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时间面前,很渺小。
面对衰老,我们无能为力;
面对死亡,我们更是无能为力。
生命越接近终点,我们越要面对更多的生老病死。
死亡看多了,也就明白——所有人只能陪我们走一段路,或长或短,总有分开的一天。
人老了,如果老伴先走了,请主动依靠3个人。
主动依靠你的儿女
在衰老面前,大多数人会恐惧。
害怕变老带来的一系列后果,生病、生活无法自理、死亡……尤其是伴侣去世后,一个人独自面对生活。
那种孤独感无处诉说,那种对死亡的恐惧,好像不走到这一步,谁都无法理解。
很多独居老人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儿女要工作、要养孩子、要生活,已经很累了,自己帮不上儿女什么忙,哪怕老伴不在了,也不想给儿女添麻烦。
很多时候,你越是什么都不说,儿女越担心。
就像电视剧《我的后半生》里的沈卓然,老伴去世后,虽然儿媳在照顾他的生活,但面对他持续一年的闷闷不乐,儿女们束手无措,担心他想不开、担心他思虑过度生病。
他第一次正面表达对老伴的思念,是中秋诗会上读写给老伴的诗,只读了两句就被请下台。是护士长连亦怜发现后主动告诉他,自己想听他读诗。
他对亡妻的思念,第一次得到了理解。
因为有了倾诉对象,对亡妻的思念有了出口,沈卓然的精神状态这才慢慢好起来,儿女也没有那么担心他了。
其实老伴去世后,你完全可以在儿女面前表达思念、感伤,让儿女陪你一起度过最艰难的时光。
别担心麻烦儿女,你不麻烦儿女,才是他们最担心的。
情感上有需求,主动告诉儿女,多跟儿女聊聊天、谈谈心,别羞于开口;
生活上有需求,尽管向儿女提,不管是吃的用的还是住的,在正常范围内向儿女提要求,给儿女尽孝的机会。
毕竟,老伴走了后,儿女就是你在这个世上最亲的人。
主动依靠你的老朋友
人老了,尤其是老伴去世后,人在情感上的需求会变得更强烈。
一是因为朝夕相处的人不在了,身边突然变得冷清,孤独感席卷;
二是因为衰老让人的孤独感倍增,觉得自己老了没用了,想证明自己的存在感。
儿女也许能帮你缓解一部分孤独感,听你聊聊过去的事情,听你絮絮叨叨说个不停,但是他们始终无法和你感同身受。
两代人之间有代沟,有些话、有些事,只有和同龄人聊起来,大家才能互相懂得。
多和你的老朋友走动走动,主动依靠他们,告诉他们你需要这样的老朋友。
《我的后半生》里沈卓然就有这么几位老朋友。
老苟负责搞氛围,他喜欢自我表达、热情、乐观,沈卓然身边有这样一位老朋友,每一次,他的感伤持续不了多久,就被老苟巧妙化解。
老丁稳重又贴心,有时候沈卓然心里的话还没说,老丁就知道他在想什么,尽可能地帮助他、安慰他。
老朋友的存在,是知己,更是玩伴。
你们有共同的回忆,有人开了个头,思绪就会把你们拉回到很远的以前,共同来一场畅快淋漓的精神上的交流。
你们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能聊到一起、玩到一起去,参加老年活动、下棋、钓鱼、做学问……当你的生活被这些事情填满,也就没有那么多精力感伤了。
主动依靠你自己
人不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小瞧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主动依靠儿女,他们保障了你的基本生活;
主动依靠老朋友,他们缓解了你的部分孤独感。
但你最需要依靠的,其实是你自己。
好好照顾你的情绪,尽可能让自己从悲伤中走出来。
面对老伴的离世,你也许后悔不已,为什么ta活着的时候,你们不能一起做更多事情。
但时光不能倒流,活着的人还是要好好活着,带着你们曾经的美好记忆,带着老伴的那一份,替ta感受世界,去看花、看草、看树。
不要像沈卓然那样,天天坐在躺椅上听着老伴生前喜欢的歌,让自己的情绪跌到谷底,也让儿女跟着着急和担心。
写字、读书、养花、遛鸟……让你的兴趣爱好和大自然抚慰你的情绪。
好好照顾你的身体,尽可能让自己好好活着。
人老了,身体机能下降,有个小病小痛的,很可能很长时间无法恢复。
你病倒了,受罪的是你自己和儿女。
多运动,没事出门走走;
好好吃饭,好好睡觉。
只要你的身体棒棒的,就是生命给你的最好的奖赏。
写在最后:
人老了,如果老伴先走了,请主动依靠3个人——你的儿女,你的老朋友和你自己。
什么样的老人,晚年生活越过越好?
那就是好好生活,活得有尊严的老人。
就像蔡澜在《人间清醒》一书中所写的:
“老,一定要老得有尊严,干干净净就有尊严。”
有了这个信念,活下去,你会活得更自信、更潇洒。
请你,带着老伴的那一份,开心地、有尊严地、幸福地度过你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