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因一碗红烧肉改变人生,被钱学森看中,人称中国卫星之父

聊聊环宇事 2024-08-11 03:11:05

文|环宇简科编辑|环宇简科前言:

1950年的元宵节,准备回家的孙家栋,发现食堂竟然有红烧肉,便决定吃碗红烧肉再走,却没想到因一碗红烧肉改变了人生。

正文:

他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巨擘,一生荣誉无数,“两弹一星”元勋、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每一项都闪耀着光芒。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传奇人物命运的转折点,竟是一碗寻常的红烧肉。

1950年,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校园里洋溢着元宵佳节的喜庆气氛。即将放假的学生们,有的已经踏上了回家的旅程,有的则在宿舍里整理行囊,期待着与家人团聚。孙家栋也收拾好了行李,准备回家过节。但那天晚上,食堂供应难得一见的红烧肉,这让他决定先饱餐一顿再动身。

彼时,新中国成立不久,物资匮乏,红烧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奢侈的美味。食堂里人头攒动,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香味。就在孙家栋端着盛满红烧肉的餐盘,准备大快朵颐的时候,食堂突然来了一群校领导,他们带来了一则消息:中国空军即将在哈工大招募学员。

消息一出,食堂里顿时炸开了锅。对于许多年轻人来说,驾驶战鹰翱翔蓝天是他们心中的梦想,孙家栋也不例外。他毅然放下手中的红烧肉,一路跑到招生办公室报名。凭借着优异的成绩和过硬的身体素质,孙家栋顺利通过选拔,踏上了开往北京的列车。

加入空军,成为孙家栋人生的重大转折点。原本计划回家过节的他,踏上了一条航空报国之路。在北京的空军学校,他如饥似渴地学习航空知识,刻苦训练,表现出色。之后,他被选派到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深造,学习飞机设计。 学成回国后,孙家栋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工作,从此开启了与中国航天事业的不解之缘。

他参与了“东风一号”导弹的研制工作,其出色的才华和扎实的专业素养,很快得到“航天之父”钱学森的赏识。 1967年,中国决定自主研制人造卫星。这是一项充满了挑战的任务,当时国内的技术条件落后,缺乏经验,一切都要从零开始。钱学森力排众议,点名让孙家栋担任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的研制工作。 面对压力和挑战,孙家栋毫不畏惧。

他带领着团队,克服了材料、技术、设备等重重困难,夜以继日地进行研究和试验。为了找到合适的卫星外形,他们反复推演计算,最终确定了以72根棱条组成的球体结构,并创造性地设计了卫星的自旋姿态稳定方案。

1970年4月24日,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当《东方红》的乐曲从浩瀚的宇宙中传回地球时,整个中国都沸腾了。这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而这背后,凝聚着无数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孙家栋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从“东方红”到“嫦娥”,从“风云”到“北斗”,孙家栋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中国航天事业。他主持研制了45颗卫星,其中35颗成功发射,涵盖了科学实验、返回式遥感、通信广播、气象、导航等多个领域,为中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即使年过七旬,孙家栋依然老骥伏枥,挂帅出征,领导中国探月工程,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征程。在他的带领下,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相继发射成功,实现了中国人“奔月”的千年梦想。

回顾孙家栋的传奇一生,一碗红烧肉只是一个偶然的节点,真正改变他命运的是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满腔热忱,以及为中国航天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他常说:“国家需要,是我的责任。” 正是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支撑着他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航天人的精神,那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 如今,孙家栋已年逾九旬,但他依然心系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关心着年轻一代航天人的成长。

他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接续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一碗红烧肉,开启了孙家栋的星辰大海之旅,也成为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小小注脚。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个人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只有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书写出无悔的人生篇章。

【免责声明】文章的时间、过程、图片均来自于网络,文章内的人物故事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时间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来源:新青年(珍情)——《孙家栋:这个名字,共和国不会忘记》】

0 阅读:1

聊聊环宇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