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好,我是苗苗老师~
“发现儿子偷拿同学手表,还面不改色地说谎,我该怎么办?”
在凌晨三点的家长群里,李女士发出一条求助信息。
这条消息像投入深潭的石子,瞬间激起无数家长的共鸣,因为“心术不正”已不是个例。
去年,有一段调解视频广为流传,当事人为杭州王女士,在镜头面前崩溃大哭。
“我儿子才15岁,就偷刷了家里十万存款打赏主播,我现在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
广州一位13岁少女,因同学穿了同款球鞋,将对方关在厕所泼冷水……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件背后,折射出当代家庭最深焦虑:
我们倾尽心血培养的孩子,为何会变成如此的模样?
从心理学角度去看,人格雏形12岁前基本定型,这就好比幼苗生长初期,直接决定了树木形态。
如果你的孩子出现以下三个征兆,那就必须介入矫正,否则会成为一生的“枷锁”。
先兆一:喜欢说谎
在北京市某重点小学的跟踪调查中,67%的10岁儿童承认,每周至少说3次“善意谎言”。
这看起来并无不妥,但真正的危险信号,是那些精心编织谎言,比如:
小明把打碎的台灯碎片藏进衣柜,再编造出“野猫闯入”的完整剧本;
莉莉能用哭红的眼睛,讲述根本不存在的校园暴力,可某些出格之行却真切存在。
作为家长一旦差距,必须在第一时间纠正,因为这关系到人格形成。
儿童发展学家皮亚杰指出,7-12岁是道德认知形成关键期,频繁说谎会导致“欺骗脱敏”。
换而言之,当孩子发现说谎能轻松逃避惩罚、获得关注时,就会形成路径依赖。
某少管所调研显示,在区域83%的犯罪少年,童年都有习惯性说谎经历。
不过,如何纠正也是一门艺术,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同样给出了看法建议——真相安全区。
第一,感谢孩子说实话,第二着手解决问题,千万不要用“小骗子”标签,这样只会激化矛盾产生。
先兆二:追求物质
大年初五,我带着孩子在逛商场,期间看到了这样一幕:
一个大概五六岁的男童,在玩具柜台前满地打滚,嘴里不停地哭喊“不满乐高我就不起来”。
置身当下,这绝对不是个例,因为消费主义浪潮翻涌,短视频时代铸造成了“儿童富豪幻觉”。
我并非贩卖焦虑,相关数据已经表明,尤其是某小学调查后,发现:
65%的学生认为“开宝马的爸爸才厉害”,42%的女生觉得“背名牌包的妈妈更漂亮”。
这种扭曲的物质观,若不及时矫正,成年后极易陷入网贷、诈骗等深渊。
其实,真正高明的家庭教育,从不在物质上“精准扶贫”,而是从真实体验中,建立正确价值观。
例如,浙江商人老张带儿子参观贫困山区小学后,孩子主动提出用压岁钱捐助图书角;
再比如,上海白领林女士让女儿管理家庭“买菜基金”,在计算折扣中理解金钱价值。
这不是制造愧疚感,而是让他真正理解,创造价值比消费更可贵。
先兆三:无同理心
近年来,虐猫事件时有发生,每一次都引起群愤,但还是有人会残害。
在一段视频下方,我看到了一则评论:“不知道这些人怎么下得去手?”
另一个人回复到:“就算下手了又怎样?反正他们也会不断繁殖”。
这是多么理直气壮?从心理学角度出发,这又叫“共情能力消失”,许多幼童恰恰陷入此情感荒漠。
神经科学发现,镜像神经元发育不足会导致情感钝化,而过度电子奶嘴喂养正是元凶之一。
某儿童医院统计,每天屏幕时间超3小时的孩子,识别他人情绪的正确率下降37%。
一个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就像情感世界的色盲,永远无法理解他人痛苦。
追溯事情缘由,无不外乎早期情感忽视,比如孩子摔倒时,家长说有什么好哭的?
再比如,当分享玩具时,被夸“真聪明,知道保护自己”……
父母自以为的正确方式,却都在传递错误信号——他人的感受不重要。
久而久之,孩子会发展出“自我中心”的认知模式。
至于如何纠正,情感脚手架为先基,比如每天进行情绪复盘,唤醒生命个体的恻隐之心。
站在教育的十字路口,每个家庭都在干一件事,即看不见的人格雕塑。
那些爱撒谎、拜物质、缺共情的表现,不是孩子与生俱来的烙印,而是成长发出的求救信号。
正如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每个顽劣行为背后,都是未被满足的情感需求。”
作为家长需要及时干预,因为12岁前的心灵就像未凝固的水泥,每个印记都将成为永久浮雕。
另外,我想强调一句话:没有天生的坏孩子,只有未被及时修正的成长轨迹。
当我们用智慧与耐心,重新浇筑孩子的精神世界,终将收获正直善良的灵魂!
我是苗苗老师,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