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心学四句

书生弘毅 2022-07-27 18:30:08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古今完人两个半,王文成公,阳明先生为其一。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作《教条示龙场诸生》,示以立志为先,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再讲学于贵阳文明书院,始论知行合一。自此以后,日益精进,心学之说,大成于心即理、致良知。阳明心学,知行合一,更有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教以后世,今天试为分享: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阳明先生龙场悟道之后,诸生相从而学,一时为盛。先生恐无能为助于诸生,曾经以四事相规,聊以答诸生之意。一为立志,二为勤学,三为改过,四为责善。先生所规诸生四事,首在立志。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不惟求学问道如此,虽百工技艺,无不如此。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志向,立志不坚,立志不恒,不可能有所作为。求学问道如此,哪怕是学一门养家糊口的技艺,同样如此。

人之一生,要想有所作为,当以立志、立大志为先。否则将如涸辙遗鲋,旦暮成枯,人而无志,与彼何殊。人生逆旅,早立志,立大志则易有成,否则,终将一事无成,终将象涸辙遗鲋那样,成为枯鱼。

人生逆旅,当以立志为要,否则,终将在人生逆旅,陷入《旅卦》初六爻之旅锁锁的境地。不仅一事无成,并且一败涂地,自取灾祸。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飘荡奔逸,终亦何所抵乎?可谓阳明先生之明理。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易行难,能知却不能行。虽有道德文章,却不能发于事业,却不能建功立业,却不能行道成德、成贤、成圣。这是自古以来求学问道之人的通病,甚至会让人对求学问道,是否有益于成德、成贤、成圣产生怀疑。

针对这一自古以来求学问道的通病,阳明先生在《答顾东桥书》以一文中,对顾东桥提出的“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作出了肯定的回答,指出能知却不能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后世学者把“知”和“行”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

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知行本一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可谓知行合一的精义。可谓阳明先生之明知。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

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日而成,更何况求道成圣,成德成贤。种一颗果树,尚且需要先把树苗种下,除草、灌溉、培土、施肥、日复一日,辛苦劳作,果树才有可能长大,开花结果。

求道成圣,成德成贤,更是需要有日新其德的精神,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积月累,道行日深,德行自能如木之升,日长月高,假以时日,才能渐成枝叶,才能根深蒂固,开花结果,自然而成。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勿作枝想,勿作叶想,勿作花想,勿作实想。阳明先生比喻形象,容易理解,成德、成贤、成圣,不可作一日而成之妄想,可谓阳明先生之明教。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知行功夫本不可离,知行本一体。《大学》之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身修本一以贯之,本不可有须臾之离。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正为知行合一之用,正为阳明先生的心学之用。

“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一以贯之,可用于证悟阳明先生的“物理不外于吾心,”可用于证悟阳明先生的“心即理”。 可用于证悟阳明先生心学的核心“致良知”。感谢阅读!!!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