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顺门)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紫禁城,左顺门。
左顺门呢,这是紫禁城的经典建筑物了,始建于永乐十八年,和东华门遥相对望,在明时,这里是京师官员上下朝的必经之地。
一般来说,这种通勤打卡的地方,也就是一早一晚人比较多,和我们坐地铁,坐公交的情况是一样的。
然而,在本年七月的这一天一大早,左顺门却人满为患,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了中午。
因为聚了这么多人,平日巍峨肃穆的左顺门,现在变成了十分没有秩序的菜市场。
大臣们有的站着,有的跪在地上,有的干脆躺在地上打滚,反正当时的局面,那可以说是十分混乱。
大早上的,您不好好上朝去,您在这撒什么泼呢?
这当然是有原因的。
我们知道,“嘉靖”这两个字,其实是年号,并不是名字,只不过是我们对明世宗朱厚熜的习称。
嘉靖这个皇位,可以说是白捡的。
嘉靖之前的皇帝,是正德,也就是明武宗朱厚照。
粗略来说,朱厚照是一个很会治国,但性格有些纨绔的帝王,皇帝这辈子去过关外,下过江西,盖过KTV,谈过小恋爱,什么离经叛道的荒唐事儿他都干了一遍,唯独没有给自己留下个一儿半女。

(明武宗朱厚照 画像)
皇帝没有子嗣,国祚无人继承,大臣们挑来挑去,最终决定,让朱厚照的远房堂弟朱厚熜继承帝位。
那时节还是藩王的朱厚熜正在湖北安陆过他的小日子,结果“人在家中坐,皇位天上来”,转瞬之间就成了皇帝。
作为朱氏皇族的远亲,大臣们本质上,是有点瞧不起朱厚熜的。
这个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此时朝廷里的大臣们,都是老臣,很多都是从武宗朱厚照的父亲孝宗皇帝朱佑樘那一代就开始上班,他们对孝宗和武宗这对父子皇帝很有感情,但对这个远方亲戚朱厚熜可就没有什么好感了。
所以,大臣们很不服朱厚熜,不仅不服朱厚熜,他们还希望朱厚熜能够认孝宗朱佑樘为父亲,以孝宗武宗这一代的血脉承继大统。
这个想法一提出来,嘉靖皇帝可不干了。
他当年在湖北安陆就藩,那就说明他在安陆是有一个家的,他有爸爸,他有妈妈,而且还都是亲生的,现在当了皇帝,本来应该追封自己死去的父亲为先帝,怎么能放弃自己的血缘身份,反认表哥朱厚照的父亲当爸呢?
所以,嘉靖不仅不干,拒绝的态度还相当强硬。
拒绝的态度强硬也就算了,嘉靖还很快给自己的生父封了一顿牛气哄哄的谥号,摆明了是要把生父抬进太庙,和大臣们对着干。
由此,新皇帝和一众老臣们的矛盾就这么爆发了。
早朝时分,一群大臣们在上朝的路上,被翰林院修撰杨慎拦住了去路。

(杨慎 画像)
翰林院修撰,不是什么大官,在翰林院里一抓一大把,每天不过是抄抄写写,做一些整理圣谕的工作。
但问题是,杨慎的身后很有背景,他的父亲内阁首辅的杨廷和。(已经卸任)
杨廷和,这是武宗朱厚照晏驾时,唯一指定的托孤大臣。
可以这么说,一众臣僚们整天和嘉靖对着干,基本上都是杨廷和教唆的。
父亲不是善茬,这个当儿子的看来也想要搞事儿。
嘉靖皇帝大封生父的消息从宫中传来,杨慎当即拦住朝臣们的去路,大声喊道:
国家养士一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
在座诸位都是三四朝的老臣,我们世食俸禄,世受皇恩,今天咱大明朝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肝脑涂地,以命报效朝廷,就在今天了!
被杨慎这么一煽风点火,大臣们的情绪迅速达到了高潮。
这帮大臣们朝也不上了,有的站在场中高声斥责,一边斥责还一边大喊太祖高皇帝朱元璋的圣号。
有的跪在地上哐哐叩头,一边磕头,一边泪如雨下,嚎啕大哭之声不绝于耳。
有在地上打滚的,有用头撞墙的,有把衣服脱了往墙上扔的,一整个可以说是全都乱了套了。

(左顺门斗法)
根据史书统计,参与这场抗议和暴乱的,一共有二百余人。
这其中,包括九卿二十三人,给事中二十一人,御史三十人,以及翰林二十人。
很显然,大臣们是在通过这种方式来逼迫嘉靖皇帝就范。
当然,大臣们不止是在逼迫嘉靖皇帝放弃尊崇生父而改认孝宗为父,这实际上也是一场臣权和君权的抗争。
大明的文官集团们已经习惯了朝政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
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时候,就对文人多有优待,成祖朱棣更是建立了内阁,仁宣时期内阁三杨更是朝廷里扛把子级别的存在,成化弘治对文臣也是礼遇甚佳,有点什么大事儿小事儿都会和臣僚们商量。
明武宗朱厚照倒是个顽皮的主儿,但他终其一生,再怎么抗争,也没能跑出文臣们的手掌心,临到死也幡然悔悟,说出了“前事皆由朕误”的话来。
你朱厚熜区区一个藩王当皇帝,你凭什么这么牛?你凭什么说一不二,你凭什么当家做主,你凭什么独享权力?
所以,大臣们此番行为,更重要的动因,是在和皇帝争夺权力。
年纪轻轻的嘉靖皇帝当然想不到这一层,他只会认为大臣们是在挑衅自己,所以皇帝的处理方式也很干脆,那就是调集锦衣卫,将这些朝臣们一一打散。

(诏狱)
一百多位仁兄被抓进了诏狱,严刑拷打,六十多位同志送交刑部,待罪论处,十多位大臣当场被锦衣卫打死,另有八位大臣发配充军。
左顺门,今天算是见了血了。
其实吧,嘉靖刚刚登基的时候,也没有这么暴躁。
面对大臣们的围攻和打压,他选择过妥协,他选择过温声细语去跟他们商量,他甚至有过放下自己的身段去恳求大臣们的时刻。
但就算嘉靖已经放弃了自尊,可大臣们的攻势却变本加厉。
今天敢在左顺门闹事儿,明天是不是就要在朝堂上,骑在我的脖子上拉屎了?
所以,嘉靖动用锦衣卫,在左顺门发起了残酷的镇压。
他想要用这斑驳的血迹告诉大臣们,你们休想要挑战我!
然而,他这么做,又错了。
当然不久之后,嘉靖也知道自己这样的做法,也是不妥的。
因为他发现,镇压只能起到一时的作用,天下读书人对自己的反感之心和进攻之趋,是斩不尽,杀不绝的。
今天他在左顺门狠狠的收拾了这一批大臣,明天又会冒出另外一批大臣不知道在什么门再闹一次事儿。

(明世宗朱厚熜 画像)
所以,嘉靖很快明白,问题不出在大臣们的身上,也不出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出在这该死的权力身上。
谁有权力,谁就是众矢之的,谁就会被群起而攻之。
自己手握权力,不仅没有体会到至高无上的滋味,反而每天都在被这帮冥顽不灵的大臣们收拾。
既然如此,我干嘛不把这权力交出去呢?
于是,经典的一幕出现了。
嘉靖同志不再争,不再抢,而是找了个蒲团一坐,开始陷入了无尽的沉思。
他彻底的把权力回归到了臣僚之中,而这帮臣僚们一看权力从皇帝的手里落到了众臣之间,立刻调转矛头,开始了新一轮的争抢。
你朱厚熜认输了,那么大臣们就需要新的对手。
从一开始的杨廷和,到后来的张璁,从悉数登场的夏言,高拱,再到后来的徐阶和严嵩,这些原本应该抱团在一起的大臣们为了争夺权力,反而开始相互内斗内耗,此消彼长,大明王朝的政坛生态从此陷入了一个十分有趣的怪圈,那就是——嘉靖在皇位上看戏,看着这些大臣相互消耗对方。
彼此消耗的大臣们两败俱伤,而嘉靖则一步一步的坐稳了皇位。

(剧照)
很多朋友们都看过那部十分经典的《大明王朝1566》,在电视剧的影响下,人们会认为,嘉靖皇帝是个高智商,可以坐山观虎斗,在让文官集团分崩离析的前提下把大臣们耍的团团转。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因为出现群臣大乱斗的局面,不是嘉靖有意造成的,而是他在万般无奈的境地下,交出权力的一种妥协。
他终于明白,身为大明帝王,他将永远无法掌握主动权。
在长期的实践和一次一次的和这些大臣们交手的过程中,嘉靖终于明白了他作为皇帝应该怎么做,那就是:
政不由己出。
这,是太极政治的最高奥义。

(政坛)
千言万语,不如沉默。
一件事情你做了,你将会永远是这件事情的奴隶。
而一句话你如果不说,你将会永远是这句话的主人。
所有的工作,都交给下面的人去做,交给司礼监,交给内阁,交给六部,交给大明两京十一三省千千万万的官员们。
让他们永远揣摩圣意,而自己永远不必承担责任。
斗吧!斗吧!张璁斗夏言,徐阶斗严嵩,再让高拱来和稀泥,让他们永远无法团结起来,只有这样,他嘉靖才能成为这场战争永远的胜利者。
诚然,嘉靖喜欢修道,因为湖北原本就是道教之乡,他思慕道教的情感是从小培养到大的。
修道的目的,是讲究长生。
但在作者看来,以嘉靖皇帝的智商,他或许早就应该明白,在这个唯物主义的世界上,是没有人能够长生不老的。
这所有的灿烂的,辉煌的,破败的一切,都将会有消失的一天。
唯一能存在的,就是争斗。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有人,就有纷争。
只不过,在那一天来临之前,他要一直做这个世界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