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理解是我最大的动力!我会努力带来更多优质内容!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文丨博恩话史
编辑丨博恩话史
作为细胞及生命繁殖的一种形式,试管婴儿无疑是一种目前仍未被我国社会全面接受的高科技。
一直以来,由于曾经举世闻名的“克隆羊多莉”寿命仅有正常绵羊一半、于6岁时不幸逝世的原因,“高科技生命体”便遭受了众多非议。
人们认为试管婴儿很有可能同多莉一样短命,甚至出现先天性缺陷、智力低下、免疫力低下等诸多问题。
尽管已经有研究报告明确表明,克隆技术与试管技术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概念——克隆为性繁殖,只要含有基因的物体都可以进行克隆;而试管技术属于人工辅助生殖,是需要父母双方的精卵结合从而达到受孕目的。
但是,两者同样“从无到有”的共同形成过程,仍然使得群众认为这是一种风险巨大的新科技。
在这种种看似“有理有据”的传闻中,“短命”和“异于常人”的说法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
他们一致认为试管婴儿一定无法活过40岁年限,更是一辈子无法与普通人并肩。
可是,要知道。
我国于1988年诞生的中国首例试管婴儿郑萌珠,正在用自己的一生为这个说法进行辟谣。
一、试管技术拯救不孕母亲
40多年前,有一对婚姻幸福、家庭却并不美满的夫妻生活在甘肃省陇南市礼县盐官镇。
原来,结婚20年的郑桂珍与丈夫虽然一直恩爱有加、伉俪情深,却迟迟不曾拥有一个孩子。
在上世纪7、80年代,我国百姓思想仍然较为封建,认为结婚生子是女人们的必经之路,认为没有孩子的家庭不算真正的家庭,认为生不出、不愿意生孩子的女人是“不完整”“不孝”的。
那时候,大家普遍认为在一个家庭中,一定需要孩子来延续血脉、传宗接代。
因此,自小饱受这样思想教育的郑桂珍与丈夫也一直尝试着诞下自己的孩子,二人结合所负担的“重大任务”。
但显然,二人的所有尝试均以失败告终。
据郑桂珍回忆,自己曾与丈夫尝试了各种中药、西药、针推、推拿,甚至两家父母带来不知何物的“偏方”,她也面不改色的将一碗碗黑漆漆的药汁喝了下去。
尽管效仿神农“尝遍百草”,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郑桂珍的肚子却丝毫没有动静。
眼看年纪越来越大,夫妻二人生怕错过了“最后孕期”,赶忙跑到医院进行身体检查。
此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令两人顿感绝望——郑桂珍因为幼时的一次结核菌感染,造成了输卵管堵塞。
得知自己此生无法怀孕,郑桂珍仿佛五雷轰顶般身体瘫软在丈夫怀里。
她本以为会遭到丈夫责骂,但没想到,丈夫依旧待她如曾经模样,甚至还特意安慰她不要担心,自己会跟家里好好解释。
丈夫的体贴令郑桂珍内心十分愧疚,同时也十分遗憾自己不能成为一个母亲。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将近40岁的郑桂珍在一处广播中,无意听到北京正在进行生殖相关的试验。
虽然她没有文化,听不懂什么叫做“辅助生殖”,但是,郑桂珍敏锐的捕捉到了“或将能使不孕不育患者孕育生命”几个字。
得知还有这种技术,郑桂珍赶忙拉上丈夫,踏上了前往北京求医问诊的路。
当时,试管婴儿技术仅在国外有过成功案例,世界第一位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于1978年在英国出生。
但是,国内对于这项技术仍然处在艰难攻克的阶段。
曾经有国外专家转成来到广州、上海的医院进行了10余次的不懈尝试,却最终都因我国有限的医疗手段与种种原因以失败告终。
即便得知国内还没有成功案例,郑桂珍仍然坚持愿意成为医疗发展的“先锋兵”。
看到了郑桂珍的决心,“神州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表示,可以进行尝试“开腹取卵”。
我国当时的医疗资源十分匮乏,取卵针更是罕有。
即便是赫赫有名的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在取卵针针头顿挫时也只能进行打磨,而不能更换。
此外,由于没有专业的培养液,张丽珠的团队便只能自己照着国外专家留下来的方子“调配”。
至于没有专业的保温设备,她们便将存放卵泡液的试管装在保温杯里以模拟存活环境。
如此艰难的医疗条件没有吓退郑桂珍,她郑重的表示愿意成为张丽珠的“实验对象”。
不负她的厚望,张丽珠的医疗团队成功取得了郑桂珍的卵泡并完成了体外受精。
在受精卵开始分裂以后,张丽珠用一根特殊的塑料管将其移植进了郑桂珍的子宫。
经过漫长的等待,7周后,一个天大的喜讯在北医三院炸开了锅——临床妊娠成功,胎儿的心脏开始强有力的跳动了。
二、平安长大再度诞下女儿
1988年3月10日,北医三院挤满了国内的诸多新闻媒体。
他们扛着长枪短炮,从不同角度记录着即将临盆的郑桂珍被推入手术室的每个画面。
没错,今天,郑桂珍即将临盆了!
随着婴儿嘹亮的啼哭声响起,中国第一个试管婴儿平安诞生!
看着来之不易的女儿,郑桂珍激动不已,为其取名为“郑萌珠”——“萌”意为破土而出的生命萌芽,“珠”则是为了纪念赋予她生命的张丽珠。
在郑萌珠诞生以后了,郑桂珍为了不让孩子发生丁点意外,愣是在家中陪伴起直4岁时才去上班。
一直到郑萌珠就读于中学,她的父亲都还是每日风雨无阻的亲自接送,只为保护女儿的安全。
在郑萌珠成长期间,张丽珠曾多次打来电话关心她的生活,鼓励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为国效力。
2007年,郑萌珠考入西京大学的英语专业,她迅速给张明珠打去电话汇报喜讯。
得知这个消息,张明珠的由衷的为郑萌珠感到高兴。
时间一晃而过,转眼间,郑萌珠的大学生涯即将结束。
毕业后,她选择来到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从事档案管理工作。
郑萌珠表示,希望能以自己健康活泼的模样,让许许多多尝试试管婴儿技术的夫妻放心,也希望自己能够缓解他们的焦虑与压力,给予他们力量。
看着曾经在襁褓中的婴儿如今长成亭亭玉立的大姑娘,留着一头利落的短发,与自己在同个医院内有条不紊的工作,张丽珠的内心百感交集。
提及曾经诸多国外专家都没能在国内成功的尝试,却因为自己的大胆提议变成事实,张丽珠的内心仍然是止不住的激动。
原来,在国内,不孕不育的女性多数都是像郑桂珍一样由于感染结核病而导致。
而在病后,由于盆腔粘连,卵巢不能暴露,国外专家的腹腔镜根本什么也无法看见。
也就是在这时候,张丽珠做下了开腹取卵的大胆决定——在开刀修复卵巢的同时开腹探查,进行取卵。
2019年4月15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手术室再度迎来喜讯——31岁的郑萌珠产下了一个男婴。
31年前,她在这里获得生命;31年后,她又选择在这里迎接自己孕育的新生命,实在令人动容。
从我国大陆的首例试管婴儿到成为一名母亲,郑萌珠见证了我国辅助生殖技术在科研与临床应用等方面从“萌发”到“茁壮成长”的过程。
要知道,当年,在成功迎接郑萌珠诞生以后,张丽珠又相继培育出了我国首例“赠卵试管婴儿”、首例“冷冻胚胎试管婴儿”以及首例“代孕母亲试管婴儿”等。
正是因为她的不懈努力与勤恳研究,我国试管婴儿技术得以飞速发展,跻身世界前列。
作为攻坚者与完成者,张丽珠获誉“神州试管婴儿之母”。
据了解,张丽珠自小出身于书香世家,1946年赴美进修妇产科内分泌学与局部解剖学,学成后赴英进行研究深造。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得知祖国已经全面解放,正蓬勃发展。
张丽珠毅然放弃在英国医学界的一席之地,突破重重难关,于1951年回到祖国怀抱,自此致力于国内医学发展。
几十年的医疗经验与临床病理的研究试验为她发展中国医疗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其得以顽强攻克辅助生殖的巨大难题,也为她此后在试管婴儿的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只可惜,2016年9月2日,张丽珠因病逝世,享年95岁,我国上下举国哀悼。
结语:
如今,身为我国首例试管婴儿的郑萌珠,已经打破“与常人有异”的谣言,成功诞下自己的孩子,成功也粉碎了那些所谓“试管婴儿有先天性隐性疾病”的传闻。
顺利毕业于西京大学、进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工作的她,怎么可能出现智力等缺陷?
眼下,36岁的她即将面临“40大关”,不少网友都十分关心她的未来究竟能否跨越“活不过40岁”这一广为人知的重大传言。
相信成功生育、为中国医学试管婴儿建设树立又一大里程碑的她一定能以自己朝气蓬勃的最佳状态,向世人诠释其曾经说过的话。
“我与其他孩子并无不同,都是在妈妈的子宫里孕育,只是比他们多在试管里呆了几天。”
参考资料:
大陆首例试管婴儿今日当妈 向试管婴儿之母张丽珠教授致敬! | 北晚新视觉
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缔造者张丽珠病逝,享年95岁_绿政公署_澎湃新闻
从解决“怀不上”到“生得好” 试管婴儿30了-中新网
揭秘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的诞生:经历12次失败—中新网
#冬日生活打卡季#\u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