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秘鲁“帕克查”号潜艇,意外惨遭日本渔船撞沉,艇上22名被困水兵在生死存亡之际,竟冒险从鱼雷发射口逃生。他们,最终能否保住性命呢?
1988年8月某日的深夜,秘鲁“帕克查”号潜艇在巡逻时,意外与日本“光和丸”号渔船相撞。耐压壳被直接穿透的帕克查号,很快就沉入了海里。
当时,潜艇上共有49名水兵,事故发生后,包含艇长在内的4人当场丧命,另有23名水兵成功“弃艇”逃生,被困在前鱼雷舱中的22名水兵,则随艇跌入约40米深的海底。
由于“帕科查”号潜艇迟迟不见返港,秘鲁海军便立刻拉响警报。通过截获“光和丸”号与港口代理的无线电通信,得知帕科查”号出事后,秘鲁军方高层当即下令,派出拖船赶往事发现场展开救援。
但失去耐压壳保护的水兵,在海底高压环境中多待1秒都有可能出现致命危险,那该怎么办呢?危急关头,代理艇长提出一个十分危险的自救方法——利用鱼雷发射管逃生。
他们根据经验推算,如果采用此种方法,仅需30秒就能抵达海面。但是,发射管外部的水压特别大,而这股压力会在发射口外盖开启的瞬间,作用到出逃者身上。闹不好,就会让人患上致命的沉箱病。
所谓沉箱病,又被称为减压病。1974年,据Harker试验,鼓室内外压力差达16kPa,相当1.58m深海水,就有可能导致人体发生内爆性膜破裂。既然等待必死无疑,大家就一致决定冒险求得一线生机。
被困的众人各自穿好潜水装具,代理艇长断后,依次爬入鱼雷发射管,尝试逃生。果然不出所料,水兵刚开启发射口外盖,就遇上高强水压阻挠,行动极其艰难。此处要说明,当时秘鲁潜艇兵并没有进行过鱼雷发射管逃生训练。
进退两难的水兵,只好敲击发射管管壁向战友求助,将自己拉回去。再后来,众人经过多次调整,终于摸索出办法。
成功逃出潜艇后,为防止内脏因水压爆裂,众人只能缓慢向水面上游,都不敢上浮太快。最终,除1名水兵不幸出现脑溢血死亡外,剩余21名被困水兵全部十分幸运地获救。
结语:
核潜艇使用的鱼雷,直径通常为530毫米,发射管口径比它略微大点。体型稍微健硕点的成年人进去,直接就会被卡出。或许也是有这方面原因考虑,潜艇兵的身高要求在162到182之间,体重不得超过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厘米)-110)的30%,不低于标准体重的15%。
潜艇耐压壳体,是潜艇的主体结构部分,具有良好的水密性,能保证潜艇潜入水下,承受深水压力。最后,上文如有不足之处,感谢大家补充、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