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凡有华人处,皆读金庸。”
从1955年的《书剑恩仇录》,到1972年结尾的《鹿鼎记》,金庸用14部武侠小说,将“侠义”、“江湖”渗入了几代华人的精神底色。
金庸小说里什么都有:
除了个人的恩怨情仇,还有侠士英雄,有儿女悲情,有家国大义;
除了江湖的波云诡谲,还有儒道佛,有古诗词,有秀丽江山,有历史风云。
于我们而言,金庸的武侠宇宙,比漫威宇宙更加浩瀚无垠。
今天,我们来盘点一下金庸小说中的六场告别。
谨以这六场告别中的庄重、惆怅、安慰,来纪念金庸先生。
01
郭襄送别杨过小龙女
初中时代第一次在《神雕侠侣》结尾读到李白的《秋风词》,那种莫名的怅然之感至今记忆犹新。
却听得杨过朗声说道:“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咱们就此别过。”说着袍袖一拂,携着小龙女之手,与神雕并肩下山。
其时明月在天,清风吹叶,树巅乌鸦呀啊而鸣,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正是:“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神雕侠侣》结尾,杨过和小龙女携手而去,这个结局算圆满吗?
这要看站在谁的角度。
杨过小龙女在阔别十六年之后,终于在绝情谷底重逢,有情人终成眷属;接着群雄又在襄阳大战中合力挫败了蒙古大军,甚至杨过还亲手击杀了蒙哥大汗;再到群雄汇聚华山,展开第三次华山论剑,郭靖和杨过这两位主角跻身五绝之列,一切都看似恰到好处。
整本《神雕侠侣》在此时画上句号,还有什么不圆满呢?
而站在郭襄的角度,此时天地间似乎只剩下郭襄孤单的身影,有一种寒彻心头的悲凉寂寞。
郭襄再也忍耐不住,泪珠夺眶而出。 正是: “秋风清,秋风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秋风清,秋月明”,并非金庸原创,是引用李白的《秋风辞》。这是一首“三五七言诗”,每句的字数按三字五字七字顺序排列。这首诗写得凄清又缠绵。
自此一别之后,杨过和小龙女再没在江湖上出现过,二人不知去了哪里隐居,过自己的神仙岁月。
只苦了始终不能释怀的小郭襄,她骑着头青驴,南北东西四处找寻杨过的踪迹。
她去终南山,终南山古墓长闭;她到万花坳,万花坳花落无声;她下绝情谷,绝情谷空山寂寂;她回风陵渡,风陵渡凝月冥冥。
那之后,终其一生郭襄再也没有见过杨过的面。
但其实就算找到了,又能如何?
02
胡斐送别袁紫衣
圆性双手合十,轻念佛偈:“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念毕,悄然上马,缓步西去。
胡斐追将上去,牵过骆冰所赠的白马,说道:“你骑了这马去吧。你身上有伤,还是……还是……”圆性摇摇头,纵马便行。
胡斐望着她的背影,那八句佛偈,在耳际心头不住盘旋。他身旁那匹白马望着圆性渐行渐远,不由得纵声悲嘶,不明白这位旧主人为什么竟不转过头来。
——《飞狐外传》
《飞狐外传》原本的结局是,程灵素为救胡斐而死,袁紫衣当了尼姑,胡斐送别袁紫衣。
新修版在这段后面,加了大约一千字左右。多数是解释人物心情的文字,实际上是解释给不太明白这个旧结尾的读者听的,所以艺术上未必需要。
倪匡先生说程灵素是金庸小说里最悲情的女子。她决意为爱殉情的那一刻堪称绝唱,比之于阿朱更多了几分凄凉。
佛教有“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盛。其中之一就是“求不得”之苦。
程灵素爱胡斐,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换胡斐一命,如此深刻的爱,令人感怀。
无奈胡斐的心中却只有袁紫衣,而袁紫衣却偏偏不能和他在一起。
程灵素对于普通男人来说,有两大缺陷:不美貌、太过聪明。
胡斐不过是个平凡的男人,所以有着平凡男人的弱点——他们往往被第一眼的美貌所吸引。其实他们并不懂,所有浮于眼前的,都只是表象。而所有的表象都不可尽信,因为它与实质往往天壤之别。就像程灵素种植的那些花花草草,越是色彩艳丽,越是剧毒难解。反倒是那些普通平凡的花草,清凉温和、可散积郁。
叹只叹,容貌始终是世间女子无力摒弃的宿命。
程灵素和胡斐共有的记忆,不过是千山万水的浮云掠眼。那些曾经同生共死的经历,终于抵不过袁紫衣的惊鸿一瞥。所以她空有玲珑七窍的聪颖心思,对这样的境遇却始终束手无策。
可是,为什么太过聪明也是致命伤呢?
读者都能看出,胡斐虽有一身好武艺,可是论心思缜密却远不及程灵素,程灵素对胡斐的心思,可谓洞之若烛,一丝一毫都逃不过她的眼睛。加之她个性坦白,所问之话,让胡斐“窘迫意外”了几回。比如留下蓝花之事,走神想起袁紫衣等等……
在程灵素面前,他的小心思无可隐藏,总是被看了个通透明白,坦荡如胡斐尚且“大窘”,何况常人呢。
书中有这样一段:
他(胡斐)心中又想:“这位灵姑娘聪明才智,胜我十倍,武功也自不弱,但整日和毒物为伍,总是……”他自己也不知“总是……”甚么,心底只隐隐的觉得不妥。
这个不妥,其实就是胡斐对程灵素能够洞察人心存有隐隐的畏惧。聪明如程灵素,自然不会对此毫无觉察。所以,情节越往后,程灵素脱口而出的话越少、含蓄深沉的话越多,原因何在?因为她也知道,自己如镜子一般地照见人心,无形之中给了胡斐压力。
可是,爱情似乎总是这样,当一个痴心的人爱上另一个人的时候,被爱的人似乎也总是追逐着另一个似乎永远无法企及的目标。
人的弱点就是总之执着于得不到和已失去。就像李文秀说的:“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胡斐和程灵素本不应有交集:一个是纵情山水、好义斗勇的江湖大侠,另一个是偏居一隅、与世无争的素净女子。如若那一天胡裴不突然出现,也许程灵素就会一直安定闲适地度过此生。
可偏偏那一天,一匹白马闯进小姑娘的世界,也猝不及防地闯入了她安静的心田。在初见胡斐的那一刻,有海棠花开的声音,让程灵素从此着了魔。
可胡裴又偏偏已经先于程灵素爱上了袁紫衣。男人在年少青涩时大抵都会爱上类似袁紫衣一般的女子吧——她就像天边的一片云,让你捉摸不透。她对你若即若离,似有意又似无意,让你寤寐思服,辗转反侧,迫切地想走进她内心一探究竟。
所以,无论程灵素如何付出,袁紫衣的影子何曾在他们之间消失片刻?
程灵素在朝夕相处中,可以每日为胡大哥做一日三餐 ,可以帮他银针试酒,可以在三尺之内为胡大哥制造一个安全的结界悉心护佑他周全,可以在夜深风寒时不顾少女的羞涩为他披衣掖被,可以陪着他日夜颠簸、风餐露宿,但终究走不进他的内心。
这世上,从没一个人,像你一样待我这么好;也从没有一个人,像你一样让我这么伤心。
但是,程灵素却一直不肯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直到胡斐提出结拜为兄妹时,终于给了她心上致命的一刀。
胡裴自然也感觉到了程灵素对自己的爱慕,但他终究还是忘不了袁紫衣,所以他终于提出了他心中最稳妥的拒绝方式:义结金兰!
程灵素用了十余年的时间,等来了爱情,也等来了宿命。她一口口地将毒汁从胡斐身体里吮出,把自己的生命一口口地送给他。
程灵素对胡斐真是体贴至极——她知道胡斐对她并无爱意,她深知胡斐心中惦挂着袁紫衣,无法忘却,却还是一直爱恋着他。他们都是爱错了人,但他们都没有法子,所以她并不恨他:“大哥,你和我都很可怜。你心中喜欢袁姑娘,哪知道她却出家做了尼姑。你可知道,我心中其实更想做你的新娘”。
她的爱只是奉献,只是为他着想,直到她临死前,还要安排好,给胡斐一个活下去的理由,告诉胡斐石万嗔与胡斐父母中毒有关,要胡斐活下去,为父母报仇。
程灵素像一只蜡烛,“蜡炬成灰泪始干”,燃烧自己点亮他人。胡斐到了此刻才后悔,才想到在她活着时没能好好待她。
可是,一切已追悔莫及,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七心海棠的主人死在了爱人面前。蜡烛终于流尽了眼泪,忽地一亮,火焰吐红,一声轻响,破庙中漆黑一团。那盆不起眼的神奇的小花,也凋谢在清晨的微风里………
程灵素死后,胡斐在双亲墓前遇见了朝思暮想的圆性。
圆性离开得并不是很坚决,但胡斐竟也没有再去挽留。
我想,他或许开始明白:那个让他怜惜、让他敬畏的二妹,其实早已经在自己意识到之前,就已成为了这个世界上自己最亲的亲人了。
03
段誉告别慕容复阿碧
只见慕容复坐在一座土坟之上,头戴高高的纸冠,神色俨然。七八名乡下小儿跪在坟前,乱七八糟的嚷道:“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面乱叫,一面跪拜,有的则伸出手来,叫道:“给我糖,给我糕饼!”慕容复道:“众爱卿平身,朕既兴复大燕,身登大宝,人人皆有封赏。”坟边垂首站着一个女子,正是阿碧。她身穿浅绿色衣衫,明艳的脸上颇有凄楚憔悴之色,只见她从一只篮中取出糖果糕饼,分给众小儿,说道:“大家好乖,明天再来玩,又有糖果糕饼吃!”语间呜咽,一滴一泪水落入了竹蓝中。众小儿拍手欢呼而去,都道:“明天又来!”
王语嫣知道表哥神智已乱,富贵梦越做越深,不禁凄然。段誉见到阿碧的神情,怜惜之念大起,只盼招呼她和慕容复同去大理,妥为安顿,却见她瞧着慕容复的眼色中柔情无限,而慕容复也是一副志得意满之态,心中登时一凛:“各有各的缘法,慕容兄与阿碧如此,我觉得他们可怜,其实他们心中,焉知不是心满意足?我又何必多事?”轻轻拉了拉王语嫣的衣袖,做个手势。众人都悄悄退了开去。但见慕容复在土坟上南面而坐,口中兀自喃喃不休。
——《天龙八部》
《天龙八部》是金庸的巅峰之作,从1963年开始连载,整整写了4年。
它博大精深,包罗人间万象,场面气势恢宏,人物繁多却丝毫不乱。
《天龙八部》是一部结合了佛教理念的古希腊式悲情故事。
佛教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而书中三个男主悲剧就是来源于每个人的人性和欲望以及上一代的因果。
譬如爱别离苦,意思就是你会因某种原因,不得不离开你喜欢的人。这之于段誉,就是不管喜欢谁都会面临有情人终成兄妹的尴尬(虽然后来发现不是亲兄妹);这之于乔峰,就是因自己的嗔怒误杀了阿朱,失去了他最爱的人。
《天龙八部》刻画的就是这样八苦齐聚,无人不冤的悲惨世界。
在《天龙八部》里,女子的爱情有很多模样:
木婉清爱得浓烈决绝,阿紫爱得疯狂,王语嫣爱得痴迷,钟灵爱得洒脱,阿朱与阿碧却爱得令人心疼。
对待爱情,阿朱主动追求,以飞蛾扑火的姿态,去爱慕英雄,轰轰烈烈,至死不悔;
阿碧默默守候,寂静欢喜,在所有人散去的时候,才发现她的身影纤细而坚定。
待喧嚣过后,众人各有归宿,慕容复的复国梦碎,人也疯疯癫癫了,众人才发现,阿碧依然站在他的身后,瞧着他的眼神,柔情无限。
阿碧代表的,是江南水乡柔婉之美,是《天龙八部》里别样的色彩感,是慕容复的最终归宿。
她确实不是个主要人物。去掉她,把她的角色都归到阿朱,似乎也不是不可以。
没有阿碧,剧情也能发展下去,大不了阿朱出来划船。
可若没有阿碧,慕容复恐怕连归宿都没有了。
如果主要角色是硬菜,阿碧就是小菜清茶,让你觉得吃饭是件美好的事。
小说的好坏,就在细节人物起承转合上。这就是金庸比那些三流小说家强出百倍的所在。
再说了,当初若非阿碧尿急,小船就不会停靠曼陀山庄,段誉就不会遇到王语嫣,你说阿碧重要不重要?
04
陈家洛泪别“香冢”
陈家洛对那老回人道:“我写几个字,请你雇高手石匠刻一块碑,立在这里。”那回人答应了。心砚取出一百两银子给他,作为立碑之资,从包袱中拿出文房四宝,把一张大纸铺在坟头。
陈家洛提笔蘸墨,先写了“香冢”两个大字,略一沉吟,又写了一首铭文:“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郁郁佳城,中有碧血。碧亦有时尽,血亦有时灭,一缕香魂无断绝!是耶非耶?化为蝴蝶。”
群雄伫立良久,直至东方大白,才连骑向西而去。
——《书剑恩仇录》第20章 忍见红颜堕火窟,空余碧血葬香魂
这段文字,是《书剑恩仇录》的结尾,全书至此戛然而止。
这铭文自然是荡气回肠得很。至于群雄豹隐回疆,此后日子如何打发,陈家洛和霍青桐的爱情有没有结果,作者并不想很明确地给出答案。
“浩浩愁,茫茫劫,短歌终,明月缺。”这词写得很好,是陈家洛写不出来的,乃是金庸录民间传诵之词而已。
05
李文秀回中原
可是哈卜拉姆再聪明、再有学问,有一件事却是他不能解答的,因为包罗万象的《可兰经》上也没有答案;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什么法子?
白马带着她一步步地回到中原。白马已经老了,只能慢慢地走,但终是能回到中原的。江南有杨柳、桃花,有燕子、金鱼……汉人中有的是英俊勇武的少年,倜傥潇洒的少年……但这个美丽的姑娘就像古高昌国人那样固执:“那都是很好很好的,可是我偏不喜欢。”
——《白马啸西风》
这段金庸迷广为传诵的文字,是《白马啸西风》的结尾。
这结尾,荡气回肠。
《白马啸西风》的主旨就是“求不得”,通篇笼着淡淡的惆怅,就像草原上天铃鸟的歌声,又是甜美,又是凄凉。
汉族少女李文秀爱上哈萨克青年苏普,但因为种种阻挠,苏普最终爱上了阿曼。
阿秀伤心之下问出那句有名的话:
如果你深深爱着的人,却深深的爱上了别人,有甚么法子?
06
群豪拜别张无忌
是时蝴蝶谷前圣火高烧,也不知是谁忽然朗声唱了起来:“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众人齐声相和:“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多!”
那“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的歌声,飘扬在蝴蝶谷中。群豪白衣如雪,一个个走到张无忌面前,躬身行礼,昂首而出,再不回顾。张无忌想起如许大好男儿,此后一二十年之中,行将鲜血洒遍中原大地,忍不住热泪盈眶。
——《倚天屠龙记》 第25章 举火燎天何煌煌
《倚天屠龙记》中,多次出现“生亦何欢,死亦何苦”这句话,给读者以直击心灵的震撼。
光明顶被围,明教众人的赴死场景中,群豪合唱了饱含哲学深意的这几句歌词:“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唯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歌声令人热血沸腾。
这哪里是明教纲领,简直是革命的口号。
生与死,这一看似矛盾却又紧密相连的主题,自古以来便激发着人们的思考。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的这句诗流传千古,表达了对人生短暂的无尽感慨。
正如蒙田所言,我们的生命如同协奏曲,由各种音符交织而成,既有美妙动听,也有刺耳尖锐,既有活泼欢快,也有庄重严肃。
死亡这一终点,不仅属于英雄人物,也是每一个普通人的归宿。因此,它成为了人生中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
在忙碌的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忙于应对日常琐事,却忽视了生命有限这一事实。我们应当时刻提醒自己,珍惜每一个宝贵的瞬间,用心感受生活,以更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高低起伏。
毕竟,人生无常,我们绝不能在回首往事时,只留下无尽遗憾。
正如安妮宝贝在读完童话小说《天蓝色的彼岸》后所感:“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区别,其实在于他们对待死亡的态度。”这种态度,进而影响了他们对待人生的方式。
《倚天屠龙记》中明教众人唱出的“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喜乐悲愁,皆归尘土”,如同一位智者在低吟,深邃而沧桑。
读者被这段话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关于人生苦乐的哲学世界。
明教教众直面变幻莫测的命运,即便面临生死关头,他们也未沉溺于悲伤和恐惧,而是以超脱凡尘的姿态,挺直脊梁,安然坐下,双手如烈焰般上举,齐声诵读经文:“焚我残躯,熊熊圣火,生亦何欢?死亦何苦,为善除恶,唯光明故。喜乐悲愁,皆归尘土。”
他们深知前途多忧患,却以悲悯之心去应对人生的无常。
金庸先生通过生动的刻画,展现了明教众人在生死关头的从容与洒脱,启示了我们在困境中应有的态度。
生与死、喜与悲,都是人生不可或缺的篇章,关键在于我们如何以平和宁静的心态去接纳和体悟它们。
写在最后
都说金庸武侠小说是成人童话,但在他架构的江湖世界里,除了一路开挂的幸运儿以外,也有很多痛苦和眼泪,凄凉和无奈。
金庸笔下刻画了各种各样的告别场景。
金庸的书里充满遗憾,恰如红尘往事。
世事纷繁,亦真亦幻。
感谢年少时读过的金庸小说,让我们有了一个武侠梦。
那些小时候令我们废寝忘食的金庸作品,从第一本《书剑恩仇录》到封笔之作《鹿鼎记》,从江湖之远到庙堂之高,都教会了我们很多:比如家国情怀、侠义之心,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今番良晤,豪兴不浅,他日江湖相逢,再当杯酒言欢。”
愿我们继续走自己的江湖路,笑看风云,笑对生活,不悔梦归处。
分享时刻
你觉得金庸笔下最难忘的告别是哪个场景?
给我留言吧~
- End -
欢迎分享朋友圈 公号转载请获取授权
-作者-
悠悠酱,喜欢读书,喜欢旅行,喜欢猫猫狗狗,喜欢一切美好的事物。火锅重度爱好者。不高冷,却很有态度。世界或许冰冷,内心依然温暖。公众号:陪你走过漫长岁月(ID:sunshine_phuket)。转载请后台联系作者。
你点的每个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