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政变时,为何能瞬间召来三千死士?这三千死士结局如何?

喝下历史的鸡汤 2024-04-18 05:34:33

司马懿政变前,司马师暗中养了三千死士,平时“散在人间”。

到了高平陵政变这一天,三千死士“一朝而集”,突然就列兵司马门,“置阵甚整”,而“众莫知所出”,没人知道这些人是哪里冒出来的。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晋书.景帝纪》

三千死士,散在各地,无人知晓。关键时刻,瞬间云集,转瞬间,替主人夺得大权···

即便是天马行空的网剧,也不敢这么拍呀!

司马懿父子,是怎么做到的呢?

一堆困难

要完成如此壮举,需要克服一堆难以克服的困难。

1、三千死士哪里来?

世家大族,养一些私人武装,是常见的。

只是,司马师这三千人可不一般呀!

平时“散在人家”,你不认识我,我不认识你,瞬间一集结起来,就“其阵甚整”,直接攻取由大魏精兵把守的司马门,这军事素质,绝对是特种部队级的!

司马家从哪里搞来这么多军事素质极高的三千死士的呢?

2、养三千死士,如何做到绝对保密?

别人养养死士可能还好说。

问题是:当时的司马懿,一直被曹爽集团严密监视呀!

三千“散在人家”的死士,就是三千张嘴,要想做到保密,难度是极大的!

3、三千死士,如何瞬间集结?

三千死士要集结,今天很容易,一条短信搞定的事情。

只是,在那个时代,三千人如何由四面八方赶来,在指定的时间,抵达指定的地点呢?

以上,每一个环节,都有着常人难以克服的困难。

而以上任何一个环节要出问题,司马懿这个政变都搞不成。

三千死士哪里来?

司马家这三千死士,哪里来的呢?

我们看到有的朋友认为是司马懿当年的退伍老兵···

三国魏国的世兵,父死子继,世代为兵。只有超过50岁才能退下来呀···

司马懿父子去司马门又不是去跳广场舞···

又有朋友认为是司马懿在外领军期间培植的亲信。

这就更不可能了。

曹魏军法,对军户管理十分严格。前线将士跑回洛阳难度极大。

其实,史书说得很明确:养三千死士者,是司马师!

司马师又去哪里找这三千死士呢?

答案是:不需要去找!

当初,曹爽排挤司马懿,夺得禁军控制权,又以夏侯玄控制了雍凉军权。

作为交换,曹爽让司马师担任中护军。

曹爽随即又“毁中坚、中垒营”,使原属中护军统领的部队大部分也交给了弟弟曹羲。

如此,看起来,司马家也就没有军权了。

不过,作为中护军,司马师还有选拔人才、任免将领的权力。

也就是说,司马师虽然军队被夺走了,但还保留着“人力资源经理”的职责。

虽然很多兵,但司马师手里的资源可是很诱人的!

当时,各级将领直到牙门校尉、百人督,都由中护军办理任免事务!

所以,司马师的职责,就是去鉴别军中人才!

而军中人才,要想进步,也都得来见见司马师!

如此,司马师不需要刻意去找,每天都能见到大量渴望“进步”的才具之人。

那么,这些人又如何要成为司马师的人呢?

因为没有办法!

当时,做武官可以提高地位,所以,很多人都削尖了脑袋来。

蒋济做中护军时,“欲求牙门,当得千匹;百人督,五百匹”,都要砸钱。

所以,如果是没有背景又没有钱的人,即便勇武,本也是没有机会的。

俗话说:有钱出钱,没钱出力。

勇武之人,替司马家出力,自然也成了他们“进步”的主要方法!

如此,司马师就有了发掘、培养死士的基本条件!

如何保密?

那么,司马师如何在“养”死士的同时,又做到保密呢?

把人性摸得透得不得了的司马家当然知道,保密这个事情不能靠“自觉”。

只能靠“信息控制”。

最高级的保密,就是没有人知道秘密。

司马师的整个计划,只有司马懿和司马师两个人知道,连司马昭都不知道。

如此,下面的人自然更不知道司马师什么计划了。

他们只是知道:我成了司马师的人,我随时听候司马师的调遣!

至于司马师还有多少人,还有什么计划,他们不知道,也无需知道!

注意:这样的“死士”,不是那种聚集在府里吃吃喝喝的“门客”,而是“散在人间”的。

他们本就有自己的工作,为求“进步”而成为司马师的人。

所以,在司马师发出命令前,他们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如何瞬间集结?

那么,这些“散在人间”者,又如何瞬间集结起来呢?

史书没有记载,咱不能胡说八道。

但是,咱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看出端倪。

比如:屯田。

可以注意到:在司马懿与曹爽争权期间,出身底层而后来被司马家重用的邓艾、石苞,当时都在干着与屯田相关的工作。

如此有三个好处。

1、司马家可以钻的“空子”。

曹魏时期,军屯规模非常大。

为了防止都督掌握财权、物权,朝廷另置系统,使都督无法专断。

而各地军屯,直接由朝廷财政系统管理。具体来说,当时最高领导就是大司农桓范。

不过,远在洛阳的桓范管不了那么细,而地方都督又管不者,因此,军屯实际上就成为安置私人力量的优质“场所”。

司马懿、司马孚在军屯系统中的强大话语权,司马师的任免选拔将官之权,都使军屯可以安排“死士”。

2、可以迅速集结!

一提到“散在人间”,大家就会想象电视中常见的画面:这个人在打铁,这个人在放牛,接到“线人”通知立刻丢掉手上的锤子、牛,前去干大事。

如果真是如此,那一个个通知,等到集结起来,黄花菜都良了!

实际上,这些“死士”同样是有“编制”的,在“体制内”工作。他们不是一各个散落的个体,而是小规模集结的小群体!

所以,只要得到消息,就能迅速行动,并在指定时间,集结于指定地点!

我们甚至可以猜测:在政变之前,司马师或许进行过一次暗中“演习”,人们迅速抵达指定地点,然后迅速散去···

3、保持必要的军事训练。

军屯,也是军队!

所以,也要进行必要的训练!

因此,后来在司马门,迅速集结起来的死士们能立刻“其阵甚整”,迅速形成战斗力!

如何迅速形成战斗力?

三千死士,如何迅速形成战斗力呢?

这得分两头说。

1、武器。

显然,三千人不可能是全副武装冲进洛阳的。

三千全副武装的人要在短时间内迅速入城,那不是“潜入”,而是攻城···

曹魏对携带兵器有严格的管理。

不要说外地来的人,就是城内禁军,也只有在执行任务时才能从武库领取兵甲。

所以,三千人不可能携带兵器入城!

而私藏兵甲是重罪,司马家也不可能私藏三千副···

所以,三千人入洛阳时,是没有兵器的!

但是,在司马懿起事的第一步,就是攻占了武库!

如此,三千死士,获取武库兵甲,才形成了致命杀伤力!

相反,由于曹爽兄弟出城,城内禁军群龙无首。

因此,实际上,三千死士的对手,只有正在担任执勤任务的禁军,实力并不处于劣势!

2、阵列。

清晨,三千人列队司马门,“其阵甚整”!

怎么做到的?

显然,这些人“散在人间”时,就是一个个小集体。用今天的话说,是形成了班、排级的战斗集体。

而各小部队之间,虽然彼此不熟悉,但是,大家都是曹魏的部队,都是经过曹魏步战法训练的。

司马师只需要按照计划,将各小集体安排在指定位置,构成一个大阵即可。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所以,当打了一辈子仗的司马懿看到这个阵势,感叹:我的儿子居然这么厉害!

如此,三千从各地迅速集结起来的死士,形成战斗力,成功帮助司马家夺权!

那么,三千死士,结果如何呢?

三千死士的结果

网络上有说法是:三千死士,事成后被悉数灭口。

看来,这是很多朋友对司马家恨得咬牙切齿呀。

只是,这既没有史实依据,也没有逻辑。

灭口干什么呢?有什么口还灭的呢?

成济弑杀天子,该灭口。

但是,夺权,除掉司马家口中的乱臣贼子曹爽有什么好灭口的呢?

显然,灭口之说,无稽之谈。

那么,他们结局如何呢?

史书没有记载。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没有人混得特别好。

虽然”三千死士“没有留下任何一个名字,但是,我们知道,司马家以及后来晋代的统治集团,皆由世家大族构成。

而所有后来混得特别好,史书留下名字者,都没有参与“三千死士”的证据。

不过,个人以为,大概率他们也得到了“进步”。

毕竟,他们所求者,多是中级军官的职务。能够得到这样的职务,大约也就如此而已了。

“三千死士“的培养、使用,难度都非常大。

司马师暗中培养,巧妙运用,最终夺权,其权谋,确实可谓绝伦。

0 阅读: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