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这一表述不仅是政策层面对当前经济发展痛点的精准回应,更释放出通过制度性改革重塑市场生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号。结合当下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期背景,本文将从政策意义、深层逻辑、实施路径及挑战等方面进行解读。

1. 何谓“内卷式”竞争?
“内卷式”竞争的核心特征是同质化竞争与低效低水平竞争。具体表现为:
行业同质化:地方政府盲目跟风布局“新三样”(新能源汽车、光伏、锂电)等产业,导致重复投资和产能过剩。例如,2024年新能源车企数量从450家锐减至40余家,碳酸锂价格暴跌25%。
价格战主导:企业为争夺市场份额,长期依赖低价策略,压缩利润空间,削弱研发投入能力。如光伏行业2024年近三成上市企业净利润亏损。
地方保护主义:地方政府通过税收优惠、强制设厂等政策扭曲市场资源配置,阻碍全国统一大市场形成。
2. 政策提出的重大意义
打破经济循环梗阻: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内需不足、PPI持续负增长等问题,部分行业“内卷”导致价格信号失灵,企业利润缩水,抑制投资信心。整治“内卷”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抓手。
跨越“中等技术陷阱”:南京大学刘志彪指出,制造业若陷入同质化竞争,将难以通过差异化创新实现技术跃升,长期滞留于中低端产业链。政策旨在引导企业向高附加值领域突围。
重构全球竞争力:低价倾销式的“内卷”易引发国际贸易摩擦,而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升级重塑竞争优势,才能实现从“产能输出”到“价值输出”的转型。
二、政策举措的深层逻辑与实施路径1. 制度破局:从“地方割据”到“全国统一大市场”。报告提出“五统一、一破除”框架:
统一规则:修订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完善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破除地方保护性政策(如强制外地企业本地设厂)。
统一监管:强化信用修复、企业退出等机制,遏制地方“唯GDP”冲动下的非理性招商引资。
破除壁垒:重点整治市场分割、歧视性准入等行为,例如2024年浙江、湖南等地已试点规范涉企执法,清理违规冻结企业资产。
2. 创新驱动:以差异化竞争替代价格战
技术突围:雷军、高纪凡等代表呼吁,通过底层技术创新(如光伏高效电池、智能驾驶)建立差异化优势,避免低端产能重复投入。
出海升级:全国政协常委张连起提出,企业出海应从“转移过剩产能”转向“构建全球创新网络”,例如建立“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出海联合体。
知识产权保护:天合光能建议加强专利布局与维权,防止技术抄袭导致的同质化内耗。
3. 行业自律与政策协同
行业协会角色:传化集团徐冠巨建议,通过行业标准制定和产能预警机制,避免盲目扩张。
平台经济规范:市场监管总局将严查电商平台“自动跟价”“全网最低价”规则,保障中小商户权益。
三、挑战与深层矛盾1. 地方政府行为纠偏的难度
地方财政对土地出让、税收的依赖短期内难以扭转,需通过“破立并举”机制设计(如考核体系改革)减少政策干预冲动。
2. 短期阵痛与长期收益的平衡
淘汰落后产能可能引发局部失业风险,需配套社会保障和再就业培训,例如针对光伏行业工人转型提供技能升级支持。
3. 公平竞争与规模效应的矛盾
避免“一刀切”误伤合理竞争,需动态评估行业集中度与创新活力,例如新能源汽车行业适度整合有利于资源集约,但需防范垄断。
四、重塑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底层逻辑“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经济治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范式转换。其深层价值在于:
重构市场生态:通过制度性改革打破行政壁垒,让市场真正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激发企业创新而非内耗。
激活“创新—利润”正循环:只有终结价格战恶性循环,企业才能将资源投向研发与品牌建设,实现“微笑曲线”上移。
培育全球化竞争力:在逆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产业需从“低成本优势”转向“高价值输出”,而整治内卷是这一转型的制度前提。
当前政策的落地成效,将取决于地方执行力、行业协同度及国际环境等多重变量。但可以肯定的是,这场“反内卷”战役的成败,将直接决定中国能否跨越中等技术陷阱、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