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去世前,朱梅馥对他说:为不使你孤单,你走之后,我也跟着去

围炉煮酒话春秋儿 2025-01-20 10:59:37

近代历史上,朱梅馥是难得一见的完美女人,他与傅雷的结合,也称得上郎才女貌。

然而,令人惋惜的是,在十年动荡时期,傅雷遭受了严重迫害,自尊心极强且性格刚毅的他最终选择了自杀。

傅雷在自杀前,妻子朱梅馥曾对他说,“为了不使你孤单,你走的时候,我也一定要跟去。”

傅雷以为朱梅馥只是说说,但他到死没想到的是,他前脚刚走,朱梅馥也上吊自杀了,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达了对他的感情。

那么,傅雷与朱梅馥有着怎样的爱情故事呢?

遇到朱梅馥,是傅雷一生最大的幸运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和作家,他翻译的大量作品,包括巴尔扎克、罗曼·罗兰、伏尔泰等名家著作,在我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他的《傅雷家书》,对我国教育理念的影响也很大。

傅雷的人生其实很不幸,因为在他四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和弟弟妹妹就都去世了,只留下他与母亲相依为命。

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之下,傅雷的学习成绩很好,对新文化十分痴迷,并且养成了自由独立的人格。

青年时期的傅雷,对西方文学十分热爱,向往民主和自由,他曾参加过反宗教、反封建和反军阀游行,还因此被学校开除过。

在傅雷18岁的时候,由他的母亲做主,他与小五岁的表妹朱梅馥定亲了。

尽管朱梅馥是傅雷的远亲,但两人可以说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因为他们生活的地方相隔并不远,从小就在一起玩耍,傅雷经常自诩为小男子汉,护着这个妹妹,不让别人欺负妹妹。

等两人稍稍长大,更是形影不离,傅雷的母亲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于是做主让两人定亲。

事实上,在傅雷刚跟朱梅馥定亲的时候,他其实是很反感的,倒不是说他讨厌朱梅馥,他只是对这种包办的婚姻形式感到不满。

并且,傅雷也很清楚,他与朱梅馥感情,更多的是亲人和朋友的感情,还没有上升到爱情的高度。

出于对这段婚姻的不满,在傅雷20岁的时候,他毅然决然去了法国留学,因为那里是他向往的文学圣地。

在法国,傅雷的法语得到了长足进步,文化素养也提高了不少,尤其是他得到了与众多文学大家接触的机会,这让他十分高兴。

更让傅雷高兴的是,在法国这个充满浪漫的国家,他遇到了一个兴趣相投的法国女人,名字叫做玛德琳。

与中国女子的含蓄内敛不同的是,玛德琳的自由奔放,以及深厚的艺术气息,深深地吸引着傅雷,让傅雷瞬间坠入爱河。

在与玛德琳相处了一段时间之后,傅雷鼓起勇气给母亲写了一封信,说自己的婚姻应该自己做主,言外之意就是他有新的对象了,要跟朱梅馥解除婚约。

傅雷的母亲见儿子在国外,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根本抓不住,便打算随他去,但当她写好退婚书的时候,她又犹豫了,又另外写了一封信,托著名画家刘海粟转交给儿子。

刘海粟是傅雷的前辈,年纪也比傅雷大10岁,他知道傅雷与玛德琳的事情,但他根本不看好两人,因为他认为两人的差距太大,根本不可能在一起。

傅雷看了母亲的信,又听了刘海粟的劝说,开始逐渐醒悟过来,思想也有所动摇,不久之后他又发现玛德琳还与其他男人交往密切,有点受不了,就果断与玛德琳分手。

1931年,傅雷回到国内,见到了未婚妻朱梅馥,让他感到惊讶的是,在短短三年间,朱梅馥就女大十八变,出落成一个美丽动人的大姑娘了,是那种走到大街上,谁都想多看一眼的类型,傅雷也为之着迷。

更让傅雷惊讶的是,朱梅馥不但美丽动人、冰雪聪明,而且性格温婉,跟她在一起十分舒服。

如果说,美貌可以吸引男人,但只有才能可以永远拴住男人的话,那么朱梅馥这两样都占了,因为她不仅貌美,而且在书画上有一定造诣,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尤其擅长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让傅雷听得如痴如醉。

傅雷本就喜欢西方文化,朱梅馥很好地契合了这一点,于是他爱上了朱梅馥。

那时候,傅雷每天睁眼闭眼,想到的都是朱梅馥,朱梅馥的曼妙身影和美妙琴声,在他脑海中久久盘旋,挥之不去,他悔恨当初自己怎么会想到要退婚呢。

不过,傅雷不知道的是,他之前在法国与玛德琳的事情,朱梅馥其实早就知道了。

只不过,朱梅馥有着极强的宽容心,并且她对这位学识渊博的表哥,从小就有一种依赖和崇拜,只要她能跟表哥在一起,其他的都不重要。

1932年,24岁的傅雷与19岁的朱梅馥结婚了,在婚礼上,两人四目相对,托付了彼此,他们各自暗暗发誓,今生谁也不能将他们分开了。

事实上,傅雷虽然是个才子,但却不是个好丈夫,他的生活十分无趣,平时除了吃喝拉撒之外,其他时间多半都在写作,陪朱梅馥的时间其实很少。

但是,朱梅馥的好就好在,尽管自己很优秀,却总能与傅雷为主,包容、尊重傅雷,以傅雷的喜好为喜好。

那时候,傅雷的家规很多,比如吃饭不能说话,咀嚼时不能发出声音,筷子和汤勺要放在指定的地方,等等。

这些陈旧的规矩,很难想象会出现在一个新文化家庭,但朱梅馥都无条件接受了,而且做得很好,并将两个孩子教育得很懂事。

朱梅馥还是傅雷的“好秘书”,傅雷的那些杂乱无章的文稿,都是她誊抄整理的,尽管工作量十分巨大,但她的每个字都写得很漂亮,傅雷看了都夸赞不已。

而在傅雷工作之余,朱梅馥还会为其弹奏一首,以缓解压力。

或许是因为工作压力太大,傅雷的脾气十分暴躁,偶尔会对朱梅馥发脾气,但朱梅馥每次都默默承受,从不引起不必要的争吵。

朱梅馥这种为了爱情敢于牺牲的精神,我认为才是她值得引以为傲的地方,而不是她的美貌和才华。

可以说,如果没有朱梅馥,傅雷或许不会取得伟大的成就,她作为傅雷背后的女人,真的付出了很多。

总而言之,与傅雷结婚之后,朱梅馥将所有精力都放到了家庭上,是个典型的贤妻良母,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她就是个完美女人,从她身上很难挑出毛病来。

夫妻双双自杀

1939年,傅雷和朱梅馥感情,迎来了一个巨大的挑战。

那时候,傅雷认识了一个叫做成家榴的女高音歌唱家,傅雷对其非常着迷,恨不得马上跟她在一起。

有一段时间,傅雷整天窝在书斋给成家榴写信,朱梅馥知道他在干什么,但依然选择闭口不言,就如同之前玛德琳之事一样。

后来,成家榴离开上海去了外地,傅雷几乎要发疯了,在家里情绪极不稳定。

如果换成其他女人,早就忍无可忍了,但朱梅馥却不一样,她很心疼丈夫,为了让丈夫尽快好起来,她甚至提出要请成家榴回来。

后来,朱梅馥真的给远在云南的成家榴打了个电话,用一种近乎卑微的态度,请成家榴回到上海来,成家榴也很无奈,只得返回上海。

成家榴来到傅雷家中,傅雷果然安心了许多,两个女人坐在他身边聊天,他则继续写作。

这样的场景,我们实在无法想象,世间恐怕很难找到另外一个案例。只能说,朱梅馥的包容性实在太强,才会允许一个“第三者”出现在自己家中。

多年之后,朱梅馥在写给儿子的一封信中,透露出了她当时的心情,她说自己其实也很痛苦,她虽然很难容忍这种事情,但她不想离开傅雷,更抛不下两个年幼的孩子,所以只能委曲求全。

然而,朱梅馥的付出最终得到了回报,傅雷幡然醒悟,及时浪子回头,挽回了朱梅馥,也拯救了家庭,两人的关系不但回到从前,甚至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

用朱梅馥自己的话说,她可以为傅雷去死,而傅雷也更加懂她、爱护她、珍惜她。

1949年建国之后,傅雷曾一度携全家迁居香港,后来国内局势稳定了,他又搬回上海,在书斋里继续自己的翻译事业,朱梅馥仍然从旁协助。

在随后一段日子里,或许是因为安定的环境所致,傅雷得以安心工作,著作颇丰,并于1954年诞生了著名的《傅雷家书》。

这是傅雷和朱梅馥最安稳的一段时光,但并没有持续太久。

1958年,傅雷被扣上了“右派”帽子,他遭受了无数次批斗,经常被斗到凌晨之后才回家。

有一次,傅雷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绝望地对朱梅馥说,“不是因为阿敏还太小,还在念书,今天我就……”话还没说完,朱梅馥就堵住他的嘴,不让他说出可怕的字眼。

知夫莫如妻,朱梅馥当然知道傅雷是怎么想的,她也更加清楚地知道,现在已经倒下一个,自己不能再倒下了,不然这个家就要垮了。

在朱梅馥的鼓励下,傅雷最终坚持了下来,两人一起面对困难,携手共进退,真正做到了共患难。

1961年,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帮助下,傅雷这才得以平反,周总理还鼓励他继续创作,之后他再接再厉,陆续翻译了巴尔扎克的多本著作。

那段时间,傅雷比任何时候都要勤奋,因为他想要证明,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尤其是对国家有用的人,他不想再被人误解了。

但是,平稳的日子依然没有持续太久,十年动荡时期开始之后,傅雷再次遭受迫害,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来得更加猛烈。

在短短数月时间里,傅雷遭遇了非人般折磨,如果不是朱梅馥一直在鼓励他,以他的性格,恐怕早就自杀了。

对傅雷而言,在那段时间,他最害怕的不是身体上的折磨,而是精神上的折磨,他是个自尊心极强的人,听不得被人扭曲他、抹黑他、攻击他,这比拿刀刺他还痛。

但是,除了朱梅馥之外,又有谁会听傅雷解释,他只能被迫接受,毫无反抗之力。

终于,在1966年8月,傅雷终于被击垮了,他想要结束在人世间的痛苦,快点死去,以求解脱。

傅雷将自己的想法朱梅馥,朱梅馥劝他要坚持,不要胡思乱想,他不听,朱梅馥便说,他如果去死,自己也要跟着一起去。

当时,傅雷只当朱梅馥是威胁自己不要自杀,所以才这么说的,他内心其实已经坚定要自杀了。

9月2日,傅雷在连续遭受三昼夜的抄家和羞辱之后,彻底对这个世界死心了,当天晚上他就告诉朱梅馥,自己必须去死,就在今天。

这一次,朱梅馥没有阻拦,她知道拦也拦不了,自己只能跟着一起去死。

当天晚上,傅雷在家自缢而亡,朱梅馥遵守诺言,也跟着一起上吊了,“贴心”的她为了不让凳子倒下从而惊扰到楼下的邻居,她还在凳子下垫了一床棉被。

对于傅雷之死,他的儿子傅聪是这么形容的,说他“就像一个寂寞的先知、一头孤独的狮子,愤慨、高傲、遗世独立,绝不与庸俗妥协,绝不向权势低头。”

而对于母亲朱梅馥为何要跟着父亲去世,傅聪则表示理解,但并未说明具体原因。

9月3日这天上午,傅雷家的女佣周菊娣照常上班,这才发现二人早已死亡,于是赶紧报警。

警察赶到的时候,被傅雷家的场景震撼到了,只见屋子里非常干净,也整整齐齐,没有丝毫挣扎的痕迹,夫妻二人一同赴死,当过十几年警察的人都没见过。

周菊娣在接受询问的时候,猛然想起什么,他告诉警察,在傅雷夫妇自杀前一晚,朱梅馥曾问她还有没有干净的衣服,因为她装衣服的箱子都被查封了。

等周菊娣看到死去的朱梅馥之时,在朱梅馥身上看到了那件她找出来的衣服,才明白朱梅馥原来只想体面地死去。

换一身干净的衣服,这是朱梅馥对这个世界最后的要求,一个连死都不怕的人,怕的却是自己死后被人说穿得不体面,实在令人唏嘘。

可以想象,傅雷和朱梅馥自杀之前,他们的内心遭受了怎样的煎熬,既然选择去死,只能说他们真的绝望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