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工地挖出宋代预备干部墓,陪葬一米帽揭开宋人极简美学另一面

瑞知道史 2024-08-15 19:20:46

1999年,泰州一职业学校挖出一座古墓,墓中沉睡着一位北宋“预备公务员”。随葬品中,一件一米长的帽子不仅透露了墓主人的梦想与“野心”,更是让人们看懂了北宋人雅致生活的“另一面”。

这一年的4月,泰州市东郊鲍家坝泰州市第一职业中学修建校舍,建筑工人连续挖出了三口老式棺材。虽说中国历史悠久,地下文化层深厚,建筑工人已是最常“升棺发财”的人群,但这一下挖出了三口内髹朱漆,外髹黑漆的老棺材,工人们还是不免震惊。

很快,得到报告的泰州市博物馆派人赶到现场。考古人员发现,这三座墓葬形制基本相同,都是竖穴土坑,而且墓葬之间相距不过30米。几口棺材的形制与状态,也证明了这确实是几百年历史的老坟。

不过可惜的是,其中两座墓葬早年间就已被盗扰,不仅随葬品被盗空,就连棺材与墓主尸骨也混乱一团。为了不过分耽误工期,在对周边环境进行基本清理后,考古人员只能将其中一口保存完好的棺木运回了博物馆。

因为埋葬深度离地下水位很近,棺材已有腐朽的现象,文保人员决定立刻开棺。一般来说,这开棺如同开“盲盒”,但这次却不同,因为棺盖上有一张“说明书”—墨书木券。

这木券就是古墓中常见的陪葬明器“买地券”,指的是墓主子女通过向地府神灵支付一定数量的冥币,购买墓地及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土地。为了得到地府鬼神的保佑,其子女制作买地券,作为墓主在冥世所拥有的土地买卖契约凭证。

作为与地府神君的“合同”,为了保护墓主人的“权益”,自然要写明墓主人的身份信息,所以,这木券也成了了解墓主人生平的重要材料。

只见,木券上写着:“维大宋宣和五年岁次癸卯正月已卯朔二十八日壬午,今有泰州海陵县常乐坊居住殁故蒋师益十一,贡元,年三十岁,震卦小金之年,用钱一千贯文于此乡村买地壹段……”

一经辨认,人们就了解到,这墓主人是宋代的读书郎,名叫蒋师益,他刻苦读书以图登科入仕,为帝王分忧,为家国效力。他日夜勤学,终于得到了贡元功名。但可惜的是,他寿数寡薄,三十岁就去世了,只留下了满腔登天子高堂的期待……去世后,家人用钱一千贯,在临近乡村购地一块作为蒋师益的长眠之所……

了解了墓主人的基本情况,文保人员打开棺木,与这位长眠了数百年的书生“sayhello”。可惜的是,人们发现,墓主人遗骸已腐朽严重,只存骨架残长1.62米。但棺中的其他随葬品,却基本还原了一位古代书生的状态。

搁板一块,半悬在棺木尾处。芦苇制的笔、青石砚、铭着“金丝槐……”字样的墨锭,文房四宝,默默陪伴着主人的泉下岁月,让爱好文墨的书生,在阴间也能挥毫泼墨做文章。

木头梳子、漆做的粉盒与镜盒、十六曲莲瓣形香料盒,“湖州真石家念二叔照子”款铜镜等梳洗装扮用品也一并在棺内发现,让书生在另一个世界也能姿容整齐,不负文采风流的才子身份。

此外,棺内还发现了口沿及圈足包镶镀银铜边的碗以及22.3厘米长的铜筷,这应是家人们担心书生在阴世行路时饿了肚子,专门添置的碗盏筷子……

而除了这些常规的随葬品,最令人惊奇的却是一顶“一米帽”。而这顶帽子,让文保人员陷入了疑团。

经过仔细检验,人们测得,这帽子高度21厘米,整长120厘米,表面是罗纱,外髹黑漆,帽内纱纹清晰,没有漆痕,罗纱交接处也没有漆痕,帽质硬挺,它左右各一只的展脚用粗铜丝制作骨架,上面缠的是网状细铜丝。有意思的是,为了拼合正确,两片罗纱交接处刷浆定型,题以墨书文字。这也可见古人的小小巧思。

有内行人眼见这奇怪的帽子,惊喜叫出声音:“这是展脚幞[fú]头。”

幞头是什么呢?它是古代的一种帽子,由民间包头布演变成。据记载,夏男子二十而冠,要行冠礼戴冠帽,起初称为“帕头”。汉代名为幅巾。北周武帝,将头巾裁出四角,就头裹之,称为幞头。杨隋一朝,幞头定型为四脚,两脚系于额前,两脚垂于脑后。唐中叶后,诸帝改制其垂二脚,或圆或阔,用丝弦为骨,稍翘翘矣。臣庶多效之……”至唐末僖宗,始现硬胎帽围。即用木围头,以纸绢为衬,铜铁为骨,就其上制成而戴之。取其轻便,不须对镜系裹。

而到了宋代,这幞头就夸张起来,不仅两脚渐变平直而且长度也在不断延伸……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衣冠之国”之称。千百年来,帽子不仅是重要的衣饰,还跟权力和地位联系在一起。而这顶达到惊人的一米二长度的帽子,也是权利的象征。

要知道,在宋代,这“一米帽”可是官帽!也就是后世广为流传的“乌纱帽”。据传,这夸张的帽子,还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有关。为的是用长长帽翅,规范朝臣的行为(毕竟,戴上它,别说交头接耳,就是想挨近点,都有被啪啪打脸的风险)。

确认了这帽子的名头,文保人员的疑惑也就具象了。毕竟,这展脚幞[fú]头虽然不太好看,但是象征“权利的冠冕”,而墓主人蒋师益,是没有资格佩戴的。

棺木上的墨书木券已经标明,这蒋师益是贡生,而非朝廷命官。这贡生是什么?贡生是在京师国子监念书的学生,这些学生是各地推荐选拔而来,有点类似如今各学校的“保送生”。但这些贡生并没有官职,只是朝廷公务人员的“预备役”。

那这顶乌纱帽为何出现在蒋师益的棺材里呢?

专家们猜测,也许是因为一直未能登朝封官,蒋师益心怀抑郁,于是用这一顶“高仿”乌纱帽寄托满腔豪情。而死后,家人们也将这“权利的冠冕”放在棺内,让他带到了另一个世界。但令人慨叹的是,蒋师益在史书中并没有留下姓名,数百年后,尸身也只剩下腐朽遗骸,但这象征权利与地位的帽子,却留了下来。在泰州市博物馆中,向人们诉说北宋人雅致生活之外的“夸张”一面。

毕竟,提起宋代,人们往往想到雅致二字。就像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记载:“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区区四般闲事,就足以彰显宋人的“雅”了。

一般人认为,宋式美学为“极简”,认为宋人是极简主义的先驱。但是,从这一顶让蒋师益魂牵梦绕并带入棺材的乌纱帽就可以直观地看出,宋人审美观念里,也有夸张的追求。

历史上,很多具有实用功能的用品,会因为穿戴在外而被人们加以夸张化和装饰化。夸张的趋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发不可收拾,逐渐达到极端。而这种想极简之外的“夸张”,也是宋代繁华岁月之中的隐患。

就好比书画双绝的宋徽宗,笔端是何等清雅,但他为了满足自己日常奢华生活,光是消费方面就设立了苏杭造作局与苏杭应奉局两个机构,专门搜罗奇花异石、名木佳果……

蒋师益逝去四载。大宋国祚朽坏,强悍金兵,从黄河岸汴京一直杀到了东南海滨。而追究“极简之美”的北宋,也用血泪为墨,书写了 历史上的屈辱一页。

蒋师益场面地下,却不知泰州城中,蒋氏一门老少男女,有否躲过亡国惨虐的血光!

令人叹息!

图片来自网络。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