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铁凝,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她的简历中并没有看到,“在职研究生”、“博士”、“硕士”等光鲜的字眼,学历介绍中,只有“高中”学历,“文学创作一级”。
要知道那个年代的高中很厉害,所以学历只是敲门砖,不能代表一个人以后的成就。
打铁还需自身硬,拥有足够的才华,业界的强者还需要用学历来证明吗?成功的道路千万条,只选对的那一条。
可以说,获奖无数,1985年凭借《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和《六月的话题》分别获得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短篇小说奖。
而且一些作品也改编成电影,是一位高产的作家,作品很多。作品实在太多了,当你看到那些作品,会觉得学历真的和这个没什么关系。
挥洒青春和汗水,成功是必然的。
业精于勤,荒于嬉,之所以会成功跟学历真的没关系。
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写出了知青文学作品,引发了很多人的共鸣,这就是那个年代的青春。
在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人们去了农村,去了工厂,去了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融入到社会,在那里得到了锻炼。
社会才是人生的大课堂,能教会人们许多,为人处事,应对复杂的问题。
还原了本来的样子,社会在变,人们对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忽略了人们在不同的年代取得学历的价值不同。
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那个年代,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去工厂去农村,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有些人后面有返程政策,回到了城市,有些人由于嫁给当地人,与当地人结婚,永远留在了那个支援建设的地方。
这一代人牺牲很多,响应国家号召,听党话,跟党走,又红又专。
说来说去学历只是“敲门砖”,为什么现在人越来越重视学历了?而且这股风气蔓延到官场,可以看到,很多领导的简历都有,在职研究生,博士生,等光鲜的字眼。
看到这个简历,突然觉得是一股清流,生活本就应该这个样子,简简单单,让人们变得复杂了。
也许年代不同,竞争压力更大,人们越来越看重学历,直接把它作为入场券,或是一个门槛,就像今年拧螺丝的工厂,之前初中毕业,高中毕业都可以,今年只要90后,而且一律要求大专以上学历。
拧个螺丝真需要这么高的学历吗?工厂只招20个人,门口就有1000人等待招工,这就是市场,这就是竞争。
怎么说呢?学历自古就有,只是叫法不同,以前在电影,电视剧经常听到的秀才,探花,榜眼,状元,是那个年代的一套体系。
自古对文化人,就非常重视,现在小学,初中,大学,研究生,博士生已经到了顶端。
这就相当于古代的“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相信很多人读过儒林外传,课文里有一篇范进中举,一家人的兴奋。有些荒唐,有些可笑,人们在追求功名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
用眼睛去看,用身体去体会,听话,要听音,从全方位的得到不同的信息融合到一体,便是自己所得到的信息,在大脑中迅速做出反馈。
作家拥有好的作品,离不开体验生活,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把对生活中那些细腻的情感和小可大的进行描写。
无论哪个行业?都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想优秀,必须不断持续的努力,目标明确,干净利索。
铁凝成功了,而且在多项领域取得了成功,学历对于她真的没有那么重要,可以说,简简单单,真实就好,他是用作品和实力说话的人。
不需要那个敲门砖和那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虽然官员的提升和学历会挂钩,但是要有足够的实力,学历真的没那么重要,要记住,有一条官员的提升,有特殊提拔。
做出突出贡献,就有机会越级提拔,之所以他们那么注重学历,是因为特殊提拔的难度很高,望尘莫及。
成功后使学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大背景下的小人物,在她的笔下栩栩如生。
什么叫打铁还需自身硬?没必要把时间和精力浪费在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上,没必要为了学历而学习。
学历不是平凡人的唯一标尺,自身实力和能力是最好的证明,一个成功人士在很多事上他都会很成功。
一个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把它用在自己最擅长最喜欢的领域,爱一行,干一行,成功的概率会好很多。
其实也在告诉大家成功的路径很多种,只有找到自己适合的那一条,才能高效快捷。
有些人为了学历,为了职称,在那里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可以说是劳民伤财。还是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这样也能做得更好,成功的概率也更高一些。
毕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就是有点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