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修齐治平、内圣外王,离不开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儒家经典《大学》,本来是《礼记》中的一篇文章,能被儒家从《礼记》中专门抽出,单独成章,列为儒家四书之首,必然源来有自。
《大学》一文,2000多字,内蕴之丰富,不仅包含了儒家大人之学的三纲领,更有儒家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之道,历来为儒家所重。
北宋大儒朱熹专门为之作注解。古今完人王阳明之心学,心即理、知行合一,最终指向致良知。归根结底,指向的也是《大学》三纲领:止于至善以亲民,明德可得而明。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止于至善、亲民、明明德。看似高大上,看似遥不可及,却离不开日常生活,离不开夫妇、父子、兄弟、朋友、君臣上下五人伦,离不开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事,更离不开日常生活中的,柴米油盐酱醋茶。
归根结底,儒家《大学》之道,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止于至善、亲民、明明德。其实非常接地气,儒家《大学》之道,也离不开人和钱,两件事。
因此,儒家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酸腐,因为儒家并不避讳谈钱。儒家不仅不避讳谈钱,还在《大学》一文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专门谈钱,那是大谈特谈。只不过,儒家谈钱有义利之辨,更有国家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之论。
《大学》一文,既然谈到了钱,那就离不开用人,那就离不开用有德之人去理财,那就离不开用有德之人去管理理财之人,那就离不开怎么去发现、使用有德之人,那就离不开怎么去识人、用人。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怎么识人、用人
怎么去识人、用人呢?在《大学》一文最后一章的最后一段专门谈钱之前,就谈到了怎么去识人、用人的事情。
在这段识人、用人的文字中,首先谈到的是什么样的人,才是有德之人,才是可用之人。原文如下: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
《大学》引用的《秦誓》这段文字,是秦穆公的识人用人之道,可谓识人用人之经,可以亘古不变。秦穆公是怎么判断这个人可用、不可用的呢?
第一条判断的标准是耿直。介臣,断断兮。耿直则能直言,耿直则能干净利落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耿直的一大优点是让人能听到真话。
第二条标准是心地善良。其心休休焉。心地善良之人,至少不会有害人之心,不会有什么花花肠子,心地善良之人,只想着一心怎么把事情办好。
只要满足耿直、善良的标准。哪怕他没有什么才能,哪怕他无他技,秦穆公就能容得下他,就能用他。其如有容焉。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秦穆公用人的第三条标准是高标准,是宰相肚里能撑船。能做到的可谓宰相之才。人之有技,若己有之,那是既能发现人之有技,又能不嫉妒、不打压,还能珍惜人之才,若己有之;
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那是真心实意的容得下别人比自己好。看见别人有才、有德,就如同是自己有才有德,真心实意的去举荐别人。
这样的宰相之才,能保护自己的子孙后代、能保佑秦国的子民。以能保我子孙黎民。这样的宰相之才,秦穆公会真心实意的接纳,实能容之。这样的宰相之才,秦穆公才会真心实意的使用。宰相之才,才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壮大。
而什么样的人不能用呢?秦穆公在接下来的文字中列举了能用之人的反面,以示什么样的人不能用。对不能用的人该怎么对待呢?有意者可自解《大学》余文,不才后续再探。感谢阅读!!!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