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初夏,湖南茶陵县洣江茶场迎来一对年迈夫妇。
老两口步履蹒跚,满头白发,脸上挂着和煦友善的笑容,迅速融入茶场的平淡生活。
在当地朴素安稳的环境中,两位老人家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年多生活,给生活在茶场的其他人留下了一段难得的珍贵回忆。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对看似平凡普通的老人家,竟是共和国开国传奇人物潘汉年夫妇!
本文内容均基于权威历史资料整理撰写,文末有文献引用来源
大智大勇潘汉年潘汉年,一位15岁便投身革命洪流的仁人志士。
那是1921年,“五四运动”的余潮仍在全国各地席卷。
自幼了解穷苦人民生活,对社会底层民众有着深深感情的他,毅然离开学校汇入革命队伍。
十年革命历练中,潘汉年经历过反帝反军阀斗争,切身感受过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参加过革命宣传工作。
风雨10年,潘汉年从上海辗转至南昌、九江各地。
直到1931年,经历过南昌起义洗礼的潘汉年从九江撤离,前往上海的中共中央报道。
兜兜转转,潘汉年又回到了革命开始的地方。
不同的是,这一次他被赋予了更严峻、更艰险的任务——出任特科领导人。
自此,潘汉年成为中共地下党组织的一员,以神秘特工的身份出没于敌人的心脏地带。
潘汉年既肩负着党的秘密工作,又做上层的统战工作。
这两项任务,一项是绝密的地下活动,一项是半公开的社会活动。
看似矛盾的两件事,却被潘汉年巧妙的结合起来。
他利用社会人士的公开关系,掩护地下党秘密工作。
同时又隐身地下,秘密争取、联合进步人士组成外围力量,打入敌人的情报要害部门。
因此在国民党眼中,潘汉年一直是个“变幻无常”的厉害角色,事实也的确如此。
为了铲除潘汉年这一特科领导人,蒋介石不知派出过多少精兵强将,最终都无功而返,潘汉年总能凭借自己的大智大勇,最终化险为夷。
1931年初夏,潘汉年与组织同志谈完工作回家,准备换件衣服去见另一个朋友。
快走到家门口的时候,他敏锐的察觉到后面有人跟踪,这时候如果掉头就跑,势必会引来对方的追捕。
潘汉年来不及多想,像是什么也没发生一样,大步流星走入家门,边走边喊:“老婆!我肚子饿了,快给我弄碗蛋炒饭!”
先声夺人让敌人放松警惕,以为自己短时间不会离开家。
但殊不知,潘汉年家里哪有什么老婆!
他一边呼喊着一边快速脱下衣服,接着换上一身长袍马褂。
脚下动作不停,走到窗户边,翻身便借助一把大洋伞,跳到了邻居家的阳台上,再从邻居家的后门大摇大摆的离开了。
类似这样的情况,在潘汉年隐藏上海工作期间,不知发生过多少次。
还有一回,潘汉年刚刚走出家门,就见到马路对面有几个贼眉鼠眼的家伙,眼神时不时瞟向自己这边。
嗅觉敏锐的他,立刻意识到情况不对劲。
可眼下马上到了与地下同志接头的时间,他不便失约,又担心将敌人引过去。
于是他假装有东西落在家里,扭头折返回去。
再出来时,已经是一位披着一条破麻袋,满脸黢黑的乞丐模样。
外面盯梢的特工,根本没注意到这个从他们眼前走过的叫花子,就是他们心心念念想要抓捕的潘汉年。
不光是保护自己,身为特科领导人,最重要的工作自然是为组织收集情报。
这方面,潘汉年同样做的很出色。
1931年4月,地下党特科重要成员顾顺章不幸被捕,此人随后叛变,我党在上海的地下关系网瞬间暴露。
没办法,组织上只能将重组情报关系网的重任交给潘汉年。
关系网的重要一环,是上海租界巡捕房的关系。
潘汉年接手后,立刻着手在巡捕房安置眼线。
当时,巡捕房中有一个叫赵子柏的人。
此人在上海混迹多年,江湖气十足,还会点武艺,深得租界头目的赏识,久而久之混了个探长的职位。
再加上他与黄金荣、杜月笙等大佬的手下相熟,手里的情报信息很发达,对中共地下党组织是个很大的威胁。
陈赓大将当初领导特科时,就已经在想办法除掉此人。
但因为对方神出鬼没,加上巡捕房探长的身份,迟迟未能得手。
顾顺章出事后,赵子柏行为愈发猖獗,解决此人的重任便交给了潘汉年。
不过,潘汉年并未强行打掉此人,而是细致分析了赵子柏的缺点。
他发现赵子柏并没有特殊的政治背景,且没什么文化水平,做任何事的出发点都是为了钱。
试探清楚对方的底线后,潘汉年成功将赵子柏收归麾下,将一位强敌争取成了帮手。
1931年6月中共总书记向忠发被捕,这则消息最早就是从赵子柏口中传出。
后续凡是赵子柏能预先获悉的情报,都及时传递给了潘汉年,成为中共上海地下情报系统的一个重要耳目。
而这一切的最大功臣,当属潘汉年无疑。
长征途中再显智勇潘汉年的大智大勇不光体现在领导地下特科时期,哪怕在长征期间,潘汉年智勇双全的光辉也难以掩饰。
1933年夏天,潘汉年离开上海前往苏区,跟随队伍参加了多次反围剿战争。
次年10月20日,潘汉年被任命为总政治部宣传部长,跟随红军大部队踏上了长征之旅。
长征途中的生活是异常艰苦的,潘汉年除了要跟上大部队的转移,平日里走到哪里还要发动宣传工作,宣传共产党的革命思想。
身兼两职的他,没有丝毫怨言,跟着队伍一路走到赤水河。
1935年2月,大部队第二次渡过赤水,将敌人耍的团团转。
但与此同时,队伍传来一个坏消息:与共产国际的联系中断了。
为了重新联系上共产国际,并取得国际友人的支持,党组织决定派人潜回上海,重建地下工作,并设法与共产国际取得联系。
这项险象环生的任务,不出所料再度落到了潘汉年肩膀上。
然而,从贵州一带潜回上海谈何容易?
当时,几十万国民党大军正在对红军围追堵截,到处封堵检查。
再加上道路不熟、语言陌生,沿途很容易引起别人的怀疑。
但这也难不倒潘汉年,有着丰富地下党斗争经验的他,很快想出了一条妙计。
有一次,红军队伍在贵州抓到了一个贩卖鸦片的商人。
按照红军队伍的规定,这般贩卖鸦片、祸乱社会的奸商,必须得到严惩。
鸦片商自知插翅难逃,下场惨淡,一颗心沉到了谷底。
他本以为在劫难逃,却不料几天后,红军又抓了一个西装革履的港商进来,与商人关在一起。
这个人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港商自称杨涛,同出一片屋檐下,两人很快熟络起来。
杨涛向鸦片商讲了很多生意场上的事情,还主动与其一起密谋逃亡之事。
说干就干。
一个月黑风高夜,趁看守“不注意”,杨涛带着鸦片商成功逃了出去。
逃跑过程中被红军“发现”,一阵枪声与追杀声过后,还是被两人“逃掉”。
脱险后,鸦片商对杨涛千恩万谢,知道对方对当地路况不熟,便主动邀请他同行。
鸦片商也有点江湖背景,也算是一个地头蛇,黑白两道都吃得开,一路上对杨涛百般照应、以礼相待。
遇到封锁线,鸦片商就让杨涛扮成哑巴,一阵哇哇乱叫,再加上鸦片商背后运作,守卫们便也不多想,将人放行了。
就这样,两人一路来到贵阳城,杨涛成功躲开敌人的重重封堵,登上了开往上海的列车。
而这名叫做杨涛的港商,自然就是受命离队的潘汉年。
这一出被抓、逃亡好戏,当然也出于潘汉年亲自设计导演。
潘汉年的足智多谋,经此一事再度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晚年知足生活抵达上海后,潘汉年回到熟悉的特科岗位。
他迅速重组地下情报网络,几年时间向党中央传递了上百份极具价值的情报,为延安、八路军总部、新四军军部各方及时预见危险、躲避祸乱做出了巨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鉴于潘汉年革命生涯做出的卓越贡献,组织上先后任命其为华东局社会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后来还成了上海市的副市长。
无论在什么岗位,潘汉年都始终如一动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兢兢业业的坚守在岗位上,直到晚年。
1975年5月,潘汉年与妻子离开北京,来到湖南茶陵洣江茶场生活。
5月29日,一对满头银发的老人来到洣江茶场。
茶场获悉二人到来,早已为他们安排好一间涂红色砖墙小平房。
小平房就坐落在茶场职工宿舍楼与办公楼中间,在这里,潘汉年夫妇度过了人生中最后一段安逸岁月。
此时的潘汉年与妻子董慧,一个是古稀之年,一个也年近花甲,身体都不大好。
好在,洣江茶场的生活环境很安静、也算舒适。
潘汉年每天5点多钟起床,打一套太极拳,接着打扫一遍物资周围。
有时候会出去买点生活用品,或是带几张报纸。
闲暇时刻,潘汉年会读些从北京带来的马列著作、文学典籍等。
妻子董慧因早年间摔过一跤,落下了脚疾,走路一瘸一拐。
潘汉年就常常让妻子坐在轮椅上,推着白发苍苍、行动不便的老伴散步。
董慧常常开玩笑说,潘汉年每天最大的工作就是照顾我。
在洣江茶场生活的这些日子,是平淡朴素的,但更是温馨知足的。
老两口心态很好,他们留给茶场同事最深刻的印象便是,对党的挚爱之心、对群众的关爱之情。
与周围的同事们熟悉之后,潘汉年主动提出将自己家的旧衣服送给茶场文工团做道具。
毛主席逝世后,茶场众人守在一个巴掌大小的黑白电视机前,聆听着北京传来的讣告和丧讯。
潘汉年一边忍受着巨大的痛苦,一边主动将家里的彩色电视机搬出来给大家用。
平日里,老两口喜欢给年轻职工们讲述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甚至还帮一些读书年纪的孩子补习英语。
有时候,同事们也会到老两口家里串门、吃饭。
茶场里的员工,尊称两人为“二老”,对他们很是照顾。
食堂吃饭时,年轻人见潘汉年身体不便,都会主动让他先打。
茶场播放电影,大家只要看到潘汉年推着老伴出来,都会主动将好的位置让给他们。
遇到节假日,一些关系好的同事也会邀请二老到家里,尝一尝他们的饭菜,唠唠家常。
相较于北京,洣江茶场的生活无疑平淡寡味了许多。
但这里远离尘世喧嚣,倒是一处安稳生活、安享晚年的好地方。
因此,潘汉年夫妇一直对洣江茶场的日子很满意。
只可惜,潘汉年本就身体不好,南方湿气又重,他来到湖南不久就得了类风湿病,双手麻木、双脚浮肿,渐渐到了生活不能自理的程度。
1977年3月24日,潘汉年住进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虽然有很好的医疗条件与环境,可早已病入膏肓的他已经来到生命最后阶段。
除了类风湿,他还患有慢性支气管炎、贫血、肺部感染等疾病。
4月14日晚间7点45分,潘汉年停止呼吸,享年71岁。
失去老伴后,董慧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也急转直下。
哪怕身边有亲友陪伴照料,也难以抚慰她失去老伴的痛苦。
1979年2月24日,董慧突发脑溢血去世。
结语从15岁投身革命开始,潘汉年将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
在上海潜伏多年,潘汉年不知多少次凭借自己的大智大勇化险为夷。
长征期间,他又被组织委以重任,只身一人突破几十万大军的封锁,再次打入到敌人眼皮子底下。
如此有胆有谋的人物,怎能不令人赞叹敬佩?
参考资料
[1]朱志清.潘汉年对红军长征的杰出贡献[J].党史文苑,2017,(04):39-43.
[2]一文.潘汉年在最后的岁月里[J].档案记忆,2016,(06):34-35.
致敬汉年,
先生何事未历,何人未见,何坎未经,最后淡然历世,心境通泰,看透天命,维待天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