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38“闪电”战斗机是二战期间美国洛克希德公司研制的一款双发战斗机,它在太平洋和欧洲战场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洛克希德公司的首款军用机,P-38不仅见证了美国航空工业的崛起,还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卓越的性能,成为二战中最具标志性的战斗机之一。
P-38“闪电”战斗机是洛克希德公司的传奇之作。为了纪念这款经典机型,洛克希德公司后来的F-35战斗机也继承了“闪电”的名字。在二战初期,美军的战斗机性能并不理想,P-40战斗机在性能上明显不如德国的Bf 109,海军的F4F战斗机也被日本的A6M“零”式战斗机所超越。然而,P-38“闪电”战斗机却在最艰难的时刻出现,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尽管P-38的声誉不如战争末期才登场的那些著名战斗机,但它却在最困难的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1937年,美国陆军航空队启动了一项新的高空截击机项目,要求新型战斗机的最大速度达到每小时640公里,能够在六分钟内爬升至6500米,并且能够装备强大的20毫米机关炮。
洛克希德公司以凯利·约翰逊设计的模型22为基础,提交了设计方案。陆军航空队认为该方案具有可行性,于是授予其XP-38的编号,并指示洛克希德公司进行开发。
XP-38的设计与当时的单发战斗机截然不同,它采用了双发动机布局。由于当时美国可用的战斗机发动机性能并不理想,凯利·约翰逊选择安装两台发动机以提升飞行性能。
XP-38的机身设计独特,左右两侧各安装一台发动机,通过机翼和水平尾翼连接,形成双体布局。驾驶舱位于中央,前方的空间被用于安装强大的武器系统。此外,P-38的起落架安装在左右机身和驾驶舱下方,能够在起降时保持机身水平。
1939年1月27日,XP-38成功完成了首次飞行。尽管在高速飞行和俯冲时存在一些问题,但它的速度达到了每小时675公里,超过了最初的设计要求。陆军航空队对这一成果感到满意,随后订购了13架装备武器的YP-38试验机。经过一系列测试后,P-38正式定型并开始量产。
1940年,英国曾尝试引进三架经过改装的P-38“闪电”I型战斗机进行测试,但由于性能未达预期,最终放弃了采购计划。然而,P-38在美军的测试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在高速俯冲时难以操控。经过改进,P-38安装了俯冲襟翼,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飞行稳定性。1941年,P-38开始量产,并在1942年夏天投入实战。
P-38“闪电”战斗机在二战期间的美军战斗机中是一个特例,它在欧洲和太平洋两个战场都取得了显著的作战成果。与P-47、P-51主要在欧洲作战,F6F、F4U主要在太平洋作战不同,P-38凭借其长航程的优势,在两个战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P-38“闪电”战斗机是一款罕见的双发活塞式战斗机。双发战斗机通常具有强大的火力和长航程,但由于体积较大,机动性相对较差。然而,P-38在太平洋战场上取得了优异的作战成果,被认为是成功的战斗机设计。
尽管它使用了性能并不理想的艾利森发动机,但其飞行速度仍优于日本战斗机,并且火力强大。在太平洋战场上,P-38击落了最多的日本飞机。然而,在与德国的Bf 109和Fw 190等战斗机对抗时,P-38的表现并不理想。
P-38“闪电”战斗机的驾驶舱设计也与众不同,它采用了方向盘式操纵杆,而非常见的操纵杆。此外,P-38的左右发动机旋转方向相反,这种设计虽然增加了生产成本和维护难度,但有效解决了单发飞机常见的扭矩问题。因此,除了高速俯冲时的不稳定性外,P-38被认为是一款易于操控的战斗机。
P-38“闪电”战斗机的总产量达到了10037架。它在太平洋和欧洲战场都取得了显著的作战成果,其中最著名的一次作战是击落了日本联合舰队司令山本五十六乘坐的G4M轰炸机。在二战期间,P-38主要由美国陆军航空队使用。
1943年,随着新型战斗机的出现,P-38逐渐退居二线。战争结束后,美国空军独立,P-38被重新命名为F-38,但到1949年,它已经完全退出了美军现役。部分P-38被出售或赠予意大利、哥伦比亚、多米尼加等国,并在洪都拉斯一直使用到1965年。
P-38“闪电”战斗机有多种改进型号,包括原型机XP-38、预生产型YP-38以及多种生产型和侦察型。其中,P-38L是产量最多的型号,装备了1600马力的艾利森发动机。此外,还有专门用于夜间作战的P-38M和侦察型F-5系列。
零式追不上,机枪子弹对结构脆弱的日本飞机是毁灭性的。航程远火力猛装甲厚,为山本五十六护航的任何飞机都拦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