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被私家车分流,轰轰烈烈的春运,以后会随着农村断层消失吗?

景子聊娱乐 2025-01-13 17:28:40

文|四月天

编辑|小雅

前言

这几年,春节不如以前热闹了,赶火车的人少了。

有人说,村里的年轻人都在外地工作,有的老家人也跟着出来了,以后过年,没什么回家的必要了。

那以后一年一度的春运还会继续存在吗?

春运热潮

春运这个词第一次出现的时间是1954年,当时我国铁路系统刚建成,几乎每个车站里都挤满了人。

这些人大多是外出上学的学生, 在外工作的人,以及探亲的人员。为了协调这部分人的出行安全,上面还专门作出了相关指示,让铁道部统一指挥,其他部门都要进行协助。

1979年,跟随改革开放的热潮,春运的规模突破了一亿人次,铁道部的压力更大了。

当时购票需要排队,乘客只能从一个个小窗口买票,不但效率不高,在排队过程中还可能出现摩擦或者意外。

而坐车的人大多拎着大包小包,有的带着当地土特产,有的买了锅碗瓢盆,还有的直接背着被子回家。

除了排队的人,还有源源不断的人,从四面八方往车站赶。由于交通工具的限制,很多人没有机会坐汽车,就找朋友用驴车当交通工具,也有的人直接走十几里路往车站赶。

尤其在春节前几天,车站几乎是一天到晚的爆满,很多当天买不到票的人,直接在车站过夜,场面比现在的车站混乱得多。

更熬人的是,当时的火车时速只有40公里,还不如现在的电动三轮。

举个例子,北京到石家庄的距离大概是270公里左右,按照当时的火车速度,要走6个多小时。在如今看来,真的是效率太低了。

不过,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色,当时人们回家过年,真的是游子思乡,心里自有一番非常真挚的感情。

即使是在二十多年前,只要有谁家的孩子回村过年,邻居都会来串门嘘寒问暖。那时的农村,与现在是不一样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的人口在不断增长,铁路网越来越完善,火车速度越来越快,甚至出行工具也更加多元化。

在这种情况下,春运又呈现怎样的状态呢?

根据铁道部的消息,在2024年春节期间,我国跨区域级别的人员流动量达到了90亿人次,创造了历史最高的纪录。

可见,春运期间的出行频次以及出行规模都变大了,这个现象的背后,自然隐藏着很多与之前截然不同的变化。

我国的高铁已高居世界第一多年,铁路交通网几乎连通了全国所有地区,而且高铁的时速可以达到350公里。

还是以北京到石家庄的路线为例,以前要六个多小时的车程,现在已经压缩到了一个半小时。

不仅是车程变短了,人们购票的方式也更多样化。以前买票必须到车站售票处。现在完全可以用手机购票,网上支付,甚至还可以选择座位的具体位置。

现在去火车站坐车,已经很难看到带着锅碗瓢盆出行的人了,大多数乘客背着书包,带着行李箱轻装坐车,而较为庞杂的物品,可以通过物流直接运送到目的地。这样既有利于车站秩序,也让出行变得更舒心。

当然,我们的生活是一直在变化的,铁路交通不断迭代的同时,其他出行方式也越来越方便。

在这90亿人次的数据中,私家汽车占了其中的80%。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自己开车出行,而不是坐火车。

那么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这种变化对春运又有什么影响呢?

春运的新变化

1954年,我国交通工具较为原始,种类也少,谁家有辆自行车,都足够让亲戚朋友羡慕。大多数人出行,是靠步行。

但提到春运,骑自行车回老家,是不现实的。当时人们的主要回家方式,是坐客车和火车。

我国在1956年制造出了第一辆汽车,可以看作是我国汽车史的开端。

但是对于当时的人来说,汽车是遥不可及的产品,很多人甚至都不知道汽车长什么样。

但也正是这辆汽车的问世,开启了我国汽车发展史。

如今,春运期间可用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多,汽车、火车、飞机,甚至轮船比比皆是。

根据新华社消息,我国汽车保有量已经到了3.45亿辆,约为总人口的1/5。如果以三口为一家计算,那么差不多每10个家庭中,保有7辆车,这个比例是非常大的。

高铁缩短了城市与城市的距离,让人们出行更加方便,其实汽车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甚至跟高铁相比,汽车还可以随时停靠,完全由车主个人意志支配,在方便居民出行的同时,也提高了幸福感。

当春运大军不再只指望高铁出行时,人流自然就被其他交通方式分流了,相应地高速路,国道、省道的压力也会相应增加。

从火车站的拥堵程度来看,似乎是参加春运的人变少了,其实总量是一直在上涨的。

2025年春运即将开始,铁路部门根据往年的表现,认为今年春运的日均发送旅客可以达到1275万人次,比去年多5.5%,总体呈上涨趋势。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还认为今年自驾游数据将达到72亿人次。

为了缓解春运出行压力,铁路部将增加火车车次,以避免出现高峰期拥堵或买不到票的情况。

同时在公路方面,也开始大力建设充电桩,为电动汽车提供更多的充电设备。

可以说,春运之所以能够有序进行,离不开铁路部门的调度,也离不开我们多年来在交通领域的发展。

这看似不再混乱的春运,恰恰证明了国家的良性发展。否则像印度一样坐车如干仗似的情况,才是真正该让人担忧的。

在春运出行方式不断优化和转变的同时,也有人认为随着农村断层越来越明显,以后的春运也会走向没落,甚至是消失。

我们是否该有这样的忧虑呢?

我们必须要承认年轻人离开村庄,到大城市发展的事实,也不能逃避农村人口流失的事实。

不过从目前来看,这个担忧不是空穴来风,但是也不一定要如此悲观。

在远离城市大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的山村,或许真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走向没落。

但是对于靠近乡镇的村庄来说,大可以乐观对待。

在最近十几年时间里,我国的工企业一直在向外迁移,而市区则一直在深耕金融、经济、文化等领域。

源源不断的工厂外迁,最终会在郊区或者城镇落地,直接带动这些区域的就业和经济。而在辐射范围内的村民,也会得到大量的赚钱机会。

从这点来看,就算村庄会没落,但并不会消失。

而且国家近些年一直在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并出台了诸多利好政策。如果说城区的发展方向是科技、金融等方面,农村则直接影响“三农”的发展方向。

农业,是我国的根基,如果农村消失,大量人去城市工作,那么我国的农业发展由谁来扛?

2021年,央视曾发文表示,农村发展的关键,是确保农业不变的情况下,以工业反哺农业,让城市支持农村,以此来增进工业和农业之间的联系,加强城市与农村的合作。

所以,虽然很多人不愿意呆在农村,但是不能否认农村的重要性,以及国家对它的重视。相应的,只要农村发展好了,留住一部分人是很有希望的。

可以想见,未来的农村人口还是呈现两种态势,即一部分人留在村里,从事农业类工作,或者在附近工厂工作。另一部分人离开农村,去城区从事金融、科技类工作。

而只要稳住这个趋势,统筹好农村人口的生活和就业问题,农村就不会消失,春运自然也不会淡出历史舞台。

总结

春运承载着中华民族浓浓的血脉之情,也是国家发展的见证。每一代人,都带着憧憬离开家乡,又如南归的大雁一样回到老家。

在一代代人的奋斗中,国家变得越来越好,人们的生活水平也越来越高,如今的春运,已经不只是大型人口流动现象,而更像是新中国发展史的一个符号。这个符号,是专属于我们的,也是可以一直流传下去的。

参考资料

《年年春运难,今年不一般》经济日报

0 阅读:19

景子聊娱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