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的两会上,已经基本为今年宏观经济的走向打下了基调。
要想理解今年宏观经济的走向,就必然需要解读今年最重要的两会。
普通人应该如何理解呢?有一个很好的办法,那就是采取对比,用去年乃至更久之前的数据,来对比今年的,就能够从中窥见今年宏观经济的走向趋势。
首先,2025年的增长目标仍然是5%,再往前看几年,2023年是5%,2024年也是5%,2022年是5.5%,从宏观年度增长目标来看,它是在放缓的,也意味着我们正在迈入高质量发展。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也就更能够理解今年,乃至往后二十年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基本状况。
以当前5%的年度增长目标来看,这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我们很难在短期内追上美国经济。
从GDP总量来看,美国的GDP是我国的1.6倍;人均GDP则是6.6倍;美国去年的GDP增长率是2.8%,以这样一个速度来算的话,我国至少要到2050年总体GDP才能够追上美国。
而人均GDP,则要到2100年之后了。
这还是以实际GDP的增速来计算的,去年的名义GDP增速,美国甚至比我们还要高,主要是因为1名义GDP把通胀也一块算进GDP了,看起来数字就会更好看一点。
而通常来说,国与国之间的对比,用的都是名义GDP。
去年名义GDP增速,我国是4.2%,美国则是5.3%。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呢?那是因为我国的物价放缓甚至下降以及美国的通胀,最终导致了两者之间的数字完全不同。
除此之外,如果考虑到长期来看人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到2050年,乃至2100年,这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不仅仅意味着我国的经济总体和人均GDP赶上美国,更意味着我国人口面临着两个五十年大关。
人口的不确定性因素,也决定着我们能否在2050年以及2100年在GDP总量和人均GDP上能否超越美国。
为什么要以美国为参照物呢?
那是因为我国早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摆在我们前面的,就只有美国,以美国作为参照物,一方面可以更好传递公共叙事,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认清问题所在。
另一个变化,那就是去年定的财政赤字率是3%,发行1万亿的特别国债和3.9万亿的地方专项债券。
到了今年,赤字率则直接提升到了4%,特别国债则增至1.8万亿,地方专项债券发行规模增至4.4万亿。
再往前几年看,2021年的赤字率目标是3.2%,2022年是2.8%,2023年是3%,哪怕是在新冠病毒最肆虐的时候,赤字率也都是在3%左右。
而今年,赤字率直接升到了4%,可别小看这1%的变化,实际上是多了30%,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经济专家们认为,今年如果还想要达到5%的增长目标,那就需要比之前有更多的支出,所以才将赤字率提高了1%。
在货币政策上,我们也能够看到类似的表述。
去年,我们说的是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包括降息降准,以保持流动性充裕;到了今年,变成了在适度宽松的基础上,计划实施更有力度的降息降准措施。
这也说明,今年在财政上还要加大刺激力度,而在货币供应上还要增加放水。
除了财政和货币上的刺激,今年还有消费刺激。
2024年,我国把促进消费摆在了更加核心的位置,希望人们能够把消费提升起来,从而支撑起宏观经济的短期增长。
去年在促进消费上的主要政策是以旧换新补贴农村消费潜力释放,消费新场景等等。
这些措施有没有用呢?我们看数据,2024年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48.8万亿元,同比增长3.5%,相比较于5%的GDP增长目标,消费并没有起到特别大的帮助。
去年在所有消费品类中,除了汽车和家电之外,其他消费品仍然面临着居民消费不足的问题。
有没有钱消费,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去年,我国居民存款增加了18万亿元,这18万亿存款当然意味着有人变得更有钱了,且仍然不愿意消费,但同样的场景,对另一些人来说,那就是消费降级。
去年,我们更多的讲还是恢复消费信心。
但如果一个人有钱,那当然是愿意消费的;消费不足,更多的解释还是占绝对人数比例最大的那个群体,的确是没有多少钱能够去消费。
到了今年,我们也转变了刺激消费的方向。在今年初的两会上,提出了要将人们收入的提升,作为提升消费的最重要手段。
在有关消费的政策里,消费补贴的内容减少了,主要的篇幅也是花在了最低工资、个税、生育津贴和住房支持等政策上。
这些注重的都是提升长期消费能力,而不是短期冲击一波。
显然,今年在对待消费上,我们更为理性。
去年以旧换新各种补贴,带来的短期效果当然是有限的,但本质上仍然没有解决消费低迷的根本原因,而这种补贴也实际上透支了未来人们的消费需求。
因此,今年把消费专注到收入提升上面,才是真正长期可持续发展的。
这一系列措施,我们都可以称之为“固本培元”。但固本培元还有一个挑战那就是,提高人们收入,到底要如何提高人们收入。
就当下来看,地方因为卖地收入下滑没有钱,民营企业都在卷价格、卷人工甚至是卷利润,也没有钱。
在企业没有钱,地方没有钱的情况下,消费者的收入要如何提高?
这是一个大问题。
放水当然是一个解决办法。但放的多了,不能保障金融系统没有压力风险;放的少了,又无法保证能否起到效果。
哪怕是放的不多不少,也很难保证这些钱最终可以被送到消费者手上。
从2008年开始,4万亿的大刺激一出来,我们上了很多次药,宏观上的耐药性也越来越强,到今天甚至一些药已经灌不进去了。
耐药性强,但不意味着药不管作用;今年不管是货币上还是财政上也仍然在发力,只不过在上药的同时,我们也越来越需要进补了。
最好的补药,其实就是继续对外扩大开放。
对外扩大开放可以带来外资,为什么今天仍然更迫切需要外资?
外资的技术我们已经祛魅了,但外资却可以实实在在给我们带来资金、就业和市场的增量。
过去房地产已经把居民存款消耗的差不多了,随着现在收入增长的停滞放缓,内循环其实仍然还不够。
过去我们的增长模式,其实就是不断加杠杆加杠杆,如今随着地产下行,杠杆不能再加,甚至出现了资产负债表衰退的风险。
在这个时候,外资进来,带来的资金和就业机会,那可是实打实的。
就业、投资、订单、外汇,这些都是外资会给我国带来的东西,因此绝大多数国家,当然都希望外资越多越好,我们也不例外。
尤其是对我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来说。
从今年年初我国对外资的一系列态度上,已经能够说明外资的重要性不仅没有减弱,甚至还在加强。
但令人最遗憾的,仍然是特朗普带来的不确定性,这是今年国内宏观经济最面临的最大外部因素,它也间接影响着外资来华投资的意愿。
但眼下,即便没有特朗普这一出,宏观上我们自己需要做的事情也有很多;如今随着外贸上所面临的巨大不确定性,这也影响着外资这一越来越重要的投资渠道。
外资带来的增量,不仅仅为我国提供就业和外汇,还能够一定程度上起到鲶鱼效应,破除我国职场中存在的频繁内卷现象。
唯有打破内卷,才有可能提高居民收入,只有居民收入提高了,我们的消费才能够真正起到拉动经济增长的大作用。
而这一切,都成为今年宏观经济走向的决定性因素。
他强任他强,明月照大江。外部环境越是严峻不确定性,我们就越需要专注当下,专注眼前专注我们自己。
只有做好了自己,稳固了宏观经济,我们才能够变得更好,迈入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当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