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看管理中国的农业立国之路

健时东泽明月 2023-03-25 09:12:01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1949年之前或者说1978年之前,中国都可以被称为农业立国。西方地中海沿岸有如此兴盛的商业文明,又有如此发达的海上交通,为什么中国历史上选择了农业立国?

  从管仲与商鞅说起

  什么样的历史问题决定了中国走向农业立国的道路?有两个大家熟悉的历史人物:一个是春秋后期齐国的管仲,另一位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这两位历史人物生存的时间并不相同,相差一两百年、两三百年,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却有深刻的影响。历史上中国最终选择了农业立国,恐怕是这两位人物起了决定性作用。

  首先看一下春秋时期齐国的丞相管仲,曾经辅佐齐桓公治理过齐国。齐国所在的国土相当于今天的山东,那个时候齐国非常的强大,不但强大而且“挟天子以令诸侯”,也就是所谓春秋五霸。齐桓公之所以能够成为五霸之首,挟天子以令诸侯,与管仲的治理是有着直接的关系,管仲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有过什么样的举措?后人总结出来了,叫做“重农也不抑商”。

  不久之后,中国进入了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的商鞅并非是秦国的本土人,他出生于中原地区的魏国,进入秦国后提出 “重农抑商”。他认为国与国之间的较量,政权与政权之间的较量,最重要的在于兵强,而兵强必须有粮食,粮食多才能人口多、人口多才能够军队多、军队多才能够使整个国家强。有了这样一个链锁关系之后,商鞅认为国家要想在战国时期的诸雄纷争中取胜就必须要发展农业,奖励耕战。

  实际上战国时期的商业活动很热闹,原因就在于政权林立,物资隔绝,商业之间的交流要依托商人,但是商鞅和管仲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商鞅认为商人和农民在国家利益面前的选择是不一样的。一旦打起仗来,农民的土地是固定不动的,农民为了保全自己的土地一定要与整个国家生死与共,只有保全了国家才能保全土地。商人就不同了,他盈利之后获得很多金银细软,这些东西可以随身带着逃走。如此,商人在国家危机时,不可能与国家同生共死。出于这样的想法,商鞅认为在战国的这种背景下,秦人想要崛起必须鼓励农业。

  秦国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国家。对于齐、秦之间完全不同的治国思想,有人就说了中国历史最后选择了秦国的政策,如果后来的治国者选择的不是秦人的政策而是齐人的政策,那么也许中国历史会与我们所看到的完全不同。如果中国人沿着管仲的思想叫“崇本而不抑末、重农而不抑商、五业并举”,我们也许也会有地中海沿岸的商业交易,也许也会有如同威尼斯商人那样一个城市之中繁盛的商业交易。但是历史是没有如果的。

  人口增长成为官员考核标准

  汉武帝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一大关键时期。汉武帝被中国人称之为历史上的一个雄才大略的帝王,中国历史上选择了农业立国就是这一关键性时期决定的。这个时候汉武帝做了什么?面对当时天下大局,朝廷之中各有各的议论,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位著名人物——董仲舒,董仲舒所提出的观点在思想文化上叫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此开始奠定了儒家这一套伦理思想、治国思想,影响中国历史2000多年。

  在经济方略上,董仲舒的思想就是“崇本抑末”,这种“崇本抑末”认为,“本”为农业而“末”指的农业之外的工商业,除了提出这种思想之外,在政策上、法律上用具体的措施给予限制。在官员绩效考核方面,政府鼓励农耕,鼓励人口增长,鼓励兴造水利事业,上级政府就看重这些,也就是说那个时候考察官员就是看治下人口是否增长、土地是否拓展、水利是否兴修,这都属于与今天政府对官员治下GDP增长考核相似的东西。

  “盐、铁、酒”专营的威力

  历史上,盐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商品。中国主要的盐矿就那么几个地带,山西南部地区的池盐,四川有井盐,宁夏境内有花马池的盐,后来游牧民族进入到那个地方之后就断掉了。除了这两个地方,就是东南沿海地区。其余大多数地区都没有大规模的盐矿。汉武帝以来国家采取一种国家的官营垄断,有一点像今天的中石油、中石化。中石油、中石化这样的国企待遇非常好,原因就在于这种国有资源垄断性企业,营造了与其他企业不同的利润。那个时候采取盐铁官营也是如此。

  虽然小农社会自给自足,但是盐是不能在农业之中获得的,必须通过流通领域获得,流通就必然有利润。由于国家采取了专营,商人就少了一大块利益。除此之外就是铁,铁矿的开采以及铁的生产也不是在农业生产之中所具有的,必须是有铁矿的地区才能生产,生产过程复杂。后来酒也纳入专营。还有一种物资叫矾,在男耕女织的时代,土布是白色的,在染色的过程之中,必须加矾,加了矾之后颜色可以长久地洗而不掉,正因为如此,所以说矾也是生活中必须有的。

  国家垄断了这几种重要的日用商品,采取专营,就抑制了商人在这些大宗商品交易中的利润。到明清时期著名的商帮晋商和徽商,他们的崛起仍然与盐有关。

  明代初期开始在北边长城沿线与蒙古人不断作战,北方长城沿线的蛮荒地带十分荒凉,并不生产粮食,无法满足几十万大军的需求。沿长城一线的几十万军队吃粮的问题如何解决?当地无力供应,也没有人愿意把粮食运到这里来,于是朝廷就给了这样一个优惠政策,如果有人愿意将粮食运送到边防线上,按照运送的数量给予一个贩盐的通行证。有了这样一个通行证,他就可以拿着这个通行证到产盐的地方获取盐,然后运送到其他地区出售。其利润起码十倍,有时会更高。

  山西商人、徽州商人就按照朝廷的这种指令做生意,历史上称之为“开中法”。将粮食运送到长城沿线,由于获得了第一桶金,就发展出了历史上著名的晋商和徽商。

  在汉武帝时期,除了有盐铁等物资专营的政策外,还实行了均输法、平准法,在全国各个地方由国家调整物价,尽可能削弱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物价差异,然后保证或者说抑制商人在行商的过程中获得利润。由此保证以农为本这样一个基本国策。

  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再到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政策,我们发现从商鞅变法中形成的“速决速攻”,到汉武帝时期选择了“以农为本、崇本抑末”的国策,有一定的路径依赖。

  从那个时期开始中国走上了农业立国之路,一走就是2000多年。农业立国的基调定下之后,我们看到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都是依托这种定居的农业,在农业的基础之上营造出来的。

0 阅读:3

健时东泽明月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