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出海口的上海,被自然力量所艺术创造,也有一棵“大地之树”

金蛋的旅程 2022-08-26 18:48:25

比起那些干涸的“大地之树”,我更喜欢郁郁葱葱绿色的“大地之树”

你以为在长江出海口,只有漫漫黄色泥沙冲积三角洲么?其实,这里也有郁郁生机的草海滩涂,草海之中也有美丽的“大地之树”,比起干涸沙化的“大地之树”河床,我更偏爱绿色版的“大地之树”。这样的“大地之树”,出现在上海崇明岛上,也算是上海一处较为少人知道的景观,航拍就可以见到其壮观的全景。

在长江末端的上海,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已经造陆500平方公里以上,这个新增陆地面积,已经要比安道尔、塞舌尔、巴巴多斯等岛国的国土面积都要大了。而且未来上海造陆的速度,还会继续高速增长,上海成为全国省市中,土地面积延伸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上海地图上的陆地面积数每年都会有增长。

上海如此快速的陆地增长速度,不仅因为进行了填海造地工程,更重要的是因为,上海在长江和钱塘江出海口位置。江河是淡水,海水是咸水,两者在入海口汇聚后,水体的密度就改变了,低密度的淡水变为高密度的咸水,水密度的改变,直接造成江河携带来的水中泥沙,被释出沉淀下来,容易形成新的沙洲,所以出海口永远都是水浑浊,富含飘荡的泥沙的水域,出海口地区的陆地生成速度很快。

在潮汐河口,一般都存在有巨大的泥沙浑浊带, 许多种矿物质元素、有机物以及营养盐滞留于此,也因此水体拥有丰富营养,让动植物体系丰富。上海的岛屿和泥滩,不少区域都覆盖有茂密的草滩,草比人长得还高。这些草滩可以经受涨潮和落潮的影响,也能适应淡水和咸水交汇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上海的草滩里,也诞生的貌似开枝散叶形态的“大地之树”。

了解“大地之树”的成因,绿茸茸的“大树”才是最美的“大树”

大地上,因为水流流淌与侵蚀,会留下大自然作用力的痕迹,粗糙较大沉重的沙石被留下,细小且轻的沙土被水冲向下游,不同密度和形状的沙石被留在的不同区域,呈现了不同层次的颜色,特定情况之下,渐渐形成了目前俗称的“大地之树”景观。

这种情况在高山河流出山口的冲击扇区域最为普遍,不过鄱阳湖、海岛红树林、高山草海、沿海滩涂等地区,还会出现精致到树杈、树枝分明的艺术“大树”,这种唯美艺术感的“大地之树”,其成因就是另外一种了。不同于洪水泥石流的冲刷作用,这种“大地之树”景观,更多是因为绵细河流和溪流所造成。

这种精细感觉的“大地之树”,多是在湖边海边,底部多为细腻的泥沙,没有大型石块和树木。因为快速涨水,造成水位很高并蓄水,而后又开始水位下降,水顺着地势洼地而流出,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经过很长的年头,最终而形成“大地之树”的形状,细密分支是最后渐渐才清晰出现的。

“树”的形状会继续改变,流水的水道会继续加深,因为覆盖的植物不同,呈现的颜色也会有不同变化,可能会有一年四季变色的过程,这些草滩之下是沼泽类似的泥沙,也是很多螃蟹、水鸟、小鱼苗栖息的家园,是自然生态重要的组成部分。

上海长江出海口的泥沙淤积之后,就形成了沙洲,沙洲渐渐变为草滩,这是一种自然力量聚沙成陆的过程。通过草滩的作用,固化了岸边的泥沙,生成了新的泥土(淤泥),动植物在湿地草滩中繁育生长,构成了新的生态体系,在没有人为干扰的情况下,形成后期可以合适植物生长的新陆地或岛屿。

比起人工的大规模填海造陆,我更喜欢上海那些自然生长形成的草滩,这些草滩有“大地之树”,也有“横水条条”自然形成的泄水水道,时而可以在草丛从听到鸟鸣之声,时而可以见到硕大泥蟹出没在草中,没到想到距离大型都市这么近的地方,还能见到如此美丽自然的新陆地净土。

0 阅读: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