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路遥小说《人生》改编的电视剧《人生之路》继续开启天马行空模式。高加林考入上海浦江学院,成为全县第一个大学生,但是轻松被村支书高明楼的儿子高双星顶替。他想复读,但是母亲摘山核桃被摔伤,不得不放弃复读之路。高明楼介绍他去村学校教书,成为一名民办教师。
高双星去了上海浦江学院,但是知识水平和同学们差得太远,没有半点大学生的灵动,看起来更像一个傻子,显得格格不入。他没有钱吃饭,居然伪装成工人,去工地蹭饭吃。但是,这样一个人,女同学陈秀礼却爱上了他,成天想和他腻歪在一起。
高加林开始认真教书,还拿出钱给学校改善条件,他利用业余时间把村子里的情况写成了文章,给高中老师看,被老师当作报告文学,在《中国农民报》上发表,成为全国的“名人”。
这篇文章被假高加林(高双星)的老师看见,对高双星大加夸赞,并安排了一场报告会,要求他讲述写作的心得。高双星胸无笔墨,不知如何应对,这时候陈秀礼站在他的角度写了一篇读后感——《如何发现现实和反映现实》。他把这篇读后感作为写作心得,在报告会读了一遍,替自己打了圆场。
高双星这个人设目前很尴尬,也是全剧最大的硬伤,不知道后面他会不会被导演处理成出意外去世,提前领盒饭。
刘巧珍经常去学校旁听,找机会和高加林在一起。高加林也接受了这个“玩伴”,两个人接触频繁起来。这个时候,马栓选择了做生意,烧起了窑,订单接连不断,还买上了手扶拖拉机。他买来好酒,送给刘巧珍的父亲,看样子两个人将来会发展成为“爱情”。
黄亚萍跑去高加林所在的学校跳舞,还发现了村子里的“好苗子”,要带山里的孩子练习舞蹈。同时,张克南反复出现在黄亚萍面前,试图开始追求她。
故事一直向前推进,但是有几个漏洞目前还是无法圆上。
第一个漏洞就是被众人质疑的高双星顶替上大学的事儿。当时大学录取信息都是通知到学校的,学生先知道自己是否被录取,之后才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而且通知书都是先寄到学校,学生去学校领取的。况且,高加林还是全县第一个大学生,县里和学校都会把他当作宝贝,会关怀到家,绝对不可能被顶替。
编剧应该也意识到这段安排是硬拗,所以把高加林处理成因为母亲受伤放弃复读,没有去学校查证。但是高加林的文章是他拿到学校让老师看,老师帮忙才发表的。老师居然不知道他考上大学没去读,这更加离谱。
第二个漏洞就是,高加林的文学被认为是高双星写的,众人把他当成了偶像。这个剧情就更加扯了。写作是有鲜明的个人风格的。高双星读的是文学系,但他是顶替者,他的表情告诉我们,他的写作水平很差。除了高双星,其他同学都是靠能力考上去的,文学功底不会太差,对高双星的写作水平应该有判断。即使他们看不出来,文学系的教授不应该感觉不到。
再比如,一个穷得连缴学费都要拿粮食充抵的地方,居然有人去学校跳舞,还能发现和选拔跳舞的好苗子。这在我读书的年代也不曾出现,更别说是1984年前后了。其它不合常理的地方还有很多,剧中人物的表情和动作也很出戏。
路遥的作品让人钦佩的地方,是它扎根于农村,有很深的乡士气息,让人有很强的代入感。不是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的人,很难领会路遥作品的韵味;土生土长的农村人读了路遥的作品,则有很强烈的共鸣,读它们就像是读自传。
《人生之路》目前没能给人这种感觉。它更像是一部在农村里演的城市现代剧,剧中的青年恋爱,同学之间大叫大嚷,更像当下才有的现象。
基本可以判断出来,导演和编剧都不是农村人,体会不到农村生活的精髓,或者他们走出农村太久了,忘了真正的农村人是怎么生活的。
这里是静勤娱评,聊东南西北娱乐故事,品古今中外娱乐人生,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