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逝世,有人提议叶剑英致悼词,为何叶帅严词拒绝

热看点 2024-03-07 09:11:23

当时周总理病重,可以探望周总理的名额被严格限制,代表大家得以探望周总理的有一人——叶剑英。

一方面叶剑英是当时受毛泽东指定,负责着国内的各项重要事务以及领导周恩来的治疗,另一方面叶剑英与周恩来之间是多年的同事,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深受周恩来的信任。

当时叶剑英负责向周恩来汇报国内外的大事,也负责向周恩来传递大家对他的关心;在周恩来逝世的前几天,叶剑英几乎是天天去探望他,还不忘不断向周围负责照料他的人员细心叮嘱,可见叶剑英对周恩来的关心。

1976年1月8日,周恩来逝世,全国上下都陷入了悲痛之中,此时有人提议让叶剑英来为周恩来致悼词,叶剑英却在第一时间拒绝了。

二人的革命情谊

周恩来和叶剑英的情谊,最早可以追溯到二人的青壮年时代,周恩来是叶剑英的入党批准人,并且二人还有黄埔军校共事的经历。

而当时虽然叶剑英已经通过了批准,正式入党了,不过由于国民党的残酷镇压,以及当时中国共产党正在准备秘密起义活动,为了保密,党组织让叶剑英暂时不要和不知情的党员联系。

当时叶剑英已经入党这件事,在中共内部还只有几个经手人才知道的秘密;随后,叶剑英策应了南昌起义,领导了广州起义。

相比于当时坐拥国内大部分资源,处于优势方的国民党,不断遭到国民党伏击、被迫进行游击活动的共产党明显处于劣势方,而且在国民党严密的搜捕下,中国共产党内的不少高级将领,都是国民党名单上的重点暗杀对象。

在这种情况下,放弃了国民党、转而加入共产党的叶剑英并没有辜负周恩来对他的信任,在艰苦的长征中他一直坚持在第一线,领导着红军长征。

1934年11月,红军抢渡湘江中部队伤亡惨重,那时叶剑英正率领着部队向前方的小山挺进,当时周恩来注意到部队所处地地面地况较为开阔,极易遭到敌人的空袭,便极为急切地向叶剑英提醒到必须立即前进,此时部队不能再休息了,此地很容易遭遇空袭。

可惜周恩来话音刚落,上方便传来了敌机飞行的声音,部队将领叶剑英随即大声命令所有人就地卧倒。

千钧一发之际,一直在部队第一线的叶剑英被炸弹炸伤,大量的炸弹被敌机投下,叶剑英的臀部和大腿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周恩来得知后马上命令总卫生部部长来为他救治,直至叶剑英被担架抬走,他才放下了一直悬着的心。

当时周恩来既要负责繁忙的指挥任务,期间他还要抽出时间,多次电话询问叶剑英的治疗情况。

不止是叶剑英受伤了周恩来关心他,在后来的遵义会议后,周恩来生病,叶剑英也一直关心着周恩来的康复。

在遵义会议之前,叶剑英就负责协助周恩来、朱德指挥作战,而在红军过草地前,在极为艰苦的情况和贫乏的物资下,一直坚守着作战工作的周恩来突发高烧倒下了,有时更会整天都陷入昏迷。

对于周恩来的病情,大家都很着急,叶剑英陪着毛泽东去看望周恩来,而当时最好的医生刚好在随军行动,因为距离太远,无法赶回,这让大家更加着急了。

当时在繁忙的工作中,叶剑英从卫生部的工作人员口中得知部队中有一位医术好的医生,于是他立即吩咐人去请那位医生为周恩来治疗。

最终,周恩来转危为安。

毛泽东曾多次对警卫员感叹道,是叶剑英的电报帮了他们,他立了大功,在毛泽东眼里,叶剑英不止救了“我们这些人”,还救了“党和红军”。

周恩来对叶剑英一直都是十分尊敬,他经常直呼叶剑英为“剑英”,有时在下级面前便称他为“叶公”、“参座”。

周恩来曾多次赞美叶剑英,说:“叶公大事不糊涂,总是在关键时刻起关键作用。”

毛泽东对于叶剑英的评价是——“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

而周恩来对他的评价则是——“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在西安事变爆发后,为了说服蒋介石停止国共矛盾,合作一起抗日,叶剑英从延安抵达西安,协助周恩来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当时是国民党将领的张学良和杨虎城将军一起站了出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而叶剑英和周恩来则在抵达西安后,成为了张学良的“和平秘使”,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叶剑英还同周恩来一起,在危险的国民党地区开展了统一战线工作。

可以说叶剑英一直是周恩来工作上的左膀右臂,二人也在共同的革命生涯中结下了生死情谊。

抗战期间,二人在南京、长沙、重庆等地成为了著名的“中共外交骑士”,为中国共产党的外交事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938年11月12日,蒋介石秘密发动了“焦土抗战”政策。

为了不给即将到来的日军留下一点可用的资源,蒋介石不惜火烧长沙城,但受上下传递消息障碍、指挥不得当、以及放火时间提前、火势不受控等因素,造成了当年知名的“文夕大火”事件,不仅无数文化遗产被付之一炬,无数人的生命也在那场大火中丧生了。

当晚并不知情的周恩来、叶剑英二人刚好宿在长沙八路军办事处,着火时,叶剑英的警卫员及时叫醒了叶剑英。

在这危急时刻,面对熊熊大火,叶剑英没有选择立即逃命,以保全自己的安全,而是在第一时间跑到更为危险的二楼,在周恩来住室大喊:“着火了,快快起来!”

当时叶剑英几乎是了以拖、拉的方式将周恩来拽出了火海。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爆发,周恩来第一时间要求叶剑英先撤回延安,而则他则选择留在当地坚持斗争。

当时叶剑英并没有选择回到更安全的延安,他同样要求让自己留在重庆,劝说周恩来撤回,最后两人谁都说服不了谁,只能报告请延安的毛泽东决定。

最后毛泽东发来电报批示,让董必武动身去重庆和蒋介石周旋,叶剑英回来。

内战背景下,军事调处执行部成立,叶剑英再次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活跃在第一线。

面对美方和蒋介石的共同施压,叶剑英和周恩来展现出了多年共事而来的惊人默契,二人共同揭露了蒋、美的骗局,受到了国内外人民的一致赞扬。

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从职位上说,周恩来的职位一直高于叶剑英,同时他也是叶剑英入党的领路人;在公开场合,叶剑英一直称呼周恩来为“周副主席”、“总理”、“周公”,但在私下,二人就是志同道合的老友,他就直呼周恩来为“恩来”。

周恩来病重,叶剑英:最靠近周恩来的一个人

在周总理病重到必须要住院接受治疗时,他心中依然心系着新中国的局势,当时的新中国政治、经济动荡不安,而周恩来当时的要求是——不要将太多心思都放在自己身上;周总理依然希望大家可以专心处理现在的动乱,不要因为自己而分心。

当时是由叶剑英肩负起了各项责任,他既负责政治局会议与报告、军委的事务,还负责领导周恩来的医疗小组,此时叶剑英就是为数不多的那几个人,得以多次去探望周恩来。

在如此繁忙的工作任务下,自从得知了周总理身上有癌细胞,叶剑英就专心投入了周恩来的治疗当中。

只要一有空闲,叶剑英就亲自和周总理的主治医生通话,了解周恩来的病情。

不光打电话,每隔几天,叶剑英就亲自赶到周恩来所在的医院,去看望周总理,令许多医护人员都记忆犹新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作为开国元勋,叶剑英每次在看望周恩来时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亲切,只要自己家里有好吃好喝的,他总会拿一些去医院,跟周总理一起分享。

周总理爱吃鱼,叶剑英也爱好钓鱼,有一次他钓到一条足足有三十多斤的大草鱼,他就派人把鱼送到医院,送给周总理。

结果,这条鱼实在太大了,不管是红烧、清蒸、炖汤都吃不完,周总理就慷慨地分享给了医疗组和工作人员,大家吃了鱼,还都专门给叶帅打电话致谢。

叶剑英在听完电话后,对钓鱼的积极性更高了,没过几天,他又派人送来大鱼,专门慰问照顾周恩来的工作人员。

那时,大家知道周总理爱吃鱼,还都特地将鱼肚子挑出来,留给他吃。

后来,周总理的病情越来越严重,叶剑英几乎每天都会前往医院去看望他。

刚开始,他和周总理谈话,二人一谈就是三个多小时,后来随着周总理身体越来越虚弱,谈话时间逐渐减少到两小时,也需要叶剑英坐得更近一些,才能听到周总理的话,最后甚至连一个小时都无法坚持。

到最后,周总理连微弱的音节都发不出来了,但叶剑英依然坚持每天都来,来了之后就轻轻握着周总理的手,两位多年的老战友,彼此之间相顾无言,就那样静静地凝望着;医护人员每每看到这个场景,都忍不住躲在门外悄悄掉眼泪。

和周总理最后的一次见面时,叶剑英让医护人员全部退出,到最后两位老人依然在交谈着国家大事。

最后叶剑英从病房出来,将周恩来的工作人员叫到跟前,低声嘱咐他们准备好纸笔和24小时的看护,最后总理讲的话,无论是委屈还是发泄都要记下来。

两位称职的工作人员每天都轮流值班,随时携带着笔记,然而,周总理却始终没有再张口。

在最后几天,周总理始终紧紧闭着双唇,不仅绝口不谈政治,甚至连一丝呻吟也都不愿发出。

在弥留之际,周总理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这里没有什么事儿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其他生病的同志吧,那里更需要你们。”

最后当那张被千叮咛万嘱咐的白纸被工作人员转交到叶剑英手中时,这位开国元勋眼中忍不出涌起了泪花:“他一生都是顾全大局……”

曾经在1975年8月,周恩来做了一次电灼的治疗后,曾取得了不错的疗效,当时叶剑英正需要离开北京到外地进行视察工作,出发前叶剑英曾亲笔致信周恩来祝他早日康复,叶剑英还随信送来了一份药方。

在周恩来患膀胱癌以后,他一直在收集着各种民方,并在第一时间就交给医生,希望能帮助到周恩来康复。

1976年1月10日,叶剑英在北京医院向周恩来遗体告别;1月15日,叶剑英参加了周恩来的追悼大会,叶剑英在周总理灵前,失声痛哭,迟迟不忍离去。

为何严词拒绝致悼词?叶剑英的用心良苦

关于周总理的追悼会这件事,还有一个重大问题,那就是“由谁致悼词”。

争论来争论去,大家都觉得叶剑英是合适人选。

无论论地位还是私交关系上,叶剑英都是最适合为周恩来致悼词的那个人,更何况是在最后的那段时光里,叶剑英是同周恩来之间最亲密的那个人。

但叶帅却十分生气,严词回绝道:“别人不合适、我也不合适,只有一个人最合适!”

这个人,就是邓小平。

首先,叶剑英认为以邓小平当时在党内的资历和地位而言,邓小平更加适合担任这个角色。

其次,周总理在生前就非常欣赏和看重邓小平,直到病重时,还在费尽心血安排邓小平公开露面。

叶剑英站了出来,坚决主张由邓小平致悼词,有了叶剑英领头,其他政治局成员也纷纷表示支持。

1976年1月15日下午三时,周总理追悼大会在哀乐声中举行,邓小平同志面带哀伤、以悲痛的声音宣读悼词。

1 阅读: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