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考古人员在内蒙发现了一座壁画墓,其中早夭的贵族少年与历史上的著名美妇人相伴千年。专家研究后,竟发现这美妇竟是“异化版杨贵妃”,而这背后,牵出了辽代强盛一时的秘诀。
这座墓葬位于赤峰宝山,宝山又名“老头山”,位于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西南12.5公里,西与巴林左旗毗邻,东距宝山村1.5公里。在主峰阳坡有辽代夯筑茔墙,茔墙内分布大、中型辽墓10余座。早在50年代,这里已被视为一处围有茔墙、规模壮观的契丹显贵墓地。
中国考古界在明定陵的考古失误后,秉承“不主动”原则,也就是说,考古人员即便发现了某处地下有古墓,但如果不是确定已遭到损毁或盗掘,一般都是先备案记录,而不是主动去发掘。所以对于这处墓群,当地也只是安排人员定期巡视。但墓群中的一座古墓被盗,令考古人员警觉起来。
1993年冬,当地村民上报消息,墓地中一座大墓被盗。当地有关部门迅速采取保护措施,对盗洞进行了封堵,但仍有盗掘现象发生,而且其他墓葬范围内也发现了盗洞。为了避免地下墓葬遭到更大破坏,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也会同旗文物管理所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在这座编号为M1的墓葬中,人们发现了有“天赞二年”(923年)的题记,这是迄今发现的纪年辽墓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但这座墓葬带给人们的惊喜,不止于此。
墓葬是一座圆角方形砖砌仿木构单室墓,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石房组成。墓室平面呈抹角长方形,周壁及顶砖雕、影作仿木构件,弯隆顶。石房长方形,建于墓室正中,以雕琢精细的整块石板组装而成,四壁及顶磨光作画,地面铺石板。
古代生产力低下,人们能住上砖瓦房就已是十分奢华了,更何况能住上这样一座阴间豪宅呢。根据墓中的题记线索,人们推断,这墓主人是一位早夭的贵族少年,下葬于公元923年,也就是辽太祖天赞二年。这贵族少年为“大少君次子勤德”,已有研究认为“大少君”身份的一种可能性为阿保机末弟安端少君,一种可能性为曾为契丹部落联盟首领的遥辇氏痕德堇可汗之子。这两种身份均相当于亲王一级,其次子的身份可谓尊贵。
由于墓葬被盗墓贼多次盗掘,墓中的陪葬品几乎被洗劫一空,只发现了零星陪葬品,主要有金、铜、铁、陶、瓷、骨器和丝织品等。
虽然这古墓随葬品并不多,但墓室及石椁内外均满绘壁画,经统计,这壁画面积达到了120余平方米。如此规模、保存效果又良好的契丹壁画,就已成了难得的艺术珍宝。
例如,其中牵马图、降真图、高逸图、厅堂图、寄锦图、侍仆图、吏仆图等,画面或写实,或渲染,着色艳丽,技法高超,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浓艳、写实与夸张于一体,既保留了典型的唐代绘画艺术风格,又反映出五代时期的新变化。其中反映的的建筑、园林、家具、陈设、服饰等均包含鲜明的时代特点,是相关研究的珍贵史料。
而壁画中重要人物所佩的饰件,也都用纯金打制的薄片镶嵌,加之颜料中使用了大量的黄金粉末,所以至今仍色彩鲜艳、熠熠生辉。
而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位美妇人。美妇人所在的壁画高0.7米、宽2. 3米,用工笔重彩绘制。美妇人淑静而坐,面前置一红框蓝面条案,上有展开的经卷,案右侧立一羽毛洁白、勾喙点红的鹦鹉。美妇人态典雅贤淑,左手持拂尘,右手轻按经卷,俯首吟读。画面中美妇人的雍容、美丽、虔诚,令人动容。
不过,让专家们最吃惊的不是这位妇人的仙姿真容,而是这妇人大家都认识,正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人之一——杨贵妃。
而专家们之所以如此判断,是因为壁画讲述的故事,正是杨贵妃教鹦鹉诵读《心经》的故事。
《明皇杂录》载:
开元中,岭南献白鹦鹉,养之宫中,岁久,颇聪慧,洞晓言词。上及贵妃皆呼为雪衣女。性既驯扰,常纵其饮啄飞鸣,然亦不离屏帏间。上令以近代词臣诗篇授之,数遍便可讽诵。上每与贵妃及诸王博戏,上稍不胜,左右呼雪衣娘,必飞入局中鼓舞,以乱其行列,或啄嫔御及诸王手,使不能争道。忽一日,飞上贵妃镜台,语曰:“雪衣娘昨夜梦为鸷鸟所搏,将尽于此乎?”上使贵妃授以《多心经》,记诵颇精熟,日夜不息,若惧祸难,有所禳者。上与贵妃出于别殿,贵妃置雪衣娘于步辇竿上,与之同去。既至,上命从官校猎于殿下,鹦鹉方戏于殿上,忽有鹰搏之而毙。上与贵妃叹息久之,遂命瘗于苑中,为立冢,呼为鹦鹉冢。
这一故事后被《太平御览》《太平广记》与《说郛》等文献反复引证,流传甚广。杨贵妃出现在这座契丹贵族墓中,与早夭的少年共眠千年,正是因为这幅画有“安慰亡灵”的意义。
这座辽代贵族墓主人还是个十四岁的少年。他父母白发人送黑发人心中悲痛,他们担心儿子临终的恐惧不能消散,于是精心绘制了杨贵妃教鹦鹉读《心经》的壁画,期待他在另一个世界不要害怕,灵魂得到抚慰。
不过,这位契丹贵族墓中的杨贵妃,显然已被异化,例如,这幅壁画的画面颜色和晚唐的淡雅风格十分不符合,非常的旖旎、华丽、鲜艳。贵妃留着典型的辽代贵族女子发型,戴上了契丹风格突出的头饰,而服侍在贵妃身侧的仕女,也佩戴了契丹妇女喜爱的头饰,凸显了草原风格。
巧用中原文化的同时,融入草原人民的智慧。这一处细节,牵出了辽代强盛一时的秘诀。
唐朝灭亡之后,各个少数民族建立过很多小王朝,他们并没有去标榜自己的原来的文化和身份认同,而是几乎都以唐代文化的正统继承人自居。而契丹人也一直认为北宋根本不配继承大唐文化,并以大唐正统自诩。
辽太祖耶律阿保机907年登基,那正是唐朝灭亡的那一年。辽太祖自称“天可汗”,这一称呼,也是唐代皇帝在草原上的称号。
公元947年。契丹人攻陷开封,灭后晋,大辽正式入主开封,并将国号从“契丹”改成“辽”。辽太宗耶律德光在开封称帝,改年号为“大同”。如此看来,辽也是入主过中原,而且统治了一段时间的。 契丹人心中肯定觉得自己是承前启后,继承了大唐的真命天子。
自阿保机建立辽国至辽亡,辽朝一方面积极借鉴和吸收汉地的封建文化,另一方面也重视继承和发展游牧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在治理模式上,辽代承袭唐制,地方政区采取道、州、县制、即州之上以五京为中心分成五道。
与政治、经济制度上的蕃汉分治相适应,辽朝的文化也表现出了游牧文化与高度发展的汉文化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共同发展、相得益彰的特点。例如,辽代陶瓷承袭了唐代的制作工艺,与北宋中原地区的工艺属于同一系统。这一时期的低温釉陶以单色为主,也有一些三彩陶器,被称为"辽三彩"。
此外,辽在建筑上主要尊崇唐代风格,颇有大唐遗风,墓葬文化上也一定程度上承袭了唐代的风格……
时光悠悠,大辽的辉煌早已落幕,但一座贵族少年的墓葬中,却用自己的方式,见证着那个曾辉煌于千年前的草原王朝。
一幅《贵妃图》除了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还让人们探索辽代盛极一时的秘密以及与人们固有认识不同的气质。
图片来自网络。
对平台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