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最有钱“土豪”村,藏大山里,村民人人住别墅,村资产超80亿

夏有南风 2024-11-07 03:14:41

文字/编辑:夏有喃风

都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可在浙江却有这么一座村子,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富在深山”。

它富是真的富,全村拢共百来户人,整个村子的资产却达到了80多亿,但是吧,这村子也确实是“在深山”,坐落于崇山峻岭之间。

这不免让人疑惑,这山沟沟里的村子,它到底是怎么富到人人有别墅住的呢?

尧治河村,位于湖北襄阳市保康县,紧邻房县和神农架,平均海拔超过1600米。这是一个典型的偏远山村,曾经的它,是“贫困”的代名词。

闭塞的交通、恶劣的自然环境,像一座座大山,压得村民喘不过气。

这里的环境完全可以用“穷山恶水”来概括,曾经不通路,不通电,“交通基本靠双腿,通讯基本靠把嘴”。

从一个最直观的数据来看尧治河村,80年代初全国人均年收入大概是800元,而到了80年代末了,尧治河人年收入却是连300元都不到。

想象一下,在物资匮乏的年代,300元是什么概念?可能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维持。

这样的日子,对于尧治河的村民来说,是常态,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靠着几亩薄田勉强糊口,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们并非不努力,日夜躬耕,想方设法地做点小买卖,但在大自然面前,人力显得如此渺小,赚来的钱也只是杯水车薪,改变不了贫困的现状。

“山大梁子多,出门就爬坡”,这是过去尧治河的真实写照。

村民们想要出行,只能依靠双脚,翻山越岭,一趟下来,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连出村一趟都得跋山涉水,更别说与外界沟通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封闭的环境,限制了村民的视野,也阻碍了村庄的发展。

这样的尧治河,如同一个被遗忘的角落,静静地躺在湖北的大山深处,等待着命运的转机。

1988年,对于尧治河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年份,一个叫做孙开林的人来到了这里,担任了尧治河的村支书。

孙开林的到来,为尧治河注入了新的希望,也为这个沉寂的山村带来了改变的契机。

他深知尧治河的困境,也明白村民们渴望改变的迫切心情,他立志要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要让村民吃饱穿暖,挺直腰杆子做人。

孙开林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动员大家伙修路,因为别的村是“要想富,先修路”,而尧治河村却是“要想活,先修路”。

这路不修不行,只有路通了,村民才能走出大山,才能与外界连接,才能有机会创造财富。

而且他看到了与尧治河仅一沟之隔的房县马里村,因为交通便利,早已过上了富裕的生活,这更加坚定了他的决心,尧治河也要有自己的路!

可修路,谈何容易?尧治河地处悬崖峭壁上,地形险峻,施工难度极大。

当时,村里没有专业的设备和人员,也没有足够的资金,一切都要靠人力。

面对这样的挑战,许多村民心生畏惧,甚至有人直接站起来出声表示反对,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孙开林没有退缩,他以身作则,带领一帮年轻力壮的村民,开始了艰苦的凿山修路工作。

没有炸药,他们就用铁锤和钢钎,一锤一锤地凿开坚硬的岩石;没有大型机械,他们就用肩扛手提,一步一步地搬运沉重的石块。

他们手上磨出了血泡,身上沾满了泥土,但他们没有放弃,因为他们知道,这条路,不仅是通往外界的通道,更是通往希望的道路。

修路的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汗水,孙开林与村民们在悬崖峭壁上夜以继日奋战了两个多月,用一双手肉手凿出了一条6公里长的渣土路。

当这条路修通的那一刻,村民们喜极而泣,他们看到了希望,看到了未来。

这条路,凝聚了他们的汗水和心血,也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路修通后没多久,尧治河村就踏出了发家致富的第一步,有商人来到村里,拉了价值3万块的矿石走。

这3万元,这在当时的尧治河,比全村人的家当都值钱,但这笔钱,并没有被用来改善村民的生活,而是被一致决定用于继续修路。

他们知道,6公里的路还远远不够,要彻底改变尧治河的命运,还需要修建更多的路。

此后,尧治河一年修一段路,一段比一段长,最终修成了136公里的环村公路。

这条路,是尧治河人用汗水和智慧铺就的致富之路,也是他们走向繁荣的希望之路。

如今,当你驱车行驶在尧治河的公路上,看到路边凹凸不平的石壁上,那些不规则、锯齿状的痕迹,你就能感受到当年尧治河人修路的艰辛和不易。

路通了之后,尧治河的命运开始发生转变。他们发现,自己所在的区域,地处我国第四大磷矿中心地带,拥有丰富的磷矿资源。

过去,因为交通不便,这些矿产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开发利用,如今,路通了,矿产资源变成了“金饭碗”。

随着矿车的络绎不绝,尧治河的村民们开始尝到了甜头,他们的腰包渐渐鼓了起来,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村里的工业产值逐年攀升,到了2022年,更是达到了惊人的42亿元,加上其他产业的贡献,尧治河的总资产超过了80亿元。

曾经一穷二白的尧治河,变成了湖北最有钱的“土豪村”,村民们住进了别墅,开上了豪车,过上了人人羡慕的富裕生活。

他们的“烦恼”,变成了“有钱花不出去”,孩子的教育、老人的医疗、年轻人的就业,村里统统包揽。

然而,矿业发展带来的繁荣背后,也隐藏着危机,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资源枯竭的风险也逐渐显现。

尧治河人开始意识到,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要为子孙后代着想,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早在90年代末,在孙开林的带领下,尧治河人就开始了新的探索。

他们没有躺在矿产资源的功劳簿上睡大觉,而是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开始寻求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他们深知,矿产资源总有用完的一天,只有发展其他产业,才能保证村庄的长远发展。

1996年,孙开林拍板在村里搞水力发电站,这是一个大胆的决定,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工程。

由于地势陡峭,所有建筑材料都需要靠人力搬运,几十个壮汉肩扛手提,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

好不容易将大坝修建了一半,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却将其冲垮。

面对这样的打击,很多村民感到沮丧,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当初的决定,但孙开林没有放弃,他把那些消极的,打退堂鼓的村民们呵斥了一顿。

“尧治河人不信命,命运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上!”在他的带领下,村民们再次燃起了斗志,一鼓作气,最终建成了水库和电站。

随后,孙开林又将目光投向了旅游业,他发现,尧治河邻近房县的野人洞、野人谷,旁边还有神农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于是,他带领村民们开始开发旅游景点,将尧治河的自然风光和文化底蕴融入其中。

他们还将尧帝的传说融入到旅游项目中,让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古文明的魅力。

尧治河人并没有满足于物质上的富裕,他们也追求精神上的富足。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他们也注重文化建设,提出了“十个一”方案。

要求村民在家里摆一个艺术品、挂一幅字、贴一幅画,人人都要背一首诗、讲一个故事、唱一首歌等等。

尧治河村的蜕变,是一个奇迹,也是一个范例,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偏远的贫困山村,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实现从贫困到富裕的华丽转身。

当然,尧治河村的未来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如何进一步提升村民的生活品质,如何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这些都是尧治河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尧治河村

长江日报:《废弃矿洞搞旅游做农业?探寻尧治河村的转型密码》

文旅中国:《湖北尧治河村:从贫困村到幸福村的蜕变之路》

0 阅读:1

夏有南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