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特朗普一声令下,把针对中国的关税一口气加到125%后,各方都在猜测接下来的局势走向,就在这时,一则意外新闻却“截胡”了特朗普的风头,特朗普阵营内部爆发激烈内讧。
这场内讧的主角,一个是自带流量的科技大佬马斯克,另一个则是平日里存在感不强,却影响力深远的“大军师”纳瓦罗。
两人隔着互联网互呛,马斯克挖苦纳瓦罗的哈佛博士学位“没什么用处”,而纳瓦罗则不甘示弱,冷嘲马斯克“不过就是个卖车的”。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场口水战的背后,反映出两人对关税政策的根本分歧。
纳瓦罗虽然名气不如马斯克响亮,但他才是特朗普“关税核战”背后的真正操盘手,极力主张对中国等国家征收高额关税。
而马斯克则一直呼吁取消关税,主张全球供应链合作。
外媒普遍解读,这场公开交火预示着特朗普内部的战略分歧正在扩大,核心团队已显裂痕。
而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美国还有什么“后手”,中国又该如何从容应对?
特朗普贸易战背后的“军师”:彼得·纳瓦罗
全球市场的目光如今牢牢锁定在中美贸易摩擦上,尤其是在特朗普突然宣布将对华关税提高至125%之后。
而在这场“关税核战”背后,有一个名字频频被提及,彼得·纳瓦罗。
纳瓦罗被外界戏称为特朗普的“大军师”,是白宫内公认的对华最强硬派之一。
他不仅是关税政策的主要设计者,更是多次在媒体和政策报告中鼓吹“脱钩”中国。
他对中国的态度之强硬,让人以为他是从政坛硬拼出来的鹰派人物,但其实他的履历却和这形象大相径庭。
纳瓦罗出生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市,是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出身,早年曾是自由贸易的支持者。
他在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教书多年,研究领域涵盖能源政策、亚洲经济关系和环保经济学,是个典型的学院派学者。
谁能想到,这样一个曾经讲授自由市场理论的经济学教授,会在几十年后成为美国“反华经济战线”的先锋?
转折点出现在2001年,那一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由此开启了全面融入全球市场的进程。
大量中国制造的商品迅速进入美国市场,物美价廉、种类繁多,很快就占据了美国零售和制造业的大片份额。
对美国消费者来说这是好事,但对美国本土制造业却是不小的冲击,许多工厂关闭,大量蓝领工人失业。
彼得·纳瓦罗就是在这个背景下,逐渐形成了他对中国的敌意。
在他看来,中国的崛起不仅削弱了美国的产业基础,还威胁到了美国工人的生计。
他认为,美国对华的开放政策是“天真而危险的”,让中国借全球化之机获得了过快发展。
所以,他开始频繁著书立说,抨击中国的经济战略和贸易行为。
他最有影响力的一本书叫《致命中国》(Death by China),用浓烈的情绪渲染“中国威胁论”。
巧合的是,特朗普的女婿库什纳在一次浏览中发现了这本书,并推荐给了正在筹划竞选的特朗普。
书中对中国的描述,正好迎合了特朗普反全球化、主张“美国优先”的理念。
于是纳瓦罗顺理成章加入了特朗普竞选团队,担任经济政策顾问。
等特朗普赢得大选,纳瓦罗更是被提拔为国家贸易委员会主任,彻底走上了以对华强硬为核心的政策舞台,成为美方发动贸易战的关键人物之一。
不过,纳瓦罗的强硬立场和激进主张在美国国内始终饱受争议,尤其是在学术界和政策圈。
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他的理论过于片面,缺乏严谨的逻辑推演。
他在哈佛的老同事、著名经济学家格里高利·曼昆就直言不讳地批评纳瓦罗:“他的很多观点建立在对经济规律的误解上,把复杂的全球经济问题简化成了零和博弈。”
曼昆认为,纳瓦罗把所有问题都归咎于中国,是一种典型的“替罪羊经济学”。
“知华派”学者也不买账,他们指出,纳瓦罗对中国的了解极其有限,他不会中文,过去几十年只去过中国两次,而且都是短暂访问。
他对中国社会、政策乃至经济运行的理解,大多来源于二手材料和自己臆想出的偏见。
尽管如此,纳瓦罗在特朗普心中的地位却毫无动摇。
对特朗普来说,纳瓦罗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学术深度,而在于执行力强、态度坚决,特别是在对华政策上毫不妥协。
而对纳瓦罗而言,这段“从学者到政客”的转型,让他在美国政坛迅速蹿红,虽争议不断,却也名利双收。
特朗普的“阳谋”
特朗普发动的这场贸易战,远不止是传统意义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它更像是一场早有预谋、带有战略意图的“阳谋”。
他的真正目标,并不是单纯为了缩小贸易逆差或保护美国产业,而是借助经济手段重新划定全球经济版图,进而巩固和强化美国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这是一场带有深远政治意图的全球博弈。
对中国,他祭出高达125%的关税,不仅是经济施压,更是政治威慑。
那90天的关税暂缓期,表面上是给中方留出“协商空间”,实际上是他用来积蓄力量、争取更多谈判筹码的缓兵之计。
他要在姿态上表现出“愿意谈判”,但实质上仍然在推进孤立中国、打压中国崛起的战略布局。
而对于其他国家,特朗普则采取了“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
他宣布对包括欧盟、日韩等在内的75个国家暂停征收对等关税90天,一方面释放“善意”,营造谈判氛围,另一方面也借此瓦解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意愿,防止他们站到统一战线反对美国。
通过这种分化瓦解的方式,特朗普试图构建一个以美国为核心、听命于美的经济新秩序。
虽然特朗普声称愿意协商,但高额关税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高悬不落,成为压迫其他国家的现实威胁。
面对巨大的经济压力,一些国家不得不选择向美国靠拢,以维护自身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和稳定的出口环境。
越南和印度率先表态“配合”,希望从中美摩擦中分得一杯羹。
日韩等美国传统盟友也表现出积极回应的姿态,以求在博弈中自保。
这些现象无疑反映出,特朗普的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战术成功,但也使全球贸易格局面临着被重新洗牌的巨大风险。
而美国的最终目标,其实是瞄准了中国。
美国的三张“后手牌”
美国亮出的第一张“后手牌”是操控汇率。
第二张是挥舞制裁大棒。
第三张则是拉帮结派搞“小圈子”。
作为全球第一制造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在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早已不可替代。
美国正是想通过挑拨各国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在经济层面削弱中国的“朋友圈”,进而在全球战略格局中打压中国的发展势头,动摇其国际政治话语权。
尽管特朗普政府高举关税大棒,试图通过一场“阳谋”重塑全球经济格局、孤立中国,但这场战略豪赌并非没有代价,甚至可能引火烧身。
美国自身早已深度嵌入全球化网络中,经济利益与世界各国紧密交织。
一旦对全球主要经济体大规模加征关税,势必会引发连锁反应,扰乱供应链、抬高生产成本,并最终反噬本国企业与消费者。
如今,美国不少跨国企业,尤其是科技、汽车、金融等严重依赖全球供应链的行业,已开始对关税政策发出警告。
苹果、特斯拉、高通等企业纷纷表达担忧,称加征关税将削弱它们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迫使它们将生产线外移,甚至裁员。
而金融界也对全球市场动荡带来的风险心生忧虑,担心贸易紧张将冲击资本市场,影响投资信心。
更现实的是,关税直接推动了美国国内的物价上涨,消费者成为最终买单者。
肉类、家电、日用品价格普遍上涨,令普通民众怨声载道。
通货膨胀压力不断上升,美联储加息与高关税叠加,经济增长的预期蒙上阴影。
一些州政府开始与联邦政策“唱反调”,加州作为美国经济体量最大的州,对外贸易依赖程度极高。
州长已明确指示启动与国际贸易伙伴的直接沟通渠道,探索新的双边合作机制,以抵消来自华盛顿的政策冲击。
这些举动揭示出,美国内部对贸易战的不满正在上升,政策统一性正在被削弱。
与此同时,中国也并非毫无还手之力。
作为全球制造业中心和战略物资大国,中国拥有丰富的“反制工具”。
稀土资源作为高科技产业不可替代的关键材料,一旦限制出口,将对美国军工、芯片、航天等核心行业形成实质性打击。
另外,中国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加快建设多边贸易平台。
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完整的产业链体系以及不断增强的科技实力,赋予了它足够的战略耐力,能够沉稳应对长期博弈,打好自己的反制牌。
这场关税对决,不是谁能一招制胜,而是谁能稳住阵脚,挺过风暴。
参考信源
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