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的北京胡同,四岁的董浩用煤渣在墙上涂鸦。父亲早逝后,母亲变卖祖传字画度日,却始终留着半截徽墨:“浩儿眼神亮,将来定是拿笔吃饭的。”
少年时期,他凌晨四点翻墙进故宫写生,被警卫逮住七次,却因此获得美院教授指点。这份执着,让他在21岁叩开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大门时,带着厚达三百页的手绘分镜稿。
1980年录音棚里,董浩为《铁臂阿童木》配音时突发奇想,将三块棉布塞进口罩模拟机械音效。导演惊叹“这就是阿童木本木”之际,他已在同步绘制动画分镜。
这种跨界才能在1989年达到巅峰——他白天主持《大风车》,夜晚为《米老鼠与唐老鸭》配音,凌晨撰写儿童剧本,成为央视首个同时拿下金话筒奖与美术协会会员的主持人。
1991年大连出差夜,36岁的董浩因误食带菌毛蚶高烧昏迷。急救室里,他听见医生对妻子张薇说:“肝坏死面积85%,准备后事吧。”
昏迷九天后苏醒,他第一句话竟是问节目录制进度。十年后二次病危,他在手术台上用呼吸面罩哼完《大风车》旋律,医护人员含泪记录下这倔强的生命律动。
2016年告别央视的秋日,董浩在怀柔山间购置农家院。褪去西装的他,用三年时间将废墟改造成“泥土美术馆”:旧门板作画布,碎瓷片拼壁画,甚至用玉米须编出《大风车》立体模型。2021年为《新大头儿子》配音时,他特意在录音棚窗外挂满风车,“转起来就像孩子们在陪着我”。
2024年网络视听盛典后台,68岁的董浩拒绝化妆师上妆:“皱纹是我和观众共同的年轮。”当他带着乡间晒出的古铜肤色唱响《小时候的歌》,弹幕瞬间被“DNA动了”刷屏。
演出结束,他匆匆赶回山居,只为给患自闭症的乡村儿童上周末美术课。从配音间到山野画廊,董浩用六十年诠释了何为“永远的叔叔”。正如他在自传《墨色童心》中所写:“真正的童年不会逝去,它只是藏进了每一双依然好奇的眼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