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对于已经攫取的权益仍不满足,并一直处心积虑想从缅甸打通一条到中国的道路。
1874年7月,英印政府以考察云南地区的商贸情况为由,派遣由上校柏朗带领一支由193名英国官员、商人、军官、士兵组成的勘探队,途经缅甸自陆路进入中国云南。
1875年2月,为了接应柏朗一行,英国又派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带领一支英军闯入云南。马嘉理一行人耀武扬威,并开枪打死了一名当地居民,其野蛮行径遭到当地少数民族的英勇反抗,马嘉理及3名随行人员打死,1名随行人员逃回缅甸。
这就是著名的“马嘉理案”。
事件发生之后,英国自然不肯善罢甘休,借此事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烟台条约》。
在条约中规定,清政府派遣钦差给英国人道歉,道歉的地点选择在英国,最终清政府派遣郭嵩焘去往英国道歉。
不仅如此,那些英勇抗击英国侵略的热血男儿,腊都、儿通瓦等23位少数民族勇士,被清朝政府以“盗匪劫杀”为名斩首,积极主张抗英御侮的腾越镇总兵蒋宗汉、同知吴启亮被革职,左营都司李珍国被下狱。
在任何一个朝代,保家卫国者理应受到国家的嘉奖,但在清朝,英勇抗击侵略者的英雄有可能会丢性命,正义的官员会被革职下狱。
如此卑躬屈膝的清政府,不亡更待何时?
02
戊戌变法之后,慈禧意图废除光绪帝,此举遭到各国公使所反对。又逢义和团在京畿地区发展,打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慈禧想要利用义和团的力量来对抗洋人。
一些主战派也是极力支持慈禧的决定,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
1900年6月16日,慈禧主持的第一次御前会议上,商讨对洋宣战问题,主战派端王载漪提出攻打各国在京使馆,此议遭到了许景澄的反对。
第二天,御前会议继续召开,会议最终决定对各国宣战,许景澄依旧表示反对。
许景澄是当时著名的外交家,曾任驻法、德、奥、荷4国公使,对国外事务十分了解,故而从实际情况出发,反对攻打各国在京使馆。
主战派对许景澄十分恼火,最终在慈禧的支持下,以许景澄为首,反对攻打各国在京使馆的五位大臣被斩首。
许景澄深知洋人军力强盛,也知道满清政府的实力,又知义和团所谓刀枪不入不过是一派谎言,从而做出的正确决定,却因此掉了脑袋。
在那个时代,说实话要以生命为代价吗?
而更具讽刺意味的是,慈禧在从北京出逃的时候,下令剿灭义和团。
满清战败之后,慈禧与洋人和谈,洋人要求惩治主战派。慈禧只能照做,杀掉庄亲王载勋、工部右侍郎英年,军机大臣赵舒翘、山西巡抚毓贤、军机大臣启秀、刑部左侍郎徐承煜等等一批主战派大臣。
不仅如此,洋人们还规定永远禁止清朝人民成立或者加入具有反帝性质的组织,违者一律处斩。
而且洋人还列出了46个州县,因为这些地方出现了反帝运动,所以这46州县的学子们,在年内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这是对士大夫阶层的集体惩罚。
洋人们最后又提出了一个要求:这些惩戒内容,由清政府在全国各府厅州县布告张贴两年。
不仅要打你的脸,还要把打脸的内容张贴两年。
03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最屈辱的条约。
条约签订之时,慈禧对和谈人员的指示是:
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覈,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条约签订之后,慈禧表现出来的竟然是一种欣慰的态度,说洋人不侵犯我主权,不割我土地。真后悔自己的愚蠢无知,现在想来当初对抗洋人,真是十分后悔,忧愤交加。
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念列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惟各国既定和局,自不至强人所难。这段历史,连后来的蒋中正都看不下去了,评价说:中国在此险恶的瓜分潮流之中,虽因列强国际政策的转变,侥幸于形式上的不亡,然而清廷惧外的心理,已达于极点,且因之进而发展其媚外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