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30年代初,一位名叫哈里森·福尔曼的美国记者兼作家,代表《泰晤士报》前往中国各省进行了采访报道,在此期间他留下了大量的珍贵照片。
哈里森·福尔曼
1978年福尔曼去世后,这些照片被捐赠给了他家乡所在的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图书馆,随后这些照片被出版在《哈里森·福尔曼的中国摄影集》,本期照片就出自于此。(原版黑白相片均已被修复上色)
【兰州城墙】城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元丰六年,也就是1083年,当时兰州开始建造北城,距今已有近一千年的历史了。明朝洪武年间,开始系统性大规模增筑城墙;清乾隆年间,为防黄河水患,用大青砖和巨型石条对城墙进行了加固。五十年代左右,兰州城墙逐渐被拆除。
【迎恩门】迎恩门作为兰州的东大门,在数百年间守护着这座古老而又淳朴的城市;透过照片我们可以看到墙上的标语:“衣冠最要整齐清洁,行路要听警察指挥”。这是当时新生活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人们要养成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随地扔垃圾,养成整洁习惯等。
【城墙下的瓜贩子】城墙巍峨耸立,岁月在其石砖上留下了斑驳的痕迹。城墙下几个瓜贩子格外的引人注目,他们或蹲或站,身旁堆放着品种不同的西瓜,河边羊皮筏子上的人正在和岸边的人聊天,不远处就是著名黄河铁桥。城墙、瓜贩、铁桥共同勾画出一幅温馨的场景,时间仿佛都放慢了脚步。
【孩童】画面中央,是一群正在玩耍的孩子们。他们身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简朴衣裳,脸上洋溢着天真无邪的笑容。有几个孩子好奇地打量着这个手拿相机的老外,他们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仿佛想要看穿这个神奇的“黑盒子”。
【眺望】这张照片是站在总督府的房顶眺望远处所拍摄的,远处那座最高的城楼便是兰州的东门。
【白塔】白塔山公园位于兰州市中心周围的黄河北岸,入口和中山桥连接在一起。该塔的历史其历史可以追溯到隋朝,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现存的白塔建于明代景泰年间,由镇守甘肃内监刘永成在原址上重建。
【中山桥】该桥是由清朝甘肃洋务总局与德商天津实业泰来洋行,于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十一(1906年10月28日)共同承包建造,中山桥成为了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它横跨于宽阔的黄河之滨,连接了兰州的南北两岸,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桑变迁。
【城隍庙一景】这张照片记录了当时城隍庙的热闹景象,可以看出城隍庙的古建筑群作为背景,展现出古朴而庄重的风格。在庙宇前的广场上,各式各样的摊贩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照片左侧的这名男子正在好奇的看着这个来自西方高鼻深目的洋人。
【老者】正在街头晒太阳,“谝闲传”的两位老人。从照片中可以看出他们的面容慈祥而深邃,仿佛承载着岁月的沉淀与智慧。他们的胡须已经斑白,皱纹深深地刻在脸上,但双眼依然炯炯有神,透露出一种坚定和从容。
【水车】兰州城外的一处水车,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这种古老的灌溉工具如今已经快消失殆尽了,但是在当时他却是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是古人智慧的结晶。照片中可以看到远处的城墙十分巍峨,宛如一条巨龙盘旋于此。
【雷坛河卧桥】据史料记载,该桥位于兰州城西阿干河下游的雷坛河上,即今兰州市工人文化宫东侧雷坛河桥处,始建于唐代,后毁于战火,明代永乐年间重建。这座桥已于1952年被拆除。
【羊皮筏子的制作】羊皮筏子是黄河中上游古代先民借助河水之力,运输人员、物资而发明的水上工具,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有趣的是,该组涉及到人像的照片,她们几乎都要顶着相机打量一番,可能是当时洋人和相机对于当地人来说太过陌生了吧。
【盐场堡南门城楼】盐场堡位于兰州市城关区黄河北岸,背靠徐家山、临河而建,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主要用途是作为防御工事;环堡的几个城楼上建有“文昌宫”、“魁星阁”、“老子殿”等庙宇。
【今酒泉路】由于这张照片并未有任何注解,因此具体位置便不得而知了。笔者在查阅资料时发现,有说这条路名叫“中正路”,也就是如今的“酒泉路”,但真实与否就不得而知了。如果有了解的观众老爷,不妨在评论区为大家科普一下。
【海报展览】由于当时娱乐业的兴起,以及女性意识的觉醒,发达地区的女性穿衣也逐渐多元了起来,尤其是大上海的歌星、舞星们,她们往往会拍一些姿态优美的海报;这引来了一帮男性朋友前来驻足观看,从照片中可以看到他们着实看得津津有味啊。
【摊贩】看样子小哥是做文玩生意的,笔者猜想那时的真货应该是比较多的。因为当时距离大清灭亡不久,许多传统的古玩和艺术品不再受到贵族和皇室的垄断,而是逐渐流入民间。这使得更多的普通人有机会接触和收藏这些珍贵的文物。
【大卡车】三十年代的街头,一辆大卡车无疑会是一个引人注目的存在,更何况是一辆奔驰牌的大卡车;当时,汽车作为一种新兴的交通工具,其先进程度都远超过当时的马车和驴车等传统交通工具。
【西门大街】一眼望去,巍峨的城楼(镇远门)格外引人注目,但是这条主干道却有点糟糕。看起来,应当是正在整修这段道路。
写在最后:历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由一张张照片组成的。因为照片可以将事件的背景、过程、人物和它们之间共时关系完整地表现出来,给事后的观看者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或许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的后代也会通过照片来感受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和风貌吧!
图中正在做的不是羊皮筏子,只牛皮筏,单只牛皮筏,可渡物也可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