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泰州:“三个坚持”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醉美田园 2023-04-25 10:10:56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江苏省泰州市深入贯彻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抓好“三个坚持”,扎实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泰州市将全市现状村庄因地制宜划分为五类村庄。针对不同类别的村庄,因才施策,从市域层面制定不同的整治建设重点,科学有序推进。一是集聚提升类。将规模较大、发展条件较好的中心村确定为聚集提升类村庄,将该类村庄作为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公共服务向乡村覆盖的中心节点,规划配置辐射一定范围内规模适度的便民服务、教育、医疗、文体、养老、群众议事等功能建筑和活动场地,在原有乡村风貌的基础上有序推进改造提升,引导建设村内道路、给排水、电力电信、环境卫生等配套设施,提高管护水平,推动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互促互进,激活产业、优化环境、提振人气、增添活力。二是特色保护类。将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较为富集、旅游产业基础较好的村确定为特色保护类村庄,统筹保护、利用与发展的关系,努力保持村庄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在既有的村庄特色基础上,做好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建筑风貌等方面的特色挖掘和展示,合理利用村庄特色资源,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和传统风貌,协调村庄和自然景观融合关系,塑造建筑和空间形态特色等,并针对性地补充完善相关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促进乡村特色风貌与环境整治提升有机结合,同步推进。三是城郊融合类。将乡镇周边村确定为城郊融合类村庄,综合考虑工业化、城镇化和村庄自身发展需要,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在形态上保留现有村庄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打造成为城市生态后花园。四是搬迁撤并类。将村落空间布局分散、基础设施较为落后、人口外流严重且位置偏远的村庄确定为搬迁撤并类村庄,拟搬迁撤并的村庄,严格限制新建、扩建项目,统筹考虑拟迁入或新建村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坚持村庄搬迁撤并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结合,依托适宜区域进行安置,避免新建孤立的村落式移民社区。搬迁撤并后的村庄原址,因地制宜复垦或还绿,增加乡村生产生态空间。五是其他一般类。将暂时无法分类的村庄确定为其他一般类村庄,在满足农民基本生活需求,保持村庄环境干净、卫生、整洁、有序,做好长效管理和日常维护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改造。

坚持抓两头促中间

泰州市乡村面广量大,地区发展不均衡的情况客观存在,泰州市结合实际,深入研究,以示范建设和攻坚薄弱为重点,推动普通乡村全面向好,得出抓两头,促中间,是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打造和美乡村的务实选择。一是聚焦“关键少数”,以点带面做示范。加大乡村振兴先行县、中心镇、示范村培育力度,制定《泰州市乡村振兴示范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把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水平、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等指标纳入指标体系,建成1个先行县、10个中心镇、86个示范村。以乡村振兴示范建设为契机,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连点成线、串珠成链,推动“盆景”变“风景”。二是抓牢“被平均数”,补齐短板强基础。聚焦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人居环境改善任务较重的村,集中力量、集中资源、攻坚突破,动态消除环境薄弱村庄。聚焦农民群众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村庄环境卫生难题,开展集中整治,推动面上清洁向屋内庭院、村庄周边拓展,切实改善村容村貌。将环境薄弱村庄实行提级管理、市级调度,通过“四不两直”明察暗访与督导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定期督查督办,累计督查镇村人居环境500余次,反馈整改问题1300余个,并按季开展考核评估,倒逼村庄环境整体美化。三是立足“绝大多数”,久久为功促全面。加大普通村庄的关注力度,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强农村道路、供水、能源、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河道、厕所、垃圾和污水处理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提升。坚持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严格按照“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求好不求快”的原则,以户厕改造、污水治理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项目为重点,切实办好民生实事,不断提高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

农民群众是和美乡村建设的最大受益者,泰州市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引导好、发挥好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广大农民动员起来,使之有更多的话语权、存在感,形成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成功与否的关键。一是引导群众参与,激发内生力,农民主动干。紧紧围绕农民需求,本着力所能及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工匠精神,鼓励在房前屋后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建设小菜园、小花园,打造“美丽庭院”,以立显成效取信于民,提振信心,增强动力。针对村庄熟人社会和农民关注实际利益的特点,建立星级文明户、环境卫生“红黑榜”、垃圾分类积分兑换等评比制度,激励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二是重视群众意见,应该怎么干,农民说了算。把和美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有机结合,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让农民群众唱主角,在怎样绿化美化、改厕模式选择、生活垃圾污水治理长效管护机制如何建立等方面,充分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做决定,做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让群众成为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三是强化群众监督,干得好不好,农民来监考。建立和美乡村群众监督长效机制,形成项目建设监督、干部履职监督和群众相互监督三位一体,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创新监督形式,通过公众号、微信群等方式,鼓励群众“随手拍、随手传”,曝光工作盲区、卫生死角,精准解决问题。四是用好群众评议,成效行不行,农民评一评。围绕重点任务实施、项目建设质量、整治实际成效等,通过召开评议大会、现场述职、定期测评等方式,广泛邀请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对和美乡村建设工作开展评议,加大公开公示力度,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工作和干部考核重要依据,切实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到实处。

来源:农民日报

发布:中国经贸融媒体中心

审核:《廉政法治》编辑部

责编:无墨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