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小宇今天用铅笔戳我后背,还说我是笨蛋。" 女儿桃子蜷缩在沙发角落说出这句话时,我正握着她的语文作业本,纸张在手中皱成一团。这个曾为进入重点小学欢呼雀跃的7岁女孩,此刻眼里闪烁的不安,揭开了校园生活的另一面。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3年的调查中,38.6%的小学生遭遇过校园欺凌,其中语言暴力占71%,肢体冲突占29%。当欺凌发生在刚入学的稚嫩肩膀,父母该如何编织保护网?

当得知自己年幼的孩子在学校被别的同学欺负时,家长的内心犹如打翻了五味瓶,愤怒、心疼、担忧等情绪交织在一起。孩子刚踏入小学一年级,正处于对校园生活充满好奇与憧憬的阶段,却遭遇这样的事情,着实令人揪心。此时,家长冷静且正确地处理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孩子当下的情绪和心理状态,更会对他们未来应对类似问题的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解码求救信号:超越"打闹"的认知边界一般来说,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会有一些预兆,首先是不明原因的擦伤、淤青,特别是关节处。其次是频繁头痛、腹痛等躯体化症状这是孩子心理压力转化的表现。然后就是校服、文具异常破损,这一定是被别人刻意破坏迹象。
孩子的行为上也会变得和平常不一样,比如拒绝谈论学校生活,这是孩子内心防御机制启动。睡前拖延症,莫名其妙的就是不去上学,而且恐惧翌日上学。食欲也会骤减或暴增,这也是情绪变化的体现。
对话艺术:构建安全的情感通道如果看到上述情况,即便你十分肯定孩子在学校被欺负了,也不要直接去问他。而是可以问“你最近在学校开心吗?”“学校有没有什么新鲜事发生?”“你最近和老师有交流吗?”先看看孩子的回答再说。
当孩子告诉你他在学校遇到的困境。家长记住千万不要跟孩子说这三类话:
"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二次伤害)"告诉老师就行"(忽视求助复杂性)"打回去啊"(激化矛盾)因为第一句话会对孩子造成二次伤害,他已经很害怕了,怎么敢去反抗?反而会认为父母并没有帮他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二句话是家长常用的办法,然而他们忽视了容易被欺负的孩子,本身就有些胆小,那些大胆找老师沟通的孩子,往往不会被别的孩子欺负。第三句话更不可取,孩子之间下手没轻重,如果真的打回去造成更严重的伤害,往往你是有理的一方也会变得没理。
那我们家长可以怎么做?试试用以下语言来跟孩子沟通:
"周三下午的美术课后发生了什么""他抢你蜡笔时,你是不是觉得特别委屈""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可以试试..."通过三种方式,可以首先确定孩子在学校发现了什么。然后通过语言来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愿意站在他一边帮助他。最后就是告诉他遇到被欺负的情况,要先自救再寻求帮助。
学会和老师沟通除了教导孩子应对,家长与学校的沟通也不可或缺。家长应及时与班主任老师取得联系,客观、真实地向老师反映孩子在学校被欺负的情况。在沟通时,要注意语气和方式,重点是希望老师能够帮助解决问题,而不是指责。相信大多数老师都会重视并积极处理此类事件。学校方面可以通过教育欺负人的孩子、加强班级纪律管理等方式,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当孩子在一年级遭遇校园欺负时,家长通过正确的引导和处理,能够帮助孩子走出阴影,学会保护自己,也能让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加坚强、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挑战。让我们用爱和智慧为孩子的校园生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