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北、上、深,无锡现在应该是大多数物联网圈内人定期打卡的城市之一。
光是因为这里的物联网企业多吗?
恐怕不是。
尽管这个产业在无锡的规模达到了4500亿,产业规模占江苏全省比重近50%,上市企业也有83家,但无锡的重要还不只是因为它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和竞争力。
这个城市的特殊之处在于:
它是一个为物联网产业播种的城市。
早在1978年,国家开始引进更先进的集成电路,而当时的无锡,已经可以生产黑白电视机用全套六块电路、并承担了国家微型计算机用8位CPU的攻关任务。
甚至,80年代国家引进建设的第一条全产业链集成电路生产线,就是在无锡。
无锡拥抱集成电路的历史,长达半个世纪,这期间对全江苏乃至于全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便是被誉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黄埔军校”的华晶集团,就是在无锡的运河之畔成立。在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早期,几乎全国的微电子集成电路人才,都来自这里。
而十五年前,伴随着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无锡视察后,鼓励无锡要大力发展物联网,提出建立“感知中国”中心,随后国务院批准建设“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无锡的产业命运也开始了新一轮的腾飞。
那时,“感知中国”的声音从无锡高新区的大楼里发出,国家将抢抓物联网发展机遇的“钥匙”交到无锡手中,开启了无锡为全国物联网发展先行先试、试点探索的征程。
十五年后,距离当年那栋大楼6公里的无锡经开区雪浪小镇,在绿树掩映中,“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的字样格外醒目。6年前成立的这个中心,已经成为推动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的一个特殊存在。
2021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出炉,在这份体现“中国制造”实力的名单中,无锡物联网集群以第二名的成绩入选首批15个集群之一。同时,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成为全国唯一的国家物联网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组织。
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事业+企业”的体制突破,在国内创造了先例,获得了工信部赞誉:
无锡做法值得在全国推广。
为了物联网产业集群,无锡蹚出一条从未有过的路。
而不同于其他一些带着“先天光环”的城市之路,这条路缀满了无锡人的智慧和探索。
01.
无人区的先锋扩展,信心从哪里来
这十多年来,无锡物联网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基本形成了从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到应用层较为完整的物联网产业链,已成为无锡新兴产业的制高点、转型升级的切入点、竞争发展的支撑点。
但在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缺乏完善的创新架构和有力的创新支持,怎么办?
与产业发展相关的各种要素供给不足,尤其是高端要素缺乏系统集成,怎么办?
这些无锡物联网遇到的问题,是“先发展起来”之后遇到的问题。
高峰云集之处,固然令人敬仰;可无人区的先锋扩展,更需一份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前瞻探索的谋略。
无锡物联网要破的局,也是打造中国式先进制造业集群要破的一个局。
最美的风景往往出现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因为在这样的领域探索,每一步都必将闪烁着创新的担当——
无锡,做出了一个尝试:搭建一个专业的集群促进组织,来为整个产业集群赋能,既当好集群发展方向的“领航员”,也做好集群决策部署的“参谋员”。
2018年,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成立,他们独创出了“一体两翼”的运营机制:
担任“一体”角色的“中心”围绕促进物联网集群发展,开展公共服务活动;无锡物联网创新中心有限公司,主要任务是“攻研发”,尚贤谷物联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主要任务是“建生态”。
促进中心成立初期,针对物联网产业领域宽、涉及面广而作为促进机构又不可能面面俱到、“包打天下”的实际,结合所承担的职能和任务,积极借鉴国际创新促进组织的先进理念,确立了“小机构、大合作、产业化”的总体思路。
小机构,立足自我,建强团队,不搞扩张,坚决避免因机构臃肿而导致的效率低下。用他们的话说,虽然“一体”是事业单位,但不能把自己当成事业单位,更不能当成机关单位。
就拿他们招人来说,借助灵活的运营模式,他们打出了一套“选调+双跨+市场化招聘”相结合的团队建设组合拳,尤其以中科院微电子所科研人员为骨干,组建起一支近300人的专业团队。
大合作,即放大小机构大舞台功能优势,与相关各方广泛开展合作,集聚更多资源要素;
产业化,即通过提升创新驱动能力、要素供给能力,力推科技成果产业化、物联网产业集群化高端化。
依托“事业+企业”的双轨运行机制,采取“事业单位+企业+协会联盟”的联动运行形式,从体制、机制创新到实际运行,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之后用时间证明:这条路是可行的!
2023年,促进中心下属公司全部实现盈利。这背后,也是促进中心拓展市场化路径,在服务产业集群的过程中实现自身价值,实现从政府出资到自我造血,再到有能力为产业赋能的角色转变。
什么是信心?
这就是信心。
02.
擅做播种人,培育好“种子”型科技成果
促进中心成立之初,怎么用好手里的资金,成了考验中心运营和布局的关键问题。
在他们看来:资金是种子,不是口粮。他们更希望成为这个产业的播种人,培育好“种子”型科技成果。
中心建设了发展资金,实实在在投向物联网产业——合计投资近20个优质项目。
中科微至,无锡众多物联网企业中的一个年轻成员,主营智能化自动分拣设备研发生产,公司2016年5月成立,次年销售收入就达2亿元,2021年10月26日,中科微至在科创板敲钟上市。伴随着它的K线跳动,无锡正式迎来了第100家上市公司。当年,促进中心不但给中科微至投资了3000万元,还帮助他们争取到了若干重大项目,可以说是企业发展历程上的一股重要力量。
锡产微芯,无锡本地IDM龙头,2022年,锡产微芯以超百亿元收购荷兰Ampleon,跃升全球第二大移动基站射频厂商,成为当时的重大新闻,这一收购背后,也有促进中心基金的身影。
在高效使用财政资金上,促进中心绝不含糊。
这些年,促进中心通过财政资金,支持23家物联网集群成员开展31个创新项目建设,带动项目投资超2.6亿元,累计实现经济效益8.36亿元,撬动了投融资61.85亿元。
在这个过程之中,无锡物联网的天空里新增了上市公司2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取得“卡脖子”技术攻关成果20个。
不光是投资,促进中心同样也看重加强与大中小企业协同协作,带动产业链创新升级。
凯龙高科技,国内仅有的汽车尾气后处理系统全产业链企业,拥有完整的汽车发动机SCR尾气后处理系统的产业链,促进中心和凯龙深入合作,利用工业互联网技术,有效解决了“国六”(尾气)后处理产品大规模、批量化生产中的难题。
北微传感,一家专注惯性姿态传感器研发、制造、销售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在促进中心的帮助下,北微传感和国内一线整车厂中国一汽建立了联系,有望精准“卡”入红旗乘用车产业链供应链,在智能辅助驾驶领域为企业打开新市场。
这样的案例,在促进中心还有很多。
当时成立之处,促进中心给自己定下的主攻方向就是无锡的“一感两网”——智能传感器、车联网、工业互联网。
智能传感器上,前面说到的聚力“攻研发”的创新中心公司,这两年拿出了过硬的成绩:先进感知研发中心已经试产成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团队自主研发红外热电堆传感和芯片产品实现量产,为疫情防护贡献了“无锡力量”。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发展还为无锡高新区后续引荐并招进半导体设备龙头企业北方华创埋下了伏笔。
自主研发了“三朵云一张网”电子制造业协同创新平台,实现了流片过程可视化,至今已经为50多家芯片企业提供了高性价比的一站式服务。
全国首个地级市工业大数据中心也在无锡诞生,在一个大屏上,就能够清晰地看到分层展示的物联网产业各细分类别以及每一家企业的分布情况。
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正在兑现自己当时的承诺——通过对某个产业的精细化服务和规划性引导,以“小机构”撬动“大合作”赋能“产业化”。
03.
聚能:把物联网的势聚到无锡这片土地上
一个从未有过的组织,要走一条从未走过的路,最关键之处在哪里?
从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的角度来看,恐怕有一点至关重要:
那就是注重跳出自我,以多种多样的合作形式,积极构建从国家部委、国家级学会到集群企业上下贯通,从政府、高校院所、协会和企业横向联动的网络化协同机制,高效统筹各类资源要素。
把物联网的势聚到无锡这片土地上,真正实现打造“物联网关键技术策源地、创新人才集聚区、公共服务示范点、产业发展推进器”。
高水准打造的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就不用说了,就说最近刚在无锡举办的一场活动。
“加快物联网产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研讨会。
促进中心和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共同发起设立中国(无锡)物联网研究院,这一场研讨会就是由中国(无锡)物联网研究院主办。
这场高层次的研讨会,就是要让各路顶级专家齐聚无锡,请他们围绕物联网领域前沿技术和产业发展趋势发表主旨演讲、分享精彩观点。
会上,中国电子学会长三角赋能中心、中国通信学会长三角创新助力中心揭牌,分别由中国电子学会、中国通信学会与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共同在锡建设。
我当天也在现场,说实话受益匪浅。
比如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中国(无锡)物联网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江舟教授在演讲中展示了未来6G的应用前景,他说,数字孪生人在6G可以成为现实,它模拟人类的行为和思维,实现与真实人类的互动和交流。可以想象一下医疗领域,数字孪生人可以创建人体模型,用于手术模拟、器官监测和疾病研究等。通过模拟数字孪生人,可以获得患者的生理状态,为医生提供精确的治疗方案,可以大大地改进医疗质量和效率。
短短几句话,其实对做产业的人来说已经蕴含了巨大的商机。
而且每次这样的专家研讨,都会伴随实地的调研,从而打通高端资源下沉服务集群发展的通道。
像这次,亨通光电、追觅科技、永鼎股份、国茂减速机、杰瑞电子等30余家省内企业的50多名代表来到物联网先进制造业集群创新展示中心,全面考察了无锡“一感两网”企业发展情况,系统性调研了数百项无锡物联网技术成果和应用案例。中国(无锡)物联网研究院院长、南京邮电大学原副校长朱洪波还组织课题组,与红豆工业互联网、威孚高科交流探讨工业互联网项目应用示范合作计划。
重要的,正是这样的会议激荡起的机遇与活力。
在无锡,重量级的业内大会云集:
中国物联网大会选择无锡作为永久举办地,定期带来最前沿的学术理论、最高端的应用技术、最实时的行业动态,助力市场主体向创新主体升级、科技成果向科技动能升级、创新要素向创新生态升级。
2023年IEEE通信技术国际会议也在无锡举办,作为全国第一个以物联网为主题的全球化学术会议,会议特邀在无线通信、移动计算以及物联网技术发展中作出过杰出贡献的11位外籍院士专家来锡参会,为期3天的会议围绕15个主题方向,开展近50场研讨会,为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导入全球创新资源以及提升物联网产业对外开放合作能级提供了平台。
一次次重量级的会议,为无锡物联网发展提供了交流互鉴、深化合作的广阔舞台,也见证着无锡加快推动物联网从概念走向实践、从试点走向示范,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创新策源密集活跃的不断升级。
这座“物联网之都”正在太湖之滨日渐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
回顾这些年,促进中心在以第三方机构的身份在与企业、院所、高校合作中也体现了不断成长的“高效率”——
面向物联网重点领域,与27家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各类基地、平台29个;
带有“无锡”标记的物联网创新应用项目已遍布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800多座城市;
联合华为、海尔等单位联合编写和发布《智能家电传感器蓝皮书》《物联网创新技术与产业应用蓝皮书》《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发展报告》,这些成果渐渐都成了行业权威报告……
值得一提的是,促进中心在与这些企业、院所、高校的合作中,也愈发重视“前瞻性”的布局。
比如,在促进中心向学会提出的合作中,有一项是筛选、激活学会多年沉淀的科技资源(包括学会科技奖获奖项目、注册会员、所评价的成果、研电赛项目等等)并导入无锡,这一项内容所体现出的前瞻性,也反过来为学会的进一步工作带来了启示。
作为全国物联网的首航之城,无锡始终坚定不移地把物联网作为地标产业倾力打造。
可以说,这些年,无锡对物联网产业的重视没有出现过“断档”。
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沿着一条没人走过的路,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踏出了属于物联网产业的力量。
它也再次证明了,一个战略产业的选择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扎扎实实地抢出来、干出来、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