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钓友常常会对饵料进行细致的研究,却忽视了一个最为重要的环节,那就是打窝。
再好的饵料都需要配合一个好的窝点,若窝点连鱼都吸引不了,那么再高超的技巧也没办法实现良好的渔获,一切只能空谈。
本文针对熟悉钓鱼打窝时会出现的六大禁忌进行阐述,希望钓友们不要再起步环节中就犯错,影响后续的钓鱼效果。
优先调漂探底 再行打窝。“钓鱼”中的“钓”,却又被许多人误读为“调”字,其实从字面意义上看,钓鱼有且必然要进行“调”“钓”的过程。
然而许多钓友在钓鱼的时候,却往往先行打窝,再调漂找底。
其实从整个钓鱼过程来看,这都是非常不科学的一种做法。
打窝虽然在整个过程中的出现位置比较靠前,但是其占据重要程度却并不比后面的部分低。
须知一个好的窝点能提高垂钓者70%到90%的胜算,而在选择好窝点的情况下,都还需要将漂和底进行调试,从而提高渔获。
但许多钓友并不能意识到这一点,若打了窝再去调漂和探底,最终很可能出现不在鱼口或者不在窝点的状况。
在这种情况下,就算是你投放了最为香腻的窝料,都能够吸引到鱼的关注,也不能实现渔获。
因此当地找好底,再行打窝,是提高钓鱼成功率的第一步。
窝料投放适量。许多初学者或者是经验不足的钓友往往为了追求更好的诱鱼效果,会通过加大投放量的方法实现,殊不知这样做往往会导致适得其反的效果。
加大投放量有可能使水体中留下过多的窝料,这些窝料不仅阻碍了后续的鱼儿觅食,更关键的是这些残留的碎屑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发酵,释放出异味,影响后续的鱼儿觅食。
因此投放适量的窝料至关重要。
那么投放多少才算适合呢?
这需要根据水质、鱼的个体以及季节等条件来综合考虑。
但是通常来说,一个十到二十厘米长的窝点,投放适量即可。
切忌一次性投放过多,导致造成浪费和负面效果。
确保窝料新鲜。在打窝之前,需确保所用窝料新鲜,新鲜的窝料才能释放出最为诱人的香味,从而达到最优的诱鱼效果。
但是若使用腐烂、发霉等材料作为窝料,就会造成锅里的味型大幅降低,甚至因为香味变得刺鼻而将鱼儿赶跑。
因此,在购买或储存窝料时,一定要注意盐分和杂质含量,以确保其保持最佳状态。
若实在无法判断其状态,最好还是亲自进行观察和嗅闻,以确保它们是新鲜的。
控制味型与状态。<1>味型
由于不同季节和天气下,鱼儿的觅食需求不同,因此若钓友们能够将饵料和窝料更加精准地对应鱼的需求,那么就一定能够提升诱鱼效果。
例如春季温暖又多雨,水中浮游物质会大量增加,此时鱼儿更习惯于找寻水面上的虫类生物,因此此时窝料可以选择果仁粉类,更好地契合他们的需求。
但是若是到了夏季,天气逐渐闷热,很少有人能看到鱼儿浮出水面,此时鱼儿更习惯于寻找水下深处更为阴暗潮湿处潜伏的小虫,因此此时可以选择用一些蔬菜等植物作为窝料,可以很好的吸引鱼儿。
<2>状态>
除了味型之外,不同季节下,水温也会发生变化,鱼儿在不同水温下对于食物状态也是有自己的偏好的。
例如当水温逐渐回温升高时,此时水较多且比较温暖,因此鱼儿更爱寻找一些能够体现春夏气息生物此时可以选择金针菇、蘑菇等食品作为窝料,可以达到最佳效果。
当水温渐涌阳光炙烤时,此时水会变得较为温暖且干燥,因此鱼儿更爱寻找一些能够体现夏秋气息生物此时可以选择干果仁粉作为窝料,可以达到最佳效果。
控制窝间距离。在打窝的时候,尽量不要选择相邻位置进行打窝。
虽说相邻没有瓜田李下,但是可以证实相邻确实有着影响“鱼”的关系。
众所周知,鱼儿更加适应于隐蔽处,因此其觅食通常也更加偏对隐蔽处离开的食物。
如果钓友们站位过近,鱼儿就可能分不清哪一方是危险哪一方是美味,因此其觅食欲望也会变得不一样,从而影响收获。
相邻位置打入两方坨之间,鱼儿也往往会被这两个坨之间的一条糟战线所困扰,从而走向其他路径寻找食物。
因此在选择打窝位置时,尽量选择较远的位置,如30厘米以上,以便充分利用自身间距优势,提高诱鱼效果。
. 打窝尽量集中。除了要避免因距离导致的诱鱼效率低之外,还需要防止另一种情况出现,那就是分布性打窝导致的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有一种想法就是通过将多个窝点分散开来,以便诱惑更多方位和方向上的鱼儿。
但是这样做很可能会造成错位。
这是因为鱼儿通常会遵循水流方向或漩涡方向游向食物点,而如果多个食物点分散,它们可能会被误导到错误的位置,无法发现其他食物点,因此导致它们最终错过了所有机会。
因此,在选择多个食物点时,应将它们集中在一起,这将更好地利用水流和漩涡,提高鱼儿捕捉这些食物点的机会,提高垂钓者的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