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被“鸡娃”费掉的孩子,已经决定不结婚、不生育了!

箴视之见 2025-02-20 16:10:48

当前社会“鸡娃”现象普遍,许多家长仍在疯狂内卷。

从学区房到补习班,从兴趣班到竞赛证书,父母们将孩子的童年,压缩成一张密麻“日程表”。

目的初衷无需多言,试图通过“教育军备竞赛”,为孩子铺就一条成功之路。

然而,这种高压教育模式下,催生的不仅是成绩单上的数字,更是一代身心俱疲的年轻人。

部分孩子虽已步入中年,却选择“不结婚、不生育”,成为社会低欲望群体的缩影。

这是向时代焦虑投出的“反对票”、这是用沉默喊出的“最强呼声”。

回过头来,第一批“鸡娃”不婚不育的背后,隐藏着两种深层危机,接下来咱们就好好聊一聊。

第一种:空心病

落脚那些被“鸡娃”的孩子,往往在父母的高压管控下长大。

童年被学习任务填满、缺乏与同龄人互动、即便交流也仅限于成绩……

记得一篇分析中产家庭“鸡娃”现象的文章提到:

许多孩子由祖辈带大,父母忙于工作,“亲子关系僵硬,孩子被逼得一脸不愉快”。

北大心理学教授徐凯文追踪研究显示:接受过度规划教育的青少年中,68%存在“存在感缺失”。

如孩子能精准背诵《新概念英语》,却无法理解《小王子》的情感隐喻,只因情感发育被忽视。

你以为伤害仅此而已?这种情感能力的结构性缺陷,在婚恋市场上演变为触目惊心的现实。

百合网数据显示,高学历群体中,38%的相亲对象在初次约会时,会不自觉讨论学区房政策。

更有27%,会详细规划未来子女的升学路径,却对"如何经营亲密关系"表现出惊人的无知。

李玫瑾教授指出:“当孩子从小被训练成解题机器,他们便失去了感知爱、表达爱的生物本能。”

从专业角度出发,这又叫“断代教育”,而且只针对亲密关系,最大限度扼杀孩子情感能力发育。

特别是部分家长“教会孩子读书谋业,却没教会儿女谋爱”,包括从小被禁止早恋、成年不停催婚。

对于孩子来讲,亲密关系又美好又恐惧,大多数人还是倾向于后者——逃避。

第二种:倦怠危机

关于“鸡娃”的终极目标,无非是让孩子通过教育实现阶层跃升,但现实往往事与愿违。

上海陆家嘴的写字楼里,那些从小拿奥数奖杯的精英们,正在经历比竞赛更残酷的生存游戏。

28岁的私募基金经理张然(化名),手握常春藤名校文凭,却因连续三年996工作制患上惊恐障碍。

他的日程表精确到分钟,却找不到15分钟来认真思考婚姻的意义。

这恰恰折射出当代人的生存困境——他们跑赢了所有对手,却输给了自己的人生。

日本学者大前研一笔下的“低欲望社会”,正在中国一线城市加速复刻。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90后群体储蓄率是80后的1.5倍,但购房意愿下降40%。

生育意愿方面,数据更为离谱,仅为上一代的三分之一。

2024年16-24岁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18.8%,生存尚且艰难,更遑论承担婚姻和育儿的重担。

这种看似矛盾的数据背后,是代际创伤的集体爆发:

那些在题海中泡大的孩子,比任何一代都更早看透世俗成功的虚妄。

正如一名网友的感慨:“如果生孩子是为了继承自己的穷,不生也是一种善良。”

说到底,仍然是“内卷”所致,每个人都是“参与者”,每个人又都是“受害者”。

储殷教授曾预言,“鸡娃现象十年内会消失”,但教育回报率却在不断下降,尤其是学历贬值。

当努力与回报严重失衡时,年轻人选择用“不合作”的态度对抗——不结婚、不生育、不消费。

看似个体的“清醒”背后,实则是一场更深的危机,因为将教育彻底视为了“零和博弈”。

当家长开始反思“鸡娃”的代价,当社会不再以单一标准衡量成功,或许才能打破内卷的恶性循环。

一位网友曾呼吁:“成绩固然重要,但对生活的热爱和身心健康,才是稀缺品。”

唯有建立如此认知,被“鸡娃”废掉的一代,才可能重拾对爱与生命的信心!

感谢您的阅读,喜欢别忘了留个关注!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