主劳力。
他每天早早起床,带着工具到李翠家,和几个愿意帮忙的村民一起从早干到晚。
夏天的烈日下,父亲的背上满是汗水,他双手搬砖、砌墙、搭建房梁。
看到父亲这么辛苦,村里一些平日和他关系好的人渐渐被打动,陆续加入帮忙的行列。
盖房的过程耗费了两个月的时间。父亲每天回家时,手上满是伤痕,双手布满老茧,腰弯得像一张弓。
母亲心疼地看着他,每天晚上为他涂药,嘴里却也抱怨不止:“你这么拼命,到底图什么?她们娘俩不是咱家人,至于这么操心吗?”
父亲只是笑着说:“她们虽不是咱家人,但也是咱们村的人,咱们有能力,就该帮她们。”
村里的人口舌是挡不住的,随着父亲帮李翠盖房子的事情展开,村里渐渐出现了些风言风语。
有人开始议论父亲和李翠之间的关系,流言蜚语传得越来越多。有人说父亲帮李翠是别有所图,甚至有些人开始拿这事儿开玩笑,暗示父亲和李翠的关系不纯。
母亲开始变得越来越焦虑,她每天在村里听到各种流言,心情也变得压抑起来。
她几次跟父亲提起,让他不要和李翠走得太近,免得村里人乱说话。
但父亲依旧不为所动,他坚持自己的信念,继续帮忙盖房。
“我做的事心安理得,别人怎么说随他们去吧。”父亲总是这样说。
他那时的固执让我也有些不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明白了他的坚持背后的道理。
经过两个月的辛苦劳作,李翠家的新房终于盖好了。
那是一间不大的砖瓦房,但坚固耐用,足以为她们母女遮风挡雨。
当李翠看到新房子时,眼里噙满了泪水。
她带着女儿小慧,亲手为父亲送来了一篮自制的点心,感激涕零。
父亲挥挥手,说:“邻里相帮,没什么大不了的。”
李翠一再表示,这份恩情她一辈子都记得,父亲只是笑着说:“你们好好过日子就行。”
房子盖好后,李翠的生活也渐渐稳定了下来。
小慧上了学,李翠靠着家里的几亩田,勉强维持生活。
她每逢过节都会带着小慧送点心到我家,但父亲从来没有要求过什么回报。
03
时间如流水,一转眼25年过去了。
2020年,父亲年事已高,身体越来越差,突然查出了重病,被送进了医院。
我和家人轮流在医院照顾父亲,但母亲因为长时间的劳累和紧张,身体也吃不消了。
看着母亲在病床边无力地坐着,我心里也很难受。
就在这个时候,突然有人敲门,我打开门,竟然看到李翠和她的女儿小慧站在门口,带着自制的汤和新鲜的食材。
小慧已经成了一个温婉成熟的女人,笑容里带着温暖。
“我听说伯父住院了,我妈一直惦记着这份恩情,想着过来看看。”小慧的声音轻柔,却带着坚定。
她们走进病房,开始默默地照料父亲。
李翠亲自帮父亲擦拭脸庞,调整床铺,忙得不亦乐乎,而小慧则帮母亲分担了许多琐碎的事务,甚至帮我们打理医院的各种手续。她们的到来让我和母亲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李翠母女的照顾非常周到,每天早上她们都会准时送来营养丰富的饭菜。
小慧特别注意父亲的饮食健康,研究了许多营养餐,她带来各种自制的汤水,还为父亲熬制中药,调理身体。
父亲渐渐恢复了一些精神,小慧常常陪他聊天,说一些轻松的话题,让病房里的气氛不再那么压抑。
这份无声的照顾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跨越时光的深情。
父亲时常感慨:“我当年帮她们盖了一间房,哪想到现在能得到她们这么大的照顾,真是没想到。”
李翠笑着摇摇头:“伯父,当年要不是您,我们母女可能早就无家可归了。现在这些不过是我们应该做的。”
一开始,母亲对李翠母女的到来显得有些不自在。
她还记得当年那些流言蜚语,心里隐隐有些防备。
但随着李翠母女每天早晚的照料,母亲逐渐看到了她们的真心和善意。
有一次,母亲悄悄对我说:“你爸当年帮她们盖房,我一直担心会招来麻烦,没想到这些年她们竟然还记着。
现在看她们这样真心实意,我也该放下了。”
从那天起,母亲的态度慢慢改变。她不再担心流言,反而开始主动和李翠聊天,关心她们的生活。母亲甚至叮嘱李翠不要太累,还要多照顾好自己。
她对父亲当年所做的决定也终于释然了。在李翠母女的悉心照料下,父亲的病情渐渐好转。
病房里每天早晚都洋溢着温暖的气氛,她们带来的不仅仅是食物和护理,更是一种深深的情感和关怀。
李翠母女从未提起回报的事情,只是默默地做着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
25年前,父亲无私帮助李翠母女,如今,这份恩情在时间的长河中被温暖地回馈。
父亲常常感慨:“盖了间房子,却得了这么大一份情谊,值了。”
母亲也彻底释怀了,她对我说:“有些事情,只有时间才能证明对错。你爸当年的选择,是对的。”
我望着母亲,心中也有了更多的理解。
25年前,父亲为孤苦无依的寡妇盖房,25年后,这份恩情被温情回报。
正是父亲当年的善举,成就了今天的感动。
这段恩情不仅是两家人的纽带,也是对善良与无私的最美诠释。
本故事为虚构短篇小说,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