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事 5 人不去,家人顺顺利利”,此等言论在部分地区流传甚广。这所谓的 5 人,大致涵盖身体极度虚弱者、年幼懵懂的孩童、身怀六甲的孕妇、胆小怯懦易受惊之人以及与逝者积怨极深者。然而,此说背后充斥着浓厚的迷信色彩,与理性背道而驰,且对家庭和谐危害匪浅。
身体极度虚弱之人,按迷信说法不宜涉足丧事,似乎其孱弱之躯会被“晦气”侵蚀,又或因丧葬的劳顿与哀伤加剧病情。可在现实中,若亲人临终之际,他们却因这种无稽之谈被拒之门外,那心中的遗憾与愧疚将成为日后难以愈合的伤口。本应在最后的时刻给予陪伴、传递亲情,却被迷信硬生生隔断,家庭情感纽带在此刻出现裂痕。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谁要在世界上遇到过一次友爱的人,体会过肝胆相照的境界,就是尝到了天上人间的欢乐。”而这种因迷信导致的亲情阻隔,无疑是对家庭和谐境界的严重破坏。例如,有一位重病在身的中年男子,其母去世时,家人因迷信不让他前往灵堂。他虽身体虚弱但神志清醒,渴望见母亲最后一面,却被家人强行阻拦。此后,他的病情愈发严重,心中对家人的做法充满怨念,家庭氛围也变得压抑沉闷,原本亲密的家庭关系因此产生了巨大的裂痕,家庭成员之间的交流也变得稀少而尴尬。
年幼无知的孩童被排除于丧事之外,理由是害怕他们稚嫩的心灵遭受死亡阴影的重创,被丧葬的阴森氛围吓到。但生死本就是人生的重要课题,若一味地将孩子与丧事隔离,他们难以真正理解生命的珍贵与脆弱,也缺失了一次学会共情与尊重的机会。正如蒙田所言:“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而这种因迷信造成的对生死教育机会的丧失,不利于孩子在家庭中形成正确的生命观与价值观,影响家庭情感的正常交流与传承。像有的家庭在长辈去世后,因之前不让孩子参与,孩子在面对亲人离去时竟毫无悲伤之感,这让其他家庭成员心生失望与不满,家庭关系变得尴尬而紧张。曾有一户人家,祖父去世时,听信了孩子不能参加葬礼的迷信说法。孩子从小与祖父感情深厚,却被禁止送别。长大后,当家中再有亲人离世,孩子表现得极为冷漠,这让其父母深感痛心,家庭内部的情感传承出现了断层,和谐的家庭关系也受到了冲击。
孕妇被要求远离丧事,无非是迷信所谓的“不祥之气”会殃及胎儿。但这种观念往往忽视了孕妇作为家庭一员的情感需求。当家庭遭遇丧事,孕妇若被强行隔离,她会感到自己被家庭边缘化,内心的孤独与不安会滋生。拉罗什福科曾说:“真诚是一种心灵的开放。”而这种迷信行为破坏了家庭中应有的真诚与信任,家人对这种迷信的遵循,可能导致对孕妇过度的保护而产生诸多不必要的限制,引发孕妇的反感与抵触情绪,家庭矛盾也随之而来。比如,一位孕妇,其丈夫的奶奶去世,家人坚决不让她参加葬礼,还对她诸多限制,连去灵堂附近都不允许。孕妇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家人的尊重,与家人发生激烈争吵,原本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被打破,家人间相互理解与包容的关系受到极大冲击,家庭矛盾不断升级,甚至影响到了孕妇的身心健康和胎儿的发育。
胆小易受惊之人被阻止参加丧事,看似是为其着想,实则剥夺了他们在家庭悲痛时刻应有的参与权。在家庭面临失去亲人的困境时,每个人都应共同分担哀伤、相互支持。培根说过:“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真理因为像黄金一样重,总是沉于河底而很难被人发现,相反地,那些牛粪一样轻的谬误倒漂浮在上面到处泛滥。”迷信便是那谬误,它让胆小者在家庭中产生一种“局外人”的感觉,自我价值感降低,与其他家庭成员的心理距离逐渐拉大。日后家庭中的交流与互动也会变得生硬和不自然,家庭凝聚力被严重削弱。有个年轻女孩生性胆小,她的叔叔去世时,家人以她会被吓到为由不让她参加葬礼。此后,家庭聚会时,她总觉得自己与其他家庭成员格格不入,其他家人也渐渐疏远她,家庭关系变得松散冷漠,失去了往日的温暖与活力。
与逝者有深仇大恨之人,迷信观念认为其参加丧事会引发不祥之事或加剧家庭矛盾。但事实上,丧事有时恰是化解仇恨、修复关系的契机。若被迷信左右,不让其参与,仇恨与矛盾可能永远被尘封,家庭关系中的这个结将永远无法解开,甚至会在家族中延续不良影响,使家庭内部的人际关系愈发复杂和紧张。相反,有这样一个事例,两兄弟因财产分割而反目成仇,多年不相往来。在父亲的葬礼上,起初家人也因迷信不想让有矛盾的兄弟参加。但最终他们摒弃了这种观念,让兄弟俩都参与到葬礼筹备与仪式中。在共同缅怀父亲的过程中,兄弟俩回忆起往昔的亲情岁月,不禁潸然泪下,最终化解了仇恨,家庭关系重归和睦,家族也恢复了往日的团结与和谐。
在现代社会,我们高举科学与理性的大旗。生死乃是自然规律,丧事是对逝者的敬重与缅怀,更是家人凝聚情感、共渡难关的时刻。过度信奉这类迷信观念,对家庭和谐的破坏是多方面的。它会造成家庭成员间的情感隔阂,使彼此的信任与理解崩塌;会打乱家庭关系的平衡,引发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还会阻碍家庭文化的健康传承,让亲情在迷信的迷雾中逐渐迷失。
我们理应尊重生命、敬畏死亡,用科学和理性的光芒驱散迷信的阴霾。在操办丧事时,依据实际情况,在保障成员身心健康的前提下,让每一位家人都能以合适的方式参与其中。给予身体虚弱者悉心照料,为孩童开展恰当的生命教育,使孕妇感受到家庭的尊重与关怀,帮助胆小者克服恐惧,引导有矛盾者在丧葬仪式中寻求和解。唯有如此,方能让丧事回归其本真意义,成为家庭和谐稳定的加固剂,而非被迷信扭曲成破坏家庭团结的导火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