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经多次起伏,三度被委以重任。
他被人熟知为“盲眼战将”、“直肠子豪杰”,说话办事从不绕弯子,一身浩然正气简直就是他的标签。
他到了晚年,得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心里头特别难过,感到非常伤心。
他之所以特别,一方面是因为和毛主席是同一个地方的人,都来自湖南省;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有着牢不可破的革命情谊。他们一同经历过生死考验,共同面对过无数艰难险阻,更是志同道合的好伙伴。
他讲道:“毛主席那真是无人能及,好多事儿,要是没了他的决断,指不定得耽误多久,推迟多少年呢。因此,我心里头对毛主席那是真心实意的佩服。”
他这辈子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被贬的时候,他没垮掉,反而咬牙挺着;升官发财了,他也不骄傲自满,保持低调。
当国家和毛主席召唤他时,他三次挺身而出,担起重担,从无怨言,勤勤恳恳地把分内之事做到最好。
一个大男人这辈子得活得潇洒自在,心里装得下天下万物,行事光明磊落。
他真的做到了,这一点毋庸置疑。
那么,这家伙到底是谁啊?
【两次主政】
在打仗那会儿,咱们军队是一路向前,攻下了好多座城市,最后来到了天津。
天津眼看就要解放了,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谁来挑起大梁,负责这座城市的后续管理工作。
天津这座城市,因为是东北部队主要攻下的地方,因此在选天津领导人时,东北部队里就成了首选。
提到天津,要找那种能镇场子、威望高、经验足,还让人一百个放心的头儿,我琢磨着,也就黄克诚能担这重任。”毛主席望着远处连绵不绝的山峦,跟旁边的人说道。
因此,当毛主席首次提名黄克诚担任天津军管会主任兼天津市委书记时,这成了黄克诚肩上扛起的头一份重担。
黄克诚接手天津管理大权后,他的行动确实没辜负毛主席的期望。
黄克诚刚把左脚迈进天津城里,立马就瞧出来了,这场战争给这儿的经济搅得有点乱。
为了赶紧让经济回到正轨,减少停工停产给老百姓生活带来的麻烦,黄克诚立刻给出了指示:“先别动,接手后再管理,得完完整整接收,别给弄坏了。”
这一举措使得那些之前停工停产的企业重新运转起来,街头巷尾的商贩们也恢复了往日的忙碌,还有那些急需物资的市民们,生活也回归了正常轨道。
天津新获解放之后,社会秩序很快就稳定了下来,这让天津的老百姓心里踏实多了。同时,也让解放军能够专心致志地往前冲,不用担心后面的事情。
黄克诚在天津干的活儿,那效果是真的棒,简直就是现成的好榜样,全国各地的城市都得好好琢磨琢磨,跟着学学。毛主席瞧着黄克诚把天津打理得那叫一个顺畅,心里头别提多高兴了,直夸他呢。
我打算找个机会见见那位能人,要不给他发个电报吧。毛主席翻了翻黄克诚的工作汇报,随即坐下,亲笔给他拟了封电报,希望黄克诚能腾出空儿,跟他见个面。
黄克诚一看到毛主席的电报,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别提多足了!
他赶紧把该带的东西都打包好,连头发都仔细梳理了好几遍,接着就上车,往毛主席住的那栋别墅赶去。
刚迈出车门,他一眼就瞥见了远处的那座大楼,心里琢磨着毛主席此刻就在那楼里,这么一想,黄克诚的手掌悄无声息地湿透了。
走到毛主席办公室门口,黄克诚心里突然明白过来,虽说自己早些年和毛主席一起上过战场,是那种肩并肩、同在一个战壕里拼杀的战友,但实际上,他们俩私底下单独相处的时间真没多少。
现在我正站在毛主席办公室的门前,门里面就是伟大的毛主席!一想到这个,就连经历过无数次战斗的黄克诚心里也直打鼓,紧张得不行。
但黄克诚好不容易鼓起勇气,一把推开了办公室的门,进去一看,毛主席正满脸笑容地等着他,看起来特别和蔼可亲。
“到啦?这一路挺不容易的吧。”毛主席坐在沙发上,瞧着刚进来的黄克诚说道。
讲完这话,毛主席迈步上前,紧紧地抓着黄克诚的手,直截了当地说:“你在天津干的活儿真棒,大伙儿心里都有数。”
要想开拓新天地,也得懂得稳住基业。来,到这边坐,咱俩好好聊聊。”毛主席招呼黄克诚一同坐在沙发上。
毛主席那平易近人的风范,让黄克诚心里的忐忑一下子就没了。他隐约感觉到,毛主席这次找他,不光是夸他在天津干得好,肯定是有更重大的任务要安排给他。
不出所料,毛主席一开口,就直接抛出了另一个重担,他讲道:
你在天津那边的工作干得真漂亮,我已经跟全国其他城市打了招呼,让他们都学学你的那套做法。不过,现在有个更紧迫的事儿得跟你说。湖南那边眼看就要解放了,但问题是,那儿的土匪和反革命分子闹得挺凶。你有没有把握摆平这两个大麻烦?
黄克诚一听毛主席的话,心里就明白了,湖南那边事儿挺急。可他想,事儿越难办,不就越说明主席瞧得上自己嘛,这是信任自己,才让自己去处理的。
黄克诚猛地站起身,跟以前在部队时一样,给主席来了个干脆利落的军礼,说:“这事儿我一定给你办妥,您就放心吧,交给我没问题!”
这次,毛主席再次给黄克诚委以重任,是他第二次担当要职。
一到湖南,黄克诚很快就察觉出,这儿的情况跟天津其实差不多。虽说经济水平、文化特色还有政治背景,两地各有各的不同,可老百姓心里头盼的都是同一件事——安稳!
黄克诚一到任,首要任务就是动手整治社会乱象,让生产重新搞起来,老百姓的日子也得过得更好,这样一来,湖南省的老百姓们就慢慢回到了以前那种安稳的日子。
社会稳定下来之后,黄克诚把目光转向了另一股势力,那就是长期阻碍湖南进步的土匪和反革命分子。
打仗这事儿不能急,得先把情况摸透,了解自己和对手,这样才能一直赢下去。黄克诚没选择用大批军队去硬碰硬,而是先花时间把那几股势力的底细都给好好查了个遍。
他察觉到,山贼土匪和反革命那些人,其实并不是铁板一块,他们之间的关系没那么牢靠。而且,这两拨人自己内部也是矛盾重重,关系错综复杂得很。
因此,黄克诚决定采取的策略是“多劝导,少动武;分裂对方,逐一解决”。
正如他预想的那样,黄克诚精心策划之下,湖南的土匪势力迅速崩溃,彻彻底底解决了湖南持续百年的匪患难题。
黄克诚的一系列行动,让湖南全省的老百姓都知道了他这个人,有的人甚至直接称呼他为“湖南的开创人物”。
黄克诚的工作好不容易上了轨道,一切进行得都挺顺利,这时候,中央的一纸调令突然送到了湖南省,最后落到了黄克诚的手里。
这份调动命令是毛主席亲自签署的,这次任务也是黄克诚第三次接到毛主席的直接安排。
【转战后勤】
这次来到北京,黄克诚回想起开国大典就是在这块熟悉的地上举办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正是在这儿诞生的,这让他心里头总是热乎乎的。
又一次踏进毛主席的办公室,黄克诚这回心里头没那么忐忑了。
他瞅瞅毛主席,这才意识到,好几年过去,主席的模样似乎一点没变老。还是跟头一回见到时那样,亲和力满满,脸上的笑容温暖得就像见到自个儿家里人一样。
“克诚啊,你可终于来了!”毛主席轻轻拍了拍黄克诚的肩,满脸高兴地说。
“主席,一见到您,感觉又近了许多。”黄克诚是个有啥说啥的人,心里怎么想,嘴上就怎么说,行动上也就怎么做。因此,他把自己的心里话,一股脑儿地都跟毛主席掏了出来。
你是我们党里的得力干将,碰到难题,你一出马就都解决了,我肯定还得再找你!不光要见你,我还得交给你一个重要差事。”毛主席招呼黄克诚坐下,继续说道。
“黄克诚,我决定让你来挑中央军委副总参谋长和后勤部长这副担子。别小看后勤,以为它不重要,这可是咱们新中国眼下最关键、最紧迫的活儿,你肯定能行。”毛主席注视着黄克诚,满眼都是信任与期待。
“头儿,我肯定能把活干漂亮!一定给你办妥!”黄克诚这话一出,就意味着他铁了心要把事儿做到位。
跟主席聊完后,黄克诚就去了后勤部。结果那儿跟他想的可不一样,并不是井井有条。反倒是好多工作上,大家伙儿都碰到了难题,搞得乱糟糟的。
此时的新中国正经历一场巨大的变革,到了这个关键时刻,以往的好多规矩、好多准则,都已经跟不上新中国的步伐了。
如今的新中国,特别渴望有一支跟上时代的军队。前面的变革走得既大胆又迅速,还稳稳当当,但后方的后勤部队呢,就好像背着大堆粮食,带着煎饼、馒头,一路上跌跌撞撞,想尽办法也追不上那现代化的步伐。
黄克诚察觉到了这个情况,赶紧着手管起了后勤的事儿,他把军委后勤系统的革新当成了头等大事来抓。
黄克诚给自己立的规矩很简单明了:对国家忠心耿耿,对部队尽职尽责。
到后勤部才几个礼拜,黄克诚就已经看了好多好多的报告,把后勤部的各种问题都摸得透透的。
碰到问题,黄克诚就着手解决,他逐一攻克眼前的难关,建立起一套相对先进的后勤管理体系。这套体系对我军的现代化转型起到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黄克诚无论是在前线还是后勤,都干得非常出色。这既是因为他有这方面的才能,也离不开他的勤奋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当毛主席跟别人聊到后勤工作时,自然而然就想到了黄克诚。
这位大将军,他讲话办事从不看人家脸色,也不跟着别人说啥是啥。这样的性格,让他有了一股子啥都不怕的冲劲儿,遇到困难就勇往直前。但同样的,这样的脾气也让他的人生路走得不太平坦,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
在众多建国功臣里,黄克诚算是因直言不讳而被撤职次数最多的将领了。他啥都敢说,而且说了就敢承担后果。
他这个人,就好比一把历经锤炼的利剑,光芒四射,耀眼夺目,任凭谁也折不弯他那锋利的剑尖。
【5坚韧不拔】
黄克诚这辈子,简直就是活生生的传奇。他脑袋瓜子灵光,看法独到,不管碰到啥场面,都能拿出既公平又合理的办法。而且,就算周围看起来一片太平,他也能敏锐地感觉到敌人可能藏在哪儿。
在国民党严酷镇压那会儿,黄克诚也被列进了他们的追捕名单里。他好不容易摆脱了敌人一重又一重的围堵,接着就跟战友一块儿藏进了深山老林。
现在他们累得不行,要是能痛痛快快喝上一大碗米糊,再往小床上一躺,呼呼大睡,那可真是他们最向往的事儿了。
可事实真让人心疼,现实对他们太狠了。那时候,湘南地区有成千上万的人,被国民党反动派和地主民团武装残忍地杀害。黄克诚是湘南起义里,永兴县暴动的领头人,他肯定也没能躲过国民党的毒手。
他和李卜成在山林里呆了很久,那地方树多得遮天蔽日,就算是大中午,也只能透过树缝看到一点点阳光洒下来,根本看不见天空。
因此,他们在细心留意周围环境后,便会悄悄地从茂密的树林中溜达到山脚,找个地儿享受阳光,当然了,说是享受阳光,其实主要还是盼着有人能送饭过来。
有一次,李卜成瞅着那和煦的阳光,手里捧着热乎乎的饭菜,开口说道:
咱们就在山脚下,边享受美食边晒晒太阳算了,回那片树林干啥呀?里面全是蚊子,烦人得很。
黄克诚没跟他多废话,直接拿起自己的饭菜,就往树林里面走去了。
李卜成瞧见黄克成那副不容商量的样子,没辙,只能把自己的饭菜又装了起来,随后跟在他屁股后面。
他们刚到密林没多久,国民党的人就溜达到了村子里。山脚下那阵阵怒吼、尖叫,还有狗叫声传来,黄克诚和李卜成心里暗自庆幸,幸亏刚才没在那边吃饭,这选择真是太对了。
要是他们在山脚吃饭时被国民党逮着了,那可就糟糕了,不光他们俩得完蛋,村里那些没招谁没惹谁的乡亲们也可能跟着倒霉。
从这点小事情里,就能瞧出黄克诚不是那种随波逐流的人,他很有自己的主意和判断。
抗战那会儿,黄克诚大将可一点不含糊,到了1944年,他接连指挥了高沟、杨口、阜宁还有两淮这些战斗。
在战场上,他特别会指挥和带队,他手下的队伍如同一把锋利的匕首,直戳敌人的要害之处。
黄克诚带头指挥,让苏北、苏中、淮北、淮南这些解放区都连到了一块儿。
在这块辽阔的地域上,黄克诚他们带着队伍打了五千多仗,干掉了六万多敌军。他们管的解放区有四万平方公里大,里头住了八千多万的老百姓。
1980年那会儿,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对毛泽东思想的怀疑风气,大家开始琢磨这东西还管不管用。不少人觉得,中国要是想赶紧发展起来,那就得把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放到一边去。
那时候,社会上到处都是各种各样的争论和反驳,大家的思想乱得跟一锅粥似的。
黄克诚看到这些事儿,心里头真是挺着急的。他看不惯毛主席的思想被这样糟蹋,也不想看到大家伙儿的脑子变得乱糟糟的。
因此,当黄克诚出席《党内政治生活准则》第三次研讨会议时,他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并且坚决捍卫毛主席的名声。
黄克诚将军对毛主席直截了当地讲:
没人能否认主席对中国历史做出的巨大贡献,也没有谁能超越毛主席的智慧。要不是毛主席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做出明智的决定,要不是他及时提出正确的理论,中国还不知道要多走多少冤枉路,多绕多少弯呢。他对中国来说,绝对是功劳远远大于过错,要说有错也就三分,功劳却有七分!说真的,恐怕再也找不到比毛主席更厉害的人了。
这话一说出来,全国老百姓都惊呆了。
黄克诚站出来说了这些话,他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精神,对毛主席在历史上的位置,还有他的科学理论,给出了一个恰当又公平的评价。
没过多久,黄克诚的身体就慢慢变差了。因为长时间在外面打仗,他落下了很重的胃病,到了老年,身体状况更是一落千丈。
瞅着那些昔日的战斗伙伴一个个逐渐离开,眼瞅着就轮到我上场了。
1986年最后几天的12月28日,黄克诚大将军离我们而去了,再也没回来。
他快不行的时候,跟看护他的护士讲:“别再给我扎针、喂药了,我心里有数,时候快到了,留不住。你们继续折腾,也只是白白花了国家的钱,还浪费了人手。”
这位将军离世后,好多人都来悼念。说起他以前的事儿,大家才意识到,这位年轻时就去当兵、做事细心周全、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将军,竟是这样胸怀坦荡、大公无私地活了一辈子。
如今在博物馆里头,你还能看到苏北部队的老军装,这些军装可是经过黄克诚将军自己动手改造的呢。
军帽边缘的额外部分被裁掉了,上衣的立领设计不见了,就连军裤腰部那些多余的布块也被剪掉了。
战士们瞅着手里这套既不时尚又显得有些老土的衣裳,心里头直犯嘀咕。
黄克诚讲道:“眼下的土气,那是给以后的洋气打基础;今天的这些苦头,是为了换来明天的幸福生活。”
当下这繁荣昌盛的中国,战士们的军服已经不再需要精打细算地省布料了,真想知道黄老将军要是能看到这一幕该多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