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称帝后,姚广孝坚持不脱僧衣,是淡泊名利,还是怕功高震主?

心水史 2025-02-12 11:16:41
《——【·前言·】——》

朱棣称帝后,身边的姚广孝却始终坚持不脱僧衣,难道这真的是出于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还是他心里藏着更深的顾虑,害怕自己的功劳太过显赫,引起皇帝的忌惮?

作为一位智者,姚广孝的选择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他明明拥有改变历史的能力,却选择了低调行事,这背后究竟是怎样的故事呢?

少年出家,一展奇才

在明朝建立之初,苏州有一个医学世家的少年,名叫姚天僖。这个年仅14岁的少年,在乱世之中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选择——出家为僧。

他的伯父,一位颇有名气的医生,曾告诫后辈:"勿学医,为官荣耀父母不达,则学佛,享方外之乐。"这番话深深地影响了年轻的姚天僖。

就这样,姚天僖走进了寺庙的大门,削发为僧,法号“道衍”。他却并没有像其他和尚那样,一心只读佛经、念佛号。

相反,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广泛的兴趣。道衍不仅自学了天文,还钻研起兵法和道术,甚至还与文人雅士们谈笑风生,写起了诗词歌赋。很快,道衍就因为他的博学多才,在僧侣圈里声名鹊起,被人称为"奇僧"。

有一天,一位名叫袁珙的相士看到道衍,惊呼道:"这是何等奇特的僧人啊!目若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如同当年的刘秉忠!"

刘秉忠是谁?他可是辅佐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大能之士。袁珙这番话,无异于说道衍将来必成大器。

听到这番话,道衍非但没有谦虚推辞,反而露出了喜悦的神情。这一刻,或许连道衍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的人生轨迹即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命运转折,结识朱棣

道衍的人生转折点出现在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去世之时。作为当时声名显赫的高僧,道衍被邀请为马皇后诵经。

就在这次宫中之行中,道衍遇到了一个改变他命运的人——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朱棣对这位名声在外的"奇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朱棣发现,这位和尚不仅学识渊博,而且见解独到,与他十分投缘。于是,朱棣将道衍带到了北京,让他担任庆寿寺的主持。

从此,朱棣与道衍来往频繁。朱棣甚至为道衍赐名"姚广孝",显示出对这位僧人的特别青睐。每次见面,朱棣都会屏退左右,与姚广孝密谈。

虽然当时的朱棣还只是一个看似人畜无害的燕王,但是谁又能说得准,这些密谈中是否已经埋下了日后惊天动地大事的种子呢?

乱世谋略,运筹帷幄

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早逝,皇位传给了朱标之子朱允炆。这个年轻的皇帝登基后,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削藩行动。

朱允炆的做法,让身为藩王的朱棣如坐针毡。当朱棣得知自己的弟弟朱柏被逼得自焚而亡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和悲痛。

而造反这个念头对朱棣来说仍然是个巨大的心理障碍。毕竟,他从小就被教导要忠君爱国。就在朱棣举棋不定之际,姚广孝说出了那句改变历史的话:"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这句话仿佛给了朱棣一剂强心针。姚广孝随即献上了一个惊天动地的计划——"靖难之役"。从那一刻起,姚广孝成了这场造反行动的主要策划者。

他不仅负责练兵,还要秘密铸造武器。为了掩人耳目,姚广孝想出了在燕王府养鸡鸭鹅的点子,用来掩盖练兵和造武器的声音。

在准备阶段,燕王府突然遭遇了一场暴风雨,房顶的瓦片被掀起。众人议论纷纷,认为这是上天的警告,不该造反。

眼看军心动摇,姚广孝灵机一动,说道:"这是新龙现世的征兆。风雨掀起瓦片,是因为要换上'黄瓦'啊!"这番话一出,军心大振。"黄瓦"可是皇帝宫殿的象征,姚广孝这是在暗示朱棣即将成为新皇帝。

靖难之役,登基称帝

靖难之役爆发后,局势并非一帆风顺。朱棣多次险些被朱允炆的军队活捉。

但每当军心动摇时,姚广孝总能用几句话扭转乾坤,重新鼓舞士气。他的谋略和智慧,在这场持续了四年的战役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终于,在姚广孝的运筹帷幄之下,朱棣成功夺取了皇位,建立了“永乐政权”。朱棣登基后,自然要论功行赏。

作为首功之臣,姚广孝被封为"开国元勋",是十六位配享太庙的功臣中唯一的文臣。可是出人意料的是,当朱棣要赏赐姚广孝美女良田,让他还俗享受荣华富贵时,姚广孝却坚决拒绝了。

他选择继续穿着黑色僧衣,住在寺庙里,过着简朴的生活。这一选择,让姚广孝赢得了"黑衣宰相"的美誉。

功成身退,争议不断

姚广孝在朱棣登基后,并没有像其他功臣那样积极参与朝政。相反,他常常不上朝,宁可待在寺庙里。这种行为引发了许多猜测。

有人说他是在避祸,有人说他是真的看破红尘。无论如何,姚广孝的选择让他在历史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而姚广孝的评价在后世却变得颇具争议。在明朝中期的嘉靖年间,明世宗朱厚熜将姚广孝从太庙中除名。

到了清朝乾隆年间,当乾隆皇帝下令编纂《四库全书》时,他更是明确要求不得收录姚广孝的著作。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姚广孝作为"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在某些人眼中是一个"反臣"。

尽管他辅佐朱棣建立了强盛的永乐盛世,但他参与颠覆合法皇帝的行为,在道德层面上仍然受到质疑。

另一方面,姚广孝的"黑衣宰相"身份也让一些人感到不安。一个和尚,竟然参与了如此多的政治谋划和军事行动,这在当时的人看来,实在是有悖佛门清规。因此,"妖僧"这个称号也随之而来。

《——【·结语·】——》

姚广孝从一个普通的僧人到朱棣的得力谋士,再到功成身退的"黑衣宰相",他的经历堪称跌宕起伏。

他的选择和行为,至今仍然引发争议和讨论。究竟该如何评价这位传奇人物,也许永远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