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谋略思维:有向上管理的格局,也要有向下管理的担当

周亦见 2024-05-24 21:37:05

《资治通鉴》 周纪

周赧王七年(癸丑,公元前308年)

秦王使甘茂约魏以伐韩,而令向寿辅行。

甘茂令向寿还,谓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伐!”

王迎甘茂于息壤而问其故。

对曰:“宜阳大县,其实郡也。

今王倍数险,行千里,攻之难。

鲁人有与曾参同姓名者杀人,人告其母,其母织自若也。

及三人告之,其母投杼下机,逾墙而走。

臣之贤不若曾参,王之信臣又不如其母,疑臣者非特三人,臣恐大王之投杼也。

魏文侯令乐羊将而攻中山,三年而拔之。

反而论功,文侯示之谤书一箧。

乐羊再拜稽首曰:‘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子、公孙奭挟韩而议之,王必听之,是王欺魏王而臣受公仲侈之怨也。”

王曰:“寡人弗听也,请与子盟!”

乃盟于息壤。

秋,甘茂、庶长封率师伐宜阳。

史料故事

张仪离开秦国后,甘茂开始在秦国大放异彩。

简单介绍下这位猛人。

甘茂,出生于楚国的下蔡,也就是现今安徽颍上甘罗乡。

有趣的是,这个地名源于甘罗,也就是甘茂的孙子。

甘茂年轻时,深入研究了诸子百家的学问。

得益于张仪的引荐,他得以面见秦惠文王,并被委以重任。

然而,在惠文王治下,甘茂的服务时间并不长,也没有立下显赫的战功。

真正让甘茂名垂青史,成为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是在惠文王的儿子,秦武王统治时期。

前文提到,武王对张仪并无好感,导致张仪为了自保而选择离开了秦国。

但是,武王却相当看好甘茂。

就在张仪离秦的那一年,即公元前310年,秦武王派遣甘茂前往蜀地平定内乱。

随后的公元前309年,秦国设立了丞相职位,右丞相由秦国公族樗里子担任—秦惠文王的亲弟弟,武王的叔叔。

左丞相的职务,则交给了甘茂。

从这个任命中,我们不难看出武王对甘茂的重用。

公元前308年,秦国与魏国在“应”地举行会盟。

会盟圆满结束后,秦武王任命甘茂担任主将,与副将向寿一同领兵,联合魏国共同进攻韩国的宜阳。

这个地方,别看它小,但相当重要。

宜阳,位于周朝都城洛阳的西边,是秦国想要通往洛阳的必经之地。

换句话说,以前秦国人若要去洛阳拜见周天子,得先通过韩国,不仅得办理繁琐的签证手续,还得等韩国许可才能通行。

如果,宜阳成了秦国的地盘,那秦国便能直接与洛阳相连,从此往东走的路,就会变得一马平川,再无阻隔。

成就很大,但难度自然也不小。

甘茂自然清楚其中的困难,于是,他搞了一场“幺蛾子”。

还没到秦韩的边界,甘茂就向寿先回去报告,说:“魏王已经答应一起出兵了,但我想我们还是别打了吧。”

秦王听了摸不着头脑,没办法,亲自跑到息壤去找甘茂,想弄清楚是怎么一回事。

甘茂解释说:

“宜阳是一个县,但实际上跟一个郡差不多大。

我们带着大军翻山越岭,跑到这么远的地方去打仗,不是一下子就能赢的。

这中间要是联系断了,难免会有人在我背后说坏话。

以前鲁国有个和曾参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跑去告诉曾参的母亲,开始她还不信,可后来听多了就信了,吓得她翻墙就跑。

说实话,我比不上曾参那么贤德,您对我的信任,可能也比不上曾母对她儿子的信任。

更何况,朝中怀疑我的人,可不止两三个。我怕您到时候也沉不住气。

以前,魏文侯派乐羊去打中山国,打了整整三年才打下来。

乐羊回朝后觉得自己挺了不起,可魏文侯给他看了一大堆别人告他状的信。

乐羊看完后,连声说:‘都是国君您的功劳!’

现在您看,我一个楚国人,在秦国带兵,要是长期在外,那些像樗里子、公孙奭这样的人,肯定会说我和韩国勾结什么的。

您说不定就真信了,把我叫回去,那之前的努力就都白费了,对秦国也没任何好处。”

秦王听了后说:“我完全相信你!”

于是,两人就在息壤盟誓。

随后,甘茂就和庶长封带兵去攻打宜阳了。

甘茂围攻宜阳都五个月了,但还没打下来。

朝中果然开始有人说他坏话,特别是樗里子和公孙奭,争着在秦王面前说他的不是。

秦王开始犹豫了,想召回甘茂。

甘茂只说了一句话:“在息壤的誓言,您还记得吗?”

秦王说:“当然记得!”

于是,又增派了援军给甘茂。

最终,秦国大获全胜,斩首六万,成功占领了宜阳。

韩国的相国公仲侈,也只好亲自来求和。

解析

这段材料,确实是向上管理的典范。

想要在单位里脱颖而出,争取到能立功的机会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如何稳稳地将功劳拿到手里。

现实相当残酷,当你即将拿到成功的果实时,往往会发现,身边充满了嫉妒。

嫉妒之下,他们可能会出手。

至于手段,其实并不新鲜,就2种。

第一种,直接抢你的成果,你做项目他们拿好处。

第二种,不择手段地搞破坏,让你的成果化为乌有。

面对这种情况,甘茂的手段,就很值得我们细细揣摩。

他抓到了事情的关键,秦武王,也就是他的直属上级领导。

秦武王的目的,他很清楚,就是要拔宜阳、夺三川郡,兵发周王室,震慑天下,成就王业。

在这条战略规划的路上,宜阳就是关键。

所以,甘茂去攻打宜阳,就已经实现了第一步:把领导的利益跟自己的利益绑在一起。

当然,这还不够。

甘茂是懂风险管理的。

他明白如何提前为领导做好心理铺垫,对于可能出现的风险,他未雨绸缪,让领导在风险出现之前就有所准备。

这样一来,当困难真正来临时,领导不会因猝不及防而做出不利于甘茂的决策。

当然,人都有忘性,领导也不例外。

如果领导忘记了之前的铺垫,该怎么办?

甘茂的办法很简单。

他会及时地找出当时的邮件、文件,以此提醒领导,这些都是大家共同商讨、早有预案的。

毕竟,没有人愿意自己打脸。

向上管理很重要,能让你拿到更多的资源,但拿到资源后能不能干出成就,就看你的向下管理水平了。

向下管理思路其实也很简单,搞清底下人的需求即可。

继续看甘茂的事例。

宜阳迟迟打不下来,士兵们其实很疲惫,很多人都不肯卖命了。

这时候,副将提了一个意见:“公不论兵,必大困。”

意思是,“将军若不严明军法,我们将会陷入重重困境.”

甘茂表示:“我虽是丞相,但作为楚人,立身之本就是顺应秦王意愿,强力拿下宜阳。”

“如果拿不下宜阳,不仅樗里疾会借机打击,韩国的公仲也会施压。我的政治生涯将面临终结,再无翻身之日。”

“若明天还未能攻下宜阳,我便战死城下,以报国恩。”

甘茂对局势的洞悉可谓一目了然,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即便看穿了这些利害关系,他又该如何应对?

他个人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怎么才能让全军将士也像他一样,奋不顾身呢?

解决之道,就在于激发将士们为自己的利益而战。

秦国的军功制度完善,军功和奖励都有明文规定。

但在这关键时刻,需要给士兵们更多的激励。

于是,甘茂决定拿出自己全部家产,赏赐给有功的士兵。

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他选择了倾尽所有,孤注一掷。

结果,上天也没亏待他。

宜阳被成功攻克,秦国军队“斩首六万”。

作为旁观者,我们或许认为甘茂的决策理所当然。

但实际上,历史上不乏那些在生死关头仍然舍不得钱财,最终人财两空的例子。

甘茂的这一步,虽然是在迫不得已的时候做的,但确实也证明了他的领导者魄力。

财聚人散,财散人聚。

人家跟着你打工,无非是想多挣钱罢了。

所以,在向上管理完成后,一定也要进行向下管理。

否则,不成事,领导对你再多的赏识,迟早也会弃之如敝履。

下篇《资治通鉴》精读,我们继续。

更多干货,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周亦见圈子”,送你一本价值500元的《资治通鉴解密》

2 阅读:40
评论列表
  • 2024-09-10 13:27

    受教了![点赞][点赞][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