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网友都被豫剧的现场观众震惊了:在河南或山东某地临时搭建的豫剧舞台前,观众人山人海,甚至树上、房上还有观众,一些观众为了抢位置,中午休息时不离地方,买个烧饼充饥只为了下午继续看豫剧演出。

前几天,某京剧演员呼吁国家给予京剧以救助,不然可能会失传,豫剧人苦苦的笑了,申请国家救助基本上没有想过,靠自己也能好好的活下去,何必呢?

很多人就好奇了,豫剧为什么能够在现代生活中还能好好活着呢?
只能说,扎根深、定位准、坚守艺人风骨,也许就是豫剧能够活下去的原因了。
首先,豫剧最贴近群众。豫剧从产生的那一刻就在基层群众,豫剧演绎的也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故事。豫剧著名的十大名曲,有的来源于名著,有的来源于历史人物的演绎,都有很深的群众基础。比如《收姜维》、《穆桂英挂帅》、《花枪缘》、《花木兰》等。现在为了跟上时代,又创作了《朝阳沟》等一批新时代的名戏。看看《卷席筒》中大师海连池唱着自己就泪流满面,台下群众纷纷抹泪,你就懂了为什么那么多人看豫剧。
各地都有不少豫剧团,他们的舞台就是流动的,哪里的群众有需要,那么就把流动舞台扎在哪里,需要三天演三天,需要半月演半月,也听什么演什么,一切完全是市场化运作。
其次,豫剧坚持正能量更让群众喜闻乐见。豫剧名曲都在讲述的家国情怀,讲述的都是明君忠臣,讲述的都是正能量。《打金枝》讲述的是唐朝大将郭子仪的儿子作为驸马打了金枝玉叶的公主,郭子仪绑子上殿,得到皇帝原谅的群臣明理和睦处理家庭事务,《寇准背靴》演绎的一代名相寇准为国访大将杨六郎的故事。
《七品芝麻官》唐成说了: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花木兰》里,一句“这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朝阳沟》中“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唱词就是这么土,让观众觉得就像对着脸在说话。
再次,豫剧人坚守艺人风骨很不容易。豫剧基本都是靠着成剧团、收徒弟持续传承。各个剧团为了在市场经济中能够养活自己,秉承着传统与创新。我们看到,大雪纷飞的天气里,舞台下没有一个观众,这场戏也会继续演完。流动舞台走到哪里,演员们都是一起吃着大锅菜、大锅面条,晚上睡觉基本上女演员睡帐篷,男演员更简单。
豫剧说能够依靠自己活下去,其实也只是活着,演员们也没有多少能够挣着钱,只是把他当成了一份工作、一份坚守、一份对艺人风骨的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