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醇厚,苍润相生丨李晓军大写意花鸟画赏析

寻巧随心文化 2025-03-13 21:51:13

李晓军,曾任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执行院长。现为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研究员,一级美术师。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国画院副秘书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特聘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写意画院特聘研究员。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荣宝斋画院特聘教授,北京市西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海淀区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绘画作品曾参加1992年全国首届中国花鸟画展,1992年中国美术家协会第八次新人新作展,1996年中国当代著名花鸟画家作品展(获奖),中国书画艺术节全国书画家新作展(获奖),2002全国中国画作品展(获铜奖),2003全国中国画作品展,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中国国家画院年展,写意中国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作品及传略辑入《中国美术年鉴》、《当代中国书画家大辞典》等辞书。

书法作品曾获1984年庆祝建国35周年全国书法展一等奖,北京市书法展一等奖,1993年全国第五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优秀作品奖(最高奖项),1997年世界华人书画展铜奖,作品多次赴世界各地展出,并获日本每日新闻社社长奖。

▲《红霞》136x136cm

名家评述

晓军的画是秉承了传统的大写意精粹,诗画并重。另外,他的用笔非常好,老辣、生涩、笔墨酣畅。对这一方面来说,他有心得,也有自己的语言。我们常讲的大写意这块很难突破,但晓军有突破,这非常值得庆幸。我也是画大写意的,所以我非常关注李晓军,也为他取得这个成就而感到高兴。

——吴悦石

当代大写意画家、艺术教育家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创作院艺术委员会主任

李晓军的这种画难度比较大,我把它定位在吴昌硕加齐白石的样式。画这种样式的人特别的多,但是真正能够画好的寥若晨星。主要是因为第一它需要功力,这个功力需要取象不惑,下笔取象不惑还需要有书法功力。在这方面,我觉得晓军也是佼佼者。他的书法功力非常好,他的造型能力也很强,有了书法和造型功力是画的第一个要求。

第二个要求就是这种画也需要很高的学术修养、文化修养。晓军对整个美术理论和美术史有比较高层次的认识,这些认识都反映在他的作品里面。最主要的,晓军是处在一个比较高层次的人际圈子里面,这个非常重要。有很多的画家自己一个人在家孤军奋战,很长时间以后没有多大的进步,我觉得主要是不能互相陶染。《书谱》里有一句话,东晋士人互相陶染,才造就了整个东晋书法的高峰。晓军就有这么一批好的朋友。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他的个性,这种画必须得有性格,豪爽、洒脱,但是豪爽洒脱很容易把画画野。晓军的画画得很儒雅。他豪爽洒脱之外又有人文智慧,这种人文智慧还不是生存技巧,是一种很高层次上的对人生、对生命的感悟,在这个高度上他去把握自己生命活动的历程,把他生活历程中的感觉、体悟都化在了他的作品里。所以他的作品其实就是他旺健生命力的一种体现。从这一点上看,像李晓军这样如此有人文生命力的画家,现在确实不是很多。很多人说我画的是文人画,走的文人画这条道路,但是文人画我们知道先秦司马迁的《史记》里面讲的,先秦有侠士,士人不是柔弱的,不是弱不禁风的,而是有着壮阔的侠义精神的,他是勇猛精进的。晓军的儒雅中有勇猛精进,有旺健的生命力,这是他最宝贵的东西。

——付京生

著名美术评论家

《中国花苑》杂志主编

▲《林疑彩凤》136x136cm

李晓军对艺术非常真诚,他的探索精神和投入程度是巨大的。他这么多年来从吴昌硕的笔墨语言中提炼出了自己的语言,笔墨淳厚、大气,很写意,能画成这样的很少。好多人的画有形式但没内涵,晓军这两个方面兼而有之。中国画没有笔墨不行,要想有笔墨没有书法不行,晓军的画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曾来德

著名书法家

中国国家画院院委、原副院长

花鸟画特别难画,难画就难画在笔墨上。现在很多人误解为笔墨就是水墨,搞创新、试验。试验来试验去,其实在水墨上试验,用中国的工具,用中国的宣纸、毛笔,但画的是西方观念。水墨是西方的概念,真的笔墨是讲究笔,讲究墨,讲究那个气韵。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就讲的笔墨。我觉得笔墨真的是要多少年的功夫才能熬出这么几笔来,要利用这种语言抒发你心中的想法,抒发你对生活的感受、对美的感受,这是一个花鸟画家必备的基本功。目前我们国内的大写意花鸟能画到晓军这样的程度,把功夫下到这个地方的人比较少。大部分往水墨去了,在笔墨方面的功夫历练得不够。看晓军的画,我觉得迎面扑来的是笔墨抒写性,气韵大气,我觉得这非常难得。

——史国良

当代著名人物画家

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作品欣赏

▲《花鸟四联》180x48cmx4

▲《墨荷》136x136cm

▲《种瓜得瓜》49.5x36cm

▲《锦帳绮罗垂》136x136cm

▲《翠黛临风》136x136cm

▲《红冠》96x60cm

▲《皓态孤芳》96x45cm

▲《盆荷》136x68cm

▲《笑口常开》96x45cm

▲《木瓜》96x45cm

▲《垂珠》69x34.5cm

▲《柿子熟了》180x96cm

▲《丝路果实》136x68cm

▲《秋登兰山》70x34cm

▲《春山夜月》93x23cm

▲《高人老可联》121x17cmx2



0 阅读:11

寻巧随心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