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联合国大会,赫鲁晓夫怒敲皮鞋,是谁惹毛了玉米狂人?

正如历史说 2024-05-31 07:50:22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3年3月5日,约瑟夫·斯大林在莫斯科去世,这位带领苏联打赢了卫国战争,被无数苏联人视为英雄的领袖最终因为脑溢血不治失去了生命。

在斯大林去世后,苏共第一书记的位置也空了下来,而尼基塔·赫鲁晓夫,一个原本是苏共政治局无足轻重的人物,却在斯大林死后崭露头角,直接挤掉了贝利亚等人,担任了苏共第一书记。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全盘否定斯大林,并且积极推行自己的政策,而他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政策,就是种玉米。

也因此,赫鲁晓夫每次出现在苏联的政治宣传中,都是手捧玉米,他也被亲切的称为“玉米狂魔”。

有人说,赫鲁晓夫擅长玩弄权术,排除异己,但其实,赫鲁晓夫并非身无长处,至少在农业上,他的确是拉了苏联一把。

玉米狂魔的诞生

1894年4月17日,赫鲁晓夫出生在俄国的库尔斯克省,并且接受了种种启蒙教育,由于他的老师是一位无神论者,赫鲁晓夫早早就知道了世界的不公,也了解了社会主义思想。

长大后,赫鲁晓夫做了一名钳工,并且参加了不少工人运动和反战罢工,也因此在工人中的声望很高。

随后,赫鲁晓夫就加入了布尔什维克,并且一步一步地跻身成为苏共权力核心。

不过,赫鲁晓夫其实一直是反对斯大林的,尽管他本人不承认,但早在革命初期,他就曾经公然表示过支持托洛茨基,反对斯大林路线。

当然,在斯大林彻底掌权后,这种声音也就烟消云散了。

赫鲁晓夫上台后,当时的苏联问题其实也很严重,别看苏联表面是个超级大国,但其实外强中干。

工业强大的代价就是农业和其他产业的孱弱,尤其是苏联还位于高寒地区,有很多地方都是永久冻土。

想为苏联彻底解决粮食问题,的确是个老大难问题。

相比于美国的农业,苏联的确是落后到姥姥家去了。

并且,苏联搞出的“余粮征集制”还把乌克兰弄得鸡犬不宁,又恰逢大灾,直接弄出了易子而食的惨状。

赫鲁晓夫知道挨饿是什么滋味,所以对改变现状的决心也非常大。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用苏联落后的农业,产出足够吃的粮食呢?

最终,赫鲁晓夫的答案是种玉米。

其实早在1947年,赫鲁晓夫就已经在带领当地的百姓种玉米,并且还搞出了大丰收。

也正是因为这次种玉米的政绩,赫鲁晓夫才能跻身苏共权力核心。

可以说,玉米就是赫鲁晓夫的吉祥物,也是赫鲁晓夫发迹的金钥匙。

玉米对生长条件要求非常小,不管是什么土地,只要不是盐碱地,种出玉米都没问题,只是好不好吃的问题罢了。

但如今的苏联吃饭都成问题,管他好不好吃,先吃饱再说。

而且,经过苏联专家研究发现,玉米能非常有效提供肉类产量,因为它能大大减少饲养牲畜的成本,这样本来一户人家养一头牛,喂上玉米就能养三头牛。

于是,轰轰烈烈的全民种玉米就这样开始了。

此时的赫鲁晓夫,只要一出镜,必然是带着玉米的元素,赫鲁晓夫手里拿着一棒玉米仰天大笑,似乎这就是他带领苏联走向富强的法宝。

不过,虽然赫鲁晓夫被冠上了“玉米狂魔”的称号,但他对苏联农业的贡献的确无法磨灭。

而当时的赫鲁晓夫为了玉米,甚至不远万里地跑到了美国。

当然,这也不仅仅是因为玉米,而是赫鲁晓夫这个人在骨子里就是亲西方的,这也和他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有关。

如果不是从政的话,赫鲁晓夫的梦想是做一名钳工攒够钱,然后去美国养老。

1959年,赫鲁晓夫正式回应了美国总统的邀请,前往美国访问。

看到老美先进的农业和大片的玉米地,赫鲁晓夫更是心如烈火。

苏联和老美在农业上无论是技术还是硬件,差得都太多了,对于满地冻土的苏联来说,美国这种植条件简直如同天堂。

于是,赫鲁晓夫带走了4500吨玉米种子,继续在苏联扩大种植。

不过,这也很快就造成了一些严重的后果。

联合国大会敲皮鞋

1959年,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访美,这是苏联领导人第一次访问美国,也是美苏关系的一次小小改善。

赫鲁晓夫在美国看到了无比先进的农业,这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决心。

苏联一定要种玉米,必须种玉米。

此时,赫鲁晓夫已经彻底化身为玉米狂魔,深信玉米就是苏联致富的道路。

于是,苏联全国都掀起了种玉米的狂潮,西起伏尔加河,东到西伯利亚,满地都是玉米种子。

为什么要说是玉米种子,因为有的地方压根种不出玉米,但还是在赫鲁晓夫的忽悠下种了下去。

赫鲁晓夫更是为了玉米,连续撸掉了四任苏联农业部长。

玉米的确让苏联人不再饥饿,但玉米真的能拯救苏联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很快,苏联整个国家就变成了一个巨大的玉米生产机,此时的玉米已经不再是填饱肚子的农作物,而是政治宣传的工具。

本来农作物应该为人服务,而此时所有人却都在为玉米服务。

家畜吃玉米,人也吃玉米,各种玉米制品、玉米加工场如同雨后春笋般开放。

玉米最终只能成为赫鲁晓夫的笑柄,可以说,赫鲁晓夫成也玉米,败也玉米。

人们还给赫鲁晓夫取了个名字,叫做“古古鲁沙”领袖,也就是俄语里的玉米。

不过,在种玉米的间隙,赫鲁晓夫在外交上也丝毫没闲着,还出现了在联合国大会上敲皮鞋的神奇一幕。

1956年,匈牙利发生了叛乱,苏军则直接出兵镇压了叛乱,在苏军的干涉下,共造成了2700多名匈牙利人死亡。

这件事成了苏联的一个把柄,联合国决定开会商讨此事,而老美也看准时机入场,准备在会议上狠狠地嘲讽一波苏联。

本来,苏联是准备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候集体退场来表示抗议的,但赫鲁晓夫有其他妙招:“我们不退场,我们搅乱会场!”

就这样,在讨论到匈牙利问题的时候,赫鲁晓夫开了头炮,直接大声质问主持人有什么资格这么说。

还没等主持人反应过来,赫鲁晓夫就开始一边说一边敲桌子。

随后,苏联人开始吵闹个不停,用手中的名牌敲桌子以示抗议,会场瞬间大乱,直接变成了菜市场。

比起其他代表,赫鲁晓夫也不甘示弱,正好他的手表拍桌子的时候掉在了地上,等他捡起手表的时候,手上已经出现了一只皮鞋。

赫鲁晓夫拿起皮鞋就开始敲桌子,也造就了联合国大会的经典名场面。

赫鲁晓夫的这种行为,也引来了第二天法国代表团的效仿。

在第二天讨论阿尔巴尼亚事件的时候,由于这里当时还是法国殖民地,法国代表团也来了一波集体抗议。

但是,所谓的“绅士风度”还是让他们没有像苏联那样大吵大闹。

法国代表团在退场时候还说:“下次我们一定要带个更结实的皮鞋来!”

不过,这不是赫鲁晓夫唯一一次用皮鞋。

在196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菲律宾阴阳怪气苏联:“东欧国家缺乏自由,就像苏联的卫星国一样。”

赫鲁晓夫再次抗议,并且又掏出了一只皮鞋猛敲。

据说,这次敲皮鞋是赫鲁晓夫进行准备的,结果低头的时候发现,自己的皮鞋太紧脱不下来,于是他就顺手抄起了旁边代表的皮鞋。

旁边的代表一脸茫然,据说事后赫鲁晓夫亲自登门道歉,还给人家赔了一双新鞋。

至此,敲皮鞋成了“苏联式外交手段”中经典的恐吓。

要说外交,赫鲁晓夫的确显得有些粗鲁,甚至是蛮横,也正是赫鲁晓夫将中苏关系推向了深渊。

一手促成中苏交恶

1953年9月3日,赫鲁晓夫被选为苏共第一书记,他也是继斯大林后,苏联的第一位最高书记。

赫鲁晓夫上台后,继续发展种玉米的光荣路线,并且开始逐渐亲近西方。

从骨子里,赫鲁晓夫就是更加亲西方的,而中国和朝鲜等社会主义国家,在赫鲁晓夫的眼里不是盟友,而是小弟。

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何赫鲁晓夫在初期和中国还和和气气,笑脸相迎,但一旦出现了分歧,就直接以大哥自居。

赫鲁晓夫的外交叫做“和平共处”,也就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要和平共处。

从赫鲁晓夫执政初期取得的成果来看,这的确是一个非常精明的领导人,无论是从外交上提倡和平共处还是加强贸易。

以及农业和政治上的举措,都堪称妙招。

但从1957年开始,中苏关系也从斯大林去世后的顶峰开始骤然跌落。

1957年到1958年,赫鲁晓夫多次和毛主席提出关于中苏建立“联合舰队”的问题,因为当时中国的海军太弱,并且一直想要解放台湾。

而赫鲁晓夫也需要苏联在亚洲有一块立足之地,最好是能使用旅顺大连的港口,让苏联拥有一个不错的海军基地。

而毛主席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都认为苏联这种行为是在侵犯中国的主权。

因为,当时的苏联海军实在是比中国强大太多,一旦真的进驻中国的港口,那么这支联合舰队自然是拳头大的人说了算。

总不可能苏联出个九成军舰,还要听中国的指挥,给中国舰队一本的话语权吧?

这就意味着,中国对自己的领海和海军会失去控制。

而且,如果以后中苏真的闹掰,或者有一些其他矛盾,苏联的军舰就在中国的脸上,这对中国的威胁是不可估量的。

并且在这段时间,苏联提出的共建长波电台也被中国拒绝。

苏联的意思是,由苏联出资,占用中国的土地,双方共同使用。

但中国的意思是,钱可以一起出,但在中国的领土上,中国就必须管理,苏联可以自由使用。

这样一来,就又给中苏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1958年8月23日,中国军队在福建沿海集结,并且展开了金门炮战,苏联非常生气,认为中国擅自行动,没有知会苏联,违背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但中国认为,中国自己的内政,想怎么打就怎么打,苏联管不着,苏联这是在搞大国沙文主义。

至此,中苏之间的关系开始一去不复返。

1959年10月2日,赫鲁晓夫在北京和毛主席等人展开会谈,没想到在关于中印边境事件的问题上,赫鲁晓夫竟然指责了中方。

因此,赫鲁晓夫被毛主席称为修正路线,被中国的领导人轮番围攻,赫鲁晓夫大怒,直接和毛主席翻了脸,随后回到了苏联。

这也是中苏关系彻底决裂的标志。

次年7月16日,赫鲁晓夫单方面召回了苏联所有专家,并且带走了当时所有的援华设备和图纸,表面上看上去我们没损失什么。

实际上中国为了配合苏联这些支援也付出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赫鲁晓夫这么一闹,中国直接10年白干。

不仅如此,赫鲁晓夫还和中国催当年抗美援朝中国借苏联的钱,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也是抗美援朝的既得利益者,中国给他打冲锋保护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他们却搞这一套。

当时,中国正处在三年困难时期,我们只能勒紧裤腰带还钱,导致三年困难时期雪上加霜,甚至出现了饿死人的情况。

这也是中苏之间关系无法弥合的原因。

随后,直到苏联解体,中苏关系也再也没有恢复正常过。

毫无疑问,赫鲁晓夫是押错了宝,他固执地认为,和西方交好才是苏联的外交出路。

这也导致了苏联直接把中国推向了西方阵营,自己背刺了自己一波,导致中美关系缓和后,苏联在亚洲举步维艰。

而虽然苏联一直想混进欧洲,但欧洲对苏联这个庞然大物只有惧怕。

如果当年的赫鲁晓夫能继续和中国交好,如今的世界会不会是社会主义阵营和老美等西方国家继续对垒呢?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

0 阅读:70

正如历史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