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的如厕焦虑,家长头疼:拉裤子里都算好的,更头疼的是……

小杰小安爸爸 2025-04-02 03:10:22

据《中国儿童如厕行为研究报告》显示,约 18% 的小学生存在 “学校如厕障碍”,表现为强忍便意、拒绝使用公共厕所、出现躯体化症状(如腹痛、便秘)等。西安某小学调查发现,三年级女生中有 23% 因 “厕所脏臭” 选择憋便,男生中 15% 因 “害怕被同学嘲笑” 而减少如厕次数。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更可能埋下社交恐惧、自卑等心理隐患。

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学校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学校的厕所与家里的厕所不同,可能会让孩子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例如,学校的厕所可能是蹲式的,而孩子在家习惯使用马桶;或者学校的厕所空间较大,孩子在使用时会感到不安全。

对于刚上小学的孩子来说,学校是一个全新的环境。学校的厕所与家里的厕所不同,可能会让孩子感到陌生和不适应。例如,学校的厕所可能是蹲式的,而孩子在家习惯使用马桶;或者学校的厕所空间较大,孩子在使用时会感到不安全。

再一个,学校的课间时间较短,孩子可能担心上厕所会耽误玩耍的时间,或者影响下一节课。尤其是对于一些动作较慢的孩子来说,上厕所的时间可能不够用。

家长首先要和孩子进行耐心的沟通,了解孩子不愿意在学校上厕所的具体原因。用轻松的语气询问孩子,比如“在学校上厕所的时候,是不是觉得有点害怕呀?”或者“是不是觉得学校的厕所和家里不一样,不太习惯呢?”避免责备孩子,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绘本帮助孩子克服心理障碍。比如《我要拉粑粑》《拉臭臭》等绘本,通过生动的故事让孩子明白排便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不需要感到害羞。

当然,家长要及时和孩子的老师进行沟通,告知孩子在学校不上厕所的情况。请求老师在课间提醒孩子上厕所,允许孩子在需要时随时上厕所。老师可以在午休前、课间等时间提醒孩子去厕所,并给予孩子正向的鼓励,比如“能自己上厕所真棒!”。

如厕焦虑本质上是儿童社会化过程中的 “适应性阵痛”。当我们用科学的方法破除耻感、用温暖的支持重建信任、用系统的保障优化环境,孩子终将学会与身体和解。正如儿童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所言:“如厕训练的核心,是帮助孩子建立对身体的掌控感和对世界的信任感。” 唯有当排泄回归自然本能,童年才能真正绽放应有的活力与自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