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骑士分享,不吹不黑聊摩托。
一、两种灵魂:实用主义与美学追求
在摩托车的世界里,始终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骑者与玩者。
骑者视摩托车为身体的延伸,是通勤、代步的高效工具,是风雨无阻的城市穿行者。他们的目的只为低成本高效率到达目的地。
玩者则视摩托车为机械的艺术品,它是速度、声浪、改装的载体,是自我表达的方式,更是乏味生活中的调味剂。
这两种态度本无高下之分,甚至曾是摩托车文化的阴阳两面——骑者让摩托车保持实用价值,玩者则推动技术创新与美学进化。
但如今,这两种灵魂正在加速分裂,甚至走向对立,让本不坚挺的摩托文化更加摇摇欲坠。
二、骑者的变迁:从实用主义到浮躁消费
早期的骑者消费群体以务实而著称
他们更关心油耗、耐用性、维修成本,而非声浪或外观。
他们的座驾可能是豪爵钻豹、本田CG125、铃木GN125这类经济耐用的车型,甚至是一辆品相不错的二手小踏板。
他们的骑行场景是通勤、买菜、接送孩子,而非周末跑山或打卡网红地,更不会随意秀车技。
然而,随着电动车的崛起和城市相关政策的收紧,传统骑者的生存空间正在萎缩:
燃油车骑者减少:电动车(如雅迪、九号、小牛)凭借更低的前期使用成本,正在取代燃油摩托的通勤地位。
心态浮躁化:部分骑者开始盲目追求大排量、进口车,甚至贷款买高端车型,却忽略了实际需求。
工具属性的弱化:摩托车不再只是交通工具,而逐渐变成了一种社交符号——即便只是短途代步,也要选“有面子”的车。
举例来说,据悉某些一线城市外卖骑手群体中,电动车的占比已超90%,燃油摩托几乎绝迹。
另外有趣的是一部分新手骑者,盲目追求大排量车型,结果因缺乏驾驶技能而频繁摔车,甚至于还引发了骑行事故,让人“谈摩色变”。
三、玩者的异化:从热爱到标签化
玩车文化本应是摩托车生态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但如今的玩者群体却呈现出两种极端:
1. 浮夸化:过度追求外观改装、声浪炸街,甚至以“扰民”为荣。 此等行为除了为禁摩添砖增瓦毫无意义。
2. 圈子化:动辄给人贴标签——“键盘侠”“云车主”“不懂车”,用鄙视链替代理性讨论。哪怕是同品牌的车友圈也会给你分个三六九等,把机车当成了炫耀的资本。
具体原因;
商业营销的裹挟:有些改装店、俱乐部、自媒体不断鼓吹所谓的“必须升级”“不玩改装不算真玩家”的观点,导致部分玩者盲目跟风,彻底迷失了自我。
社交媒体的表演化:骑行不再是为了享受自由,而是为了拍短视频、博流量。 正所谓“正经说车无人晓,露个大腿天下知”,这难道不是这个行业的悲哀吗?
技术理解的浅薄化:许多热衷于讨论“零百加速”“最大马力”的所谓专家,可能连基础的保养知识和机械原理都不懂。
四、回归本质:摩托车文化的出路在哪里?
摩托车的魅力,本就在于它的包容性
它可以是一辆朴实无华的通勤工具,也可以是一台精心调校过的赛道机器,还可以是一款摩旅道路上的理想伴侣。
它可以带你穿越拥堵的城市,也可以载你驶向远方的风景。
但如今,骑者与玩者的分裂,正在让摩托车文化失去平衡。要改变这一现状,或许需要:
1. 骑者:回归理性选择,买车前问自己:我真的需要它吗?不必盲目追求大排量,适合自己使用场景的才是好车。
2. 玩者:减少偏见,回归热爱
玩车的核心是享受骑行的过程,而非攀比或贴标签,理应尊重不同风格的玩家,更应弱化对速度的追求,毕竟骑的久比骑的快更重要。
3. 行业:提供更友好的车型
厂商可以推出更多兼顾实用与玩乐的摩托车,而非只迎合极端需求,一味的跟风而放弃了自己的特色,使得用户看到的更多是同质化产品,很难选择到差异化车型。
与此同时潜在用户的理性和客观选择以及公正评价尤为重要,相关职能部门的科学化管理更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行业才会更加繁荣、名利双收,让看不见摸不着的摩托文化大放异彩。
总之、无论是骑者还是玩者,本质上都在追求同一种东西——自由。
骑者是摆脱拥堵、高效抵达目的地的自由;玩者是驾驭机械、探索极限的自由,两者应该优势互补、相辅相成。摩托车文化不该是非此即彼的战场,而应是多元共存的生态。
真正的骑士精神,不是比谁的车更快、更贵、更炸,而是尊重每一种骑行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哪怕是街道的片刻溜达也能感到些许乐趣;速度与激情的碰撞、诗和远方的向往更是两轮承载灵魂的升华。
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