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日本一财团的谈判人员,高傲地对当时还是香港街边小贩的臧健和说:“我们可以全额投资你的水饺,但产品必须用我们日本的商标。”“水饺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美食,怎么能用日本人的商标?”看似柔弱的臧健和斩钉截铁地拒绝了。不料,第二天一早,败兴而归的谈判人员态度谦和地找上门来。最终,日方在这个“街头小贩”面前步步退让,臧健和仅凭一己之力,大获全胜。

011983年,也就是臧健和经营街头水饺摊的第5年。一天,臧健和的表姐兴高采烈地找到她,说有日本百货公司的老板想找她合作卖水饺。原来,表姐拿着她的饺子去参加一个派对,结果那个日本老板刚满12岁的小女儿,居然一口气吃掉了近20个饺子,而这个小女孩平时对吃的东西是特别挑剔的。看见自己的女儿吃得意犹未尽,精明的日本老板认定,这个饺子是好产品,值得投资与推广。

而对于臧健和来说,这也是个能摆脱“小贩”身份的难得机会。然而,双方合作的起初并不顺利,可谓是一波多折。当臧健和第一次应邀去洽谈时,日方首先提出要参观她的工厂,臧健和一听马上愣住了:“我没有工厂啊,我就是一街边小贩。”几个日本人一听,顿时哄堂大笑,他们觉得太不可思议了,他们这个老板精心安排的“6人谈判团”,居然会跟一个“小贩”谈生意。双方的第一次商谈,就在“摆乌龙”的情况下结束了。可正当臧健和收回幻想,准备继续安安心心地重归摆摊生涯时,日方再次找上门来了。这次日方提出,他们可以提供所有生产饺子的硬件设备,而臧健和负责提供技术支持,但所销售的饺子,只能用他们日本公司的商标。“做梦吧,这不等于想偷取我的技术吗?”臧健和听完后,直接一口拒绝了。她当时只有一个想法:“中国人的水饺,绝对不能用日本商标,这样不但‘湾仔码头’没有了,等到他们学到我的技术后,随时会一脚把我踢走!”

来自山东的臧健和,从骨子里就对日本人有着防备。第二天,正当她准备再次出摊时,日本人又找来了。他们说:“我们同意用你的包装和商标,但不能印上你的通讯地址和电话。”臧健和随即回应道:“地址可以不写,但我的电话一定要留,我是水饺专家,没有电话怎么接收到顾客的意见呢?如果与顾客失去了沟通,那我怎么改变口味,提高质量呢?”日本人听完后,觉得很有道理,便又同意了这个要求。

就这样,一个并不懂经营之道的弱女子,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谈判,不卑不亢地拿到了自己认为合理的合作条件。最终,臧健和凭着诚实的品格和过硬的产品质量,不仅让久经商场的日本商人步步退让,还成功与他们签下了20年的合作合同。而当“湾仔码头”的品牌一步步打响时,人们不禁对这个山东女人产生了无限好奇。02其实,臧建和是护工出身。1945年出生于山东诸城的臧建和,由于家境贫寒,14岁就辍学到一家医院里当了护工。在医院工作期间,性情温和又能干漂亮的臧建和,结缘了一名泰国华侨医生,两人结为了夫妻。婚后生下了两个可爱的女儿,一家人既幸福又美满。

但是,好景不长。丈夫的父亲在泰国突然去世了,需要他马上回去处理后事并继承遗产,而臧健和与两个女儿则因为证件问题,无法一同前往。“我一定会尽快回来接你们的。”临走前,丈夫依依不舍地对臧健和说。于是,臧健和便满怀希望地,等待着丈夫来接她们团圆,可这一等就是3年。1977年,臧健和辞掉了医院的工作,独自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去泰国和丈夫团聚。不料,在泰国迎接她们的,除了自己的丈夫,还有丈夫的另一位妻子,以及他们两岁多的儿子。虽然泰国实行一夫多妻制,她的丈夫也极力挽留她,但自尊心极强的臧健和,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与其他女人共享丈夫,她更不想让两个女儿,在重男轻女的家庭中受委屈。于是,她毅然决然地带着孩子离开了。

之后,她们辗转到了香港,母女三人租住在一间没有窗户,且面积不到14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初到香港时,由于不会讲粤语,臧健和只能靠着洗碗、擦车、洗厕所等不太需要用语言交流的体力活,来养活两个女儿,为了多赚一点钱,她身兼数职,日夜操劳。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臧健和在一次工作中不慎受伤,导致腰骨断裂。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她都无法从事体力工作。雪上加霜的是,她还被查出患上了糖尿病。找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母女三人的日子因此陷入了巨大的困境。

当时,有朋友建议她说,可以向香港社会福利署申请公援金。可臧健和想都没想就拒绝了:“拿政府救济容易让人失去斗志,我也不能让我的孩子直不起腰杆。”可生活总要继续,没有工作,就面临着饿肚子,当臧健和正一筹莫展时,朋友的一句话,给她带来了转机。03一次偶然机会,臧健和的朋友在吃过她包的家乡水饺后,赞不绝口:“饺子太好吃了,你这水平可以开店了哦。”臧健和笑着回应:“我哪有钱开店啊。”“可以推个车上街卖啊,当小贩呀。”朋友一句无心的玩笑话,让臧健和陷入了沉思,包饺子确实是自己的拿手活,可要去做小贩,自己真的可以吗?“可是如果不做小贩,自己还能有更好的选择吗?”臧健和决定不再犹豫。

1978年的一个晚秋,臧健和终于忐忑地推着自己制作的小木头推车,走上了香港湾仔码头。此刻的她,心中无比慌张,像她这种无证的街边小贩,在香港被称为“走鬼”,随时面临着被追赶和抓捕。可当她看到身后同样慌张的两个女儿时,作为母亲的本能让臧健和忘记了害怕。能给孩子撑起一片天的,除了自己,还能有谁呢?此时的臧健和只能往前走,她已退无可退了。于是,她试着张开嘴叫卖。“卖水饺咯……”她拼尽全力喊出第一声怯怯的叫卖声,虽然张开了口,但却感觉字字都千斤重。一阵叫卖过后,母女三人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位顾客。“这是什么东西呀?”5个穿着校服的学生围着水饺摊好奇地问道。在当时,许多香港人对北方的水饺没有概念,因为南方的水饺看着更像大馄饨。“这是北方水饺,要不要来碗试下?”臧健和既兴奋又担心地回答道,兴奋的是终于有顾客上门了,担心的是香港人会不会吃不习惯北方水饺。“好好吃啊!”5个学生尝完第一口水饺之后,便有人马上赞叹道。臧健和听到后马上心花怒放,她觉得这句“好好吃啊!”真的是世界上最好听的声音。然而,顺利开张后没多久,臧健和还是迎来了口味上的挑战。她发现在回头客中,大多都是来香港谋生的北方人,而大多数香港本地人及南方人,还是无法接受“厚得像棉被一样”的水饺皮。

在经历了一次顾客的“埋怨”后,臧健和就下定决心:“既然在香港卖水饺,那就要做香港人爱吃的水饺。”于是,她开始钻研改良水饺,包括水饺皮和水饺馅。为此,她几乎跑遍当地的饺子及馄饨铺,一次次地试吃,又一次次地改良后,她终于做出了既不失北方特色,又更适合香港人口味的水饺。再加上护士出身的她,十分注重饮食卫生。渐渐地,她的水饺越来越受欢迎,小摊子前几乎每天都大排长龙,她甚至创下了6个小时不到,就售出1000份水饺的记录。臧健和母女三人的水饺摊,也成了湾仔码头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人们亲切地称她为“街头水饺皇后”。之后,有顾客建议她给水饺取个名字,当时她觉得湾仔码头,正是自己对生活重拾信心的地方,于是,她便脱口而出:“就叫‘湾仔码头’吧!”从此,“湾仔码头”这个名字,伴随了她一生。

尤其是与日本人合作建厂后,“湾仔码头”也成功打入香港的百佳、吉之岛、华润等百货公司,很快就占据了香港水饺30%的市场份额,成为冷冻食品第一品牌。而臧健和也因此成了香港家喻户晓的“水饺皇后”。香港无线电视更将她的传奇故事拍了成电视剧——《水饺皇后》。041997年香港回归前夕,臧健和身边的很多朋友,都陆续选择移民离开香港,可她却坚持要留下来,她说:“吃水饺的人在中国,我能走去哪儿?我当然要在中国。”

她认为,水饺对中国人来说具有特殊意义,中国人过年一定要吃水饺,因为形状像元宝的水饺,在滚水中滚滚而起的样子,象征着新的一年财源滚滚,阖家团圆。所以,她的目标是要带着“湾仔码头”进军中国内地市场。之后,随着“湾仔码头”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大公司纷纷提出了合作的意愿,其中就包括一家美国公司。但当时的臧健和,在选择合作伙伴时,有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一定要到内地投资,到自己的家乡投资。1997年,“湾仔码头”与美国通用磨坊公司合资。自此,“湾仔码头”开始冲出香港,迈向全球化。

一年后,“湾仔码头”正式进军中国内地市场,臧健和也成了香港回归后,第一批到内地投资的港商,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设置生产基地。臧健和说,香港回归以来,到内地投资的香港企业,得到内地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更享受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对此,她的内心充满了感恩,更决心要做出质量最好的水饺。为此,他们引进了国际上最先进的质检系统,并根据国人的口味,不断地研发既营养又健康的新产品。除此之外,臧健和还指示工厂,要优先聘用当地的下岗职工,为他们提供更多再就业的机会。“香港和内地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国家好,香港才会更好!”臧健和由衷地说道。

05从1978年开始,臧健和几十年如一日地用心做好水饺。她认为,一个小小的水饺中,其实蕴藏着大大的智慧,其百搭的馅料,再加上富有韧性的饺子皮,使它具有极强的包容性,一只小小的水饺,正是中华文化的代表。她曾信心满满地说:“我相信总有一天,中国水饺能像披萨、汉堡包一样,成为全世界公认的美食!”截至2019年,“湾仔码头”已经拥有15个大型生产基地,其产品已畅销美国、法国等多个国家,每年的总销售额超过60亿元,臧健和曾经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稻盛和夫曾在《心》中写道:报利他之心,行利他之事,命运自然会有好转。臧健和的一生,大概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吧。
好吃是好吃,但是湾仔码头的太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