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晚饭后,小张一家正在客厅里聊着天。
女儿突然放下勺子,冷不丁地抛出一句:“我不想上学了。”霎时间,空气仿佛凝固了,大家都愣在原地。
其实,这事儿最近在好几个家庭中都上演过。
很多家长都在问,为什么孩子越来越反感上学?
这个问题背后,究竟藏着什么?
青少年的成长任务:在自我发展与外部期待之间寻得平衡我们不妨回顾一下今年热映的《哪吒2》。
片中,哪吒那句“若天地不容,我便扭转这乾坤”一时间成了很多年轻人的座右铭。
这不仅是电影里哪吒抗争的呐喊,也是许多青少年努力寻找自我方向时的真实写照。
像哪吒一样,青少年处在一个既渴望独立又不得不面对社会规则和期待的阶段。
刘亮医生在他的工作中发现,很多青少年问题都涉及在自我发展和外部期待之间的冲突。
比如,厌学问题。
刘医生说,这些孩子其实是在质疑来自父母“知识改变命运”的传统观念,在对抗学校的成绩至上主义和内卷的社会现实。
他们试图找到自己未来的路,而不断在心里斗争。
正如电影中的哪吒和敖丙,他们代表的正是这些青春期孩子的抗争与成长。
他们最终选择的道路,也是许多孩子希望能走出来的未来方向。
父母、老师以及社会,往往给孩子们设定了大量的要求和期待,而青少年的一大任务,就是在这些期待与自我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时,家长可以尝试的五种方法但换个角度,如果你家孩子突然说不想上学了,作为家长该怎么应对呢?
这是每个父母都会瞬间感到头大的问题。
刘医生提到,试着不要责备或讲大道理。
讲道理往往只是家长自己在安慰自己,而没有去体谅孩子的真正感受。
可以试试默念一些能让自己冷静下来的话,或者深呼吸几次,让自己的情绪稍微平复。
接下来,家长可以尝试问自己:孩子到底哪里遇到了问题?
是不是最近学业压力太大,还是在学校里遇到了什么困难。
把这种担心具体化,再和孩子沟通,效果可能会好很多。
家长也需要明确自己的底线和能够接受的范围。
比如,孩子可以短暂请假,但是不能无休止地逃学。
而且,还是要给孩子一些简单的小要求,比如在家休息的时候,能不能帮助打扫一下卫生,或者按照规定的时间吃饭。
厌学其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有很多原因。
根据刘医生的经验,这里有五个关键词,或许能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个关键词是“无条件接纳”。
你的孩子有可能只是因为学习压力大、对成绩不满意,或者在同学关系上出了问题。
这个时候,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无条件地接纳孩子,和他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感受和困难。
第二个关键词是“规则”。
尽管孩子已经表示不想上学,但家长还是需要在家中设立一些视角规则,比如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规则既要明确,也要具有弹性,让孩子觉得不那么压抑。
第三个关键词是“多元”。
也许你总是觉得只有通过读书才能获得成功,但现实中,也有很多通过其他方式获得成功的例子。
家长可以和孩子多探讨这些多元化的可能,帮助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第四个关键词是“发展”。
很多孩子其实不知道为什么要上学,更不知道自己未来想要什么,这时候,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尝试不同的经历和事物,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方向。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直面冲突”。
很多家庭内部本身就存在不少问题,难免会影响到孩子。
这时候,家长需要勇敢地面对这些问题,解决矛盾,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的家庭氛围。
有一位父亲,他的儿子曾经因为承受不住学习压力,一度产生轻生念头。
后来,这位父亲通过不断和儿子的沟通,甚至陪孩子一起去打工体验生活,把孩子从绝望的边缘拉了回来。
最终,孩子明确了自己的兴趣,选择了回到学校继续完成学业。
这种从理解孩子的感受出发,再一点一点帮助他们找到方向的做法,也许是每个家长可以借鉴的经验。
结尾:青少年的成长,注定是一段充满挑战和冲突的过程。
就像电影中的哪吒,从魔童到英雄,他既有抗争,也有和平的时刻。
家长要做的,是在孩子抗争的时候,为他们提供一个温暖而坚固的后盾。
当孩子在叛逆中寻找自我的时候,不妨给他们一点时间和空间。
最终,他们会找到自己的路,而这条路上,父母的理解和支持,是最宝贵的同行者。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只有通过耐心和爱的陪伴,才可能帮助他们找到那条属于自己的乾坤。
让我们一起做那个支持他们的人,去理解他们,支持他们,最终引导他们成长为他们想要成为的样子。
孩子的叛逆,只是在探索和确认自我,作为家长,我们要学会在这条路上,耐心陪伴,用心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