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岁的小邱怎么也没想到,自己新提的小米SU7会成为新闻焦点。
她认真学习了App里的智驾课程,甚至觉得考试比驾照考试还细致,各种风险提示让她印象深刻。
一起SU7的致命事故却让她意识到,屏幕上的安全教育与现实的残酷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这起事故,将车企智驾宣传的真面目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也引发了人们对智能驾驶安全边界的深刻反思。
今年,一股全民智驾热潮席卷汽车行业。
一些车企高调宣布2025年为“全民智驾元年”,并推出各种炫酷的智驾功能。
小米SU7事故却给这股热潮泼了一盆冷水。
事故中,驾驶员的母亲透露,儿子曾多次向她推荐小米的智驾功能。
这不禁让人质疑,车企的宣传是否过度夸大了智驾的能力,误导了消费者?
事故发生后,人们开始审视车企的智驾宣传策略。
小米创始人雷军曾多次公开强调小米汽车的智能驾驶能力处于“国内第一梯队”,并在演示中尽量做到零人工干预。
事故车辆的智驾系统却在施工路段未能识别标识牌,最终导致悲剧发生。
这其中,是否存在着宣传与实际性能的脱节?
一位智能驾驶工程师透露,所谓的App考试其实只是个幌子,是为了规避责任而设计的。
所有答案都 readily available,用户几乎可以不学习就开启智驾功能。
这种“失真的信息”蒙蔽了消费者,让他们在不透明的信息差下沦为营销狂欢中潜在的代价。
小邱的经历并非个例。
许多车主表示,他们在使用智驾功能前都完成了视频学习和考试。
这种“全凭自觉”的学习方式并不能真正保障用户安全。
一位提供智驾车辆测试的供应商直言:“L2的本质还是人开车,辅助永远是辅助,再好的辅助也不安全。
”
车企的智驾营销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位车企品牌人士透露,高管们常常要求团队将智驾场景包装得更具吸引力,甚至不惜“试了五次十次拍出来”。
发布会上播放的测试视频也可能存在造假,通过改变一些变量因素来达到宣传目的。
小米SU7的宣传也存在模糊车型配置差异的问题。
雷军宣传的“行业领先”智驾技术,并不搭载在消费者最有可能购买的基础款车型上。
事故中的标准版SU7,其智驾系统“规则感很重”,只能按照高精地图的规划行驶,缺乏对实时障碍物的识别能力。
一位车企市场营销人员反思道,如今的传播方式和生态已经发生了变化,车企需要流量,因此在智驾宣传上你追我赶,甚至夸大其词。
这种现象导致用户对智驾的能力边界缺乏真正的认识,误以为上高速就可以完全交给汽车自动驾驶。
事实上,智驾技术的发展需要很长时间去构建完整的制度。
一位智驾工程师认为,在中国没有必要强调“全场景”“0接管”,因为有些地方必须人为接管。
他建议设置更严格的惩罚机制,对误用或不规范使用智驾功能的用户进行禁用。
专家蒋炜认为,目前的行业标准应该更加细化,例如在不同驾驶场景下智驾的最高速度、障碍物提醒时间等,都应该有更具体的标准来规范厂商。
他还指出,一些车企为了降低成本而牺牲了安全性能,例如取消顶棚拉手等硬件。
特斯拉的FSD在安全监管方面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
当DMS检测到驾驶员脱手5次后,就会禁用智驾功能,并通过车内摄像头监控驾驶员是否目视前方。
这种严格的监管机制值得借鉴。
蒋炜强调,真正的智能,从不是用消费者的生命去试错。
车企在用“软件定义汽车”重塑行业的同时,更需牢记安全定义底线。
与其鼓吹“算力天花板”,不如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个安全把手。
面对日新月异的智驾技术,我们该如何平衡便捷与安全?
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又该如何避免成为营销狂欢的牺牲品?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你对汽车智能驾驶功能有什么看法?
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自己定义的第一梯队,只要雷军出手,那必须是世界第一[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