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最具执政能力的太后是谁?

高旭评历史 2024-01-25 16:11:08

永元八年春,刘肇册立贵人阴氏为皇后。

阴氏的曾祖父是阴丽华的哥哥阴识,母亲邓氏是云台二十八将之首邓禹的孙女。

永元四年,朝廷举行选秀,13岁的阴氏,以美貌入选后宫,数年后被册立为后!

继阴丽华,阴家再出一后,在东汉皇后排行榜上与窦家并列第一。

有意思的事,和阴丽华一样,阴氏也遇到一位强有力的对手:邓绥。

邓绥的背景与阴家相比不遑相让,出身显贵,累世公侯!邓禹东汉开国第一功臣,其父是东汉著名羌族问题专家护羌校尉邓训,有意思的事,邓绥的母亲是阴丽华皇后的堂侄女。

注意这个特点:六大家族盘更错节!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邓绥从小只喜读书,母亲阴氏对女儿的爱好表示不满,不好好学女红针指,成天抱着书本,难道想做女博士吗?(当习女工,今不是务,宁当学博士耶?)

邓绥性格很好,她从不当面顶撞,而是“曲线救国”。母亲大人训话后,从此白天学习女工,晚上仍然读书不倦(后重违母意,昼则缝纫,夜私买脂烛读经传)

高情商!家庭和谐的同时,仍不放弃自己的人生志向。

邓绥日夜苦读,六岁通《史记》,十二岁通《诗经》、《论语》,见解往往在哥哥们之上,宗族外内皆号'诸生'(诸生大致相当于明清两朝的高级秀才)

高学历的邓绥还是位大美人,身长七尺二寸的邓绥,气质不凡,光彩逼人,姿颜姝丽,绝异于众!这从邓绥入宫后,宫内的反应可以得到明证:左右皆惊。

集才貌智慧于一身的邓绥为啥在立后上输给阴氏呢?

两人根本就没同时入宫,阴氏参加选秀时,邓绥的父亲邓训病故。三年服孝期满后,邓绥方才再次参加选秀。

结果刚入宫一年,邓绥就被封为贵人,入住嘉德宫,与长秋宫的阴氏并称后宫双珠。

窦皇后是怎么上位的,大家应该还记忆犹新,详见这篇、然而邓绥告诉众人,除了阴谋诡计,还可以走另一条路:以德服人。

邓绥入宫后,遵循礼法,侍奉阴后,小心谨慎(恭肃小心,动有法度。承事阴后,夙夜战兢)

举几个事例

一:每当邓绥与阴皇后相处时,邓绥从不正坐,而是离开座位站在一旁,身材修长的邓绥走路时,尽量弓着身躯唯恐显得她高阴后一头(若并时进见,则不敢正坐离立,行则偻身自卑)

二:刘肇如果向后妃们询问什么事情,邓绥也绝不当众抢阴后的风头,一定要等阴氏先发言,才毕恭毕敬地说(帝每有所问,常逡巡后对,不敢先阴后言)

三:皇宫举办宴会,后宫佳丽自然不愿放过这个在皇帝面前展示美色的机会,众妃争着打扮修饰,金钗簪珥光采夺目,裳衣罗绮鲜明照人。唯独邓绥素衣布服,没有修饰,朴实无华。如果衣着与阴氏撞衫,就立即脱下并换上其他服装(而后独着素,装服无饰。其衣有与阴后同色者,即时解易)

四:有一次,邓绥生病,连日卧床不起。刘肇十分怜惜,恩许她可以召入家人进宫探视,并且不限时日。邓绥竭力推辞:宫廷禁卫森严,如外人久久滞留宫内,会使群臣批评陛下徇私情,讥讽臣妾不知足,于公于私都不宜(宫禁至重,而使外 舍久在内省,上令陛下有幸私之讥,下使贱妾获不知足之谤。上下交损,诚不愿也)

刘肇十分赞叹,人皆以数入为荣,贵人反以为忧,深自抑损,诚难及也。

五:邓绥对待宫女、内侍等十分体贴。接抚同列,常克己以下之,虽宫人隶役,皆加恩借。

总结下邓绥的斗争技巧:

对阴氏谦恭小心,表示自己身份卑微(让对方抓不到把柄)

对宫人和做杂役的奴仆施以恩惠和帮助,收拢人心(团结一切力量)

禁止自家亲戚出入后宫,让警惕外戚专权的和帝大为赞赏,被窦氏压迫数年的刘肇对外戚专权十分反感,谨小慎微,方能真正取悦和帝(能读懂皇帝的心思)。

邓绥的这套策略完全可以挪用到办公室政治,在公司如果遇到经常看你不爽,给你使绊子的人,也可以学习下邓绥的策略,不要与其发生争论,不让别人抓把柄;对其他同事要百般笼络,让大家都说你好;对老板则要深刻领会精神,如此一来,还需要担心那些鸟人吗?

邓绥的打法效果相当明显,以至于刘肇发出感叹:修德之劳, 乃如是乎!

皇帝的心思都放在邓绥上,日渐疏远阴后(帝深嘉爱焉)。阴氏自然恨之入骨,却找不出邓绥得纰漏。邓绥也很警惕,越发谨言慎行,每当皇帝召见,往往称疾不应(后阴后渐疏,每当御见,辄辞以疾)

永元十三年,刘肇忽然得了重病,阴氏私下说到:我得意,不令邓氏复有遗类!

邓绥听到后对左右流涕,表示要饮药自杀,宫人赵玉坚决阻止,并谎称刚才有使者来,说皇上的病己经好了。邓绥信以为真,遂打消了自杀的念头。

读这段话,不知大家对邓绥有没有全新的认识?

既然是密言,邓绥又是怎么得知的?只能证明一点:阴氏的左右都被邓绥收买了,你有什么招、什么底牌,对方看的清清楚楚,还怎么和邓绥斗?!

邓绥之前以退为进,不接受皇帝的召见,隐忍不发,就是为了找一个扳倒阴氏的机会。果然,阴氏没有城府,很快就露出破绽,这出自杀的闹剧无非是演给刘肇看的。

不得不说邓绥的表演是顶级的,刘肇恢复后,得知宫中的闹剧后,立马产生废后的想法。

阴氏慌不择路,急召外祖母邓硃入宫商议对策,邓硃献巫蛊之计,谁料消息再次走漏!

邓绥迅速告发阴氏欲行不轨,刘肇派出中常侍张慎和尚书陈褒调查此事,证据确凿!

刘肇立即没收阴氏的玺绶,将其扔到冷宫,阴纲得知女儿被废后很识时务地选择自杀,阴纲的三个儿子,阴辅以死捍卫了自己最后的尊严,阴轶阴敞被流放日南郡(今越南河内)比景县, 曾经出过双后的阴家从此彻底离开东汉的顶级权力圈。

永元十四年十月,刘肇下了册后诏书:皇后之尊,与朕同体,承宗庙,母天下,岂易哉!唯邓贵人德冠后庭,乃可当之。

邓绥再三推辞谦让后登上皇后之位。

经过四年的隐忍,21岁的邓绥终于登上了皇后的宝座,但她没有得意,依然保持了优良的作风:

阴氏在位时,宫中以奢华为风尚,四方各国进贡方物,大多是一些珍贵华丽之物;自从邓绥成为皇后,万国贡献的奢靡之物一律禁绝,岁时季节只需进贡纸墨。此举为蔡伦改进造纸术提供了物质条件。

刘肇每次想封爵邓绥家族,邓绥往往谦让苦苦哀求不让进行,所以邓绥的哥哥邓骘在和帝一朝也不过位及虎贲中郎将。

邓后的所作所为赢得了宫廷内外的一片赞扬声,班昭以她为鉴,写下了传世名作《女诫》。

邓绥真的对权力一点都不动心吗?真正的考验来了:

105年,和帝在章德前殿驾崩,年仅二十四岁的邓绥一跃升为太后,临朝执政,她又会给出怎样的答卷?

邓绥面对一个重大的选择,立谁为皇帝?是八岁的刘胜还是刚满百日的刘隆?

按照嫡长子继位的原则,刘胜应该继承皇位。

然而大出群臣意料,一直谦恭谨慎的邓绥竟然选择迎立少子刘隆为帝,同时对邓氏成员加官进爵,任命邓骘为车骑将军、邓悝为虎贲中郎将,邓弘、邓阊皆为侍中,邓家一跃成为炙手可热的外戚。

还记得窦太后临朝执政的形势嘛?熟悉的套路、熟悉的配方,面对绝对的权力诱惑,有几人可以忍住。

当然窦家和邓家还是有所区别,窦氏掌权时,权柄更多在窦宪手中,饱读史书的邓绥决定亲自上场,临朝听政。邓绥以皇太后的身份诏告天下,皇帝幼冲,承统鸿业,朕且权佐助听政,兢兢寅畏,不知所济。深唯至治之本,道化在前,刑罚在后。将稽中和,广施庆惠,与吏民更始。其大赦天下。自建武以来诸犯禁锢,诏书虽解,有司持重,多不奉行,其皆复为平民。

诏书里,邓绥自称“朕”,自古以来,称朕者皆是皇帝,邓绥的野心昭然若揭,她也成为历史上第一个不是皇帝而自称朕的女性。

刘隆继位没多久也驾崩了,群臣的目光齐刷刷地投向八岁的刘胜身上,都认为他将是皇帝的不二人选。

刘胜也认为皇位即将唾手可得。

邓绥再次投出反对票,之前就没立你,难道让你上台复仇嘛?邓绥这次选谁了呢?

废太子、清河王刘庆的儿子刘祜。

史载刘祜好学史书,和帝非常称赞他,多次召他入宫觐见(好学史书,和帝称之,数见禁中)

按说刘祜比刘胜年纪更长,并不比后者好控制,但邓绥没得选了,让邓骘和邓悝连夜用青盖车将其接进宫中,立为皇帝(太后与兄车骑将军邓骘定策禁中。其夜,使骘持节,以王青盖车迎帝,斋于殿中)

第二天一大早邓绥便登上崇德殿,拿出册立刘祜为皇帝的诏书,说是和帝的遗诏。经过窦氏的洗礼,群臣也学聪明了,没人选择当面硬杠,但是平静的政局下确是暗流涌动,一场针对邓绥的政变正在密谋中。

那么这场变局,最受益的人是谁呢?

刘庆,与皇位失之交臂的他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居然阴差阳错成为皇帝。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很多时候面对挫折,不要放弃,也许幸福就来了。

连立两个皇帝后,邓绥才发现,这个位子并不好坐。

永初元年,18个郡国发生地震,41个郡国发生水灾,28个郡国受冰雹袭击。

还记得章帝刘炟的罪己诏嘛?

建初元年,兖、豫、徐等州发生严重的旱灾,赤地千里,饥民遍野;皇帝宝座还没坐热的刘炟无奈下罪己诏自省。

为啥呢?

西汉大儒董仲舒曾提出过一套天人感应理论。它是指人能感应天,天也能对人发生作用,预知灾难的发生。汉代的人们普遍认为地震是人间失德导致的,官员勾结、结党营私、欺压百姓,皇帝昏庸或后宫涉及前朝政事都是失德的范围。地震发生之后,朝廷必须反思、肃清失德行为,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渐渐地,地震沦为汉朝廷政治舞台上各方激斗的工具。

和帝时,地震波及十几个郡,当时窦太后权势滔天,大臣们就认为是因为太后乱政造成。

灵帝时,也发生了两次地震,正值曹节为首的宦官集团把持朝政,士大夫们抓住机会对宦官势力发动汹涌反扑。

早对邓太后专权不满的朝臣怎能放弃这个良机,李固认为地震是由于邓太后“越阴之职,专阳之政”所致。

李固来头不小,是司徒李郃的儿子。

好学的他常改变姓名,不远千里步行寻师。李固博览古今书籍,研习五经共十多年,四方有志之士大多都羡慕他的风采而来向他学习,京师人都赞叹说:“这又是第二个李公了。”

此时的李固名气还不大,等梁冀上台后,李固才会真正名显内外。

李固没有官职在身,邓绥没当回事,接下来的这帮人她就不得不严肃对待,郎中杜根联合一大群郎官直言进谏,强烈要求邓太后下台,还政于安帝。

杜根的言论显然超过了邓绥的底线,一直以谦让著称的邓绥毫不手软,以“大逆不道”之罪将其装入囊中当众打死,然后抛尸荒野。

此举彻底震慑众人。

好在杜根生命力强,在荒山野岭之中苏醒过来,在原地装了三天的“活死人”,据说眼睛都长了蛆。等到风声过了,才潜逃江湖,直到老去,再也没有过问朝中事。

为了堵住大臣的嘴,防止他们继续用儒家言论制造麻烦,邓绥颁布一系列惠民政策:

1、裁撤无用之物;下令削减太官、尚方、内署等高级官员的各种御用车马、珍肴、服饰以及各种奢侈,削减宫女的数量,允许宫女自由选择离开或者留守,离开的发放路费,成为自由民。

2、将灾民迁徙安置到荆州、扬州所属的丰产郡。又派樊准到受灾严重的冀州、吕仓到兗州开仓放粮

3、放开国家管制,将所有的公田全部分发给贫民。

无论邓绥是出于何目的(比如保住自己的权力),这的确是一大善举,史载流民咸得苏息。

邓绥积极赈灾的同时,周围的异族也开始蠢蠢欲动。

西域诸国先叛(具体在班勇平西域篇详细论述),朝廷令骑都尉王弘接应西域驻军撤回关内,王弘领到任务后调金城、陇西、汉阳各地羌兵数千骑出发西域。注意,朝廷此时连汉人的罪犯都不肯出了。

羌人听说要去遥远的西域干仗,纷纷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王弘大怒,要求各郡派郡兵阻拦逃兵,凡是逃亡的羌人骑兵,抓回来直接处斩,同时所属的部落也要承担连坐责任。

本就被地方和豪族欺压的羌人彻底炸锅了(诸降羌布在郡县,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积以愁怨),陇西诸羌当煎、滇零、钟羌等部落愤而反抗,手无铁器,羌人就以竹、木替戈、矛;拿木板桌案当作盾牌发动起义(时羌归附既久,无复器甲,或持竹竿木枝以代戈矛,或负板案以为楯,或执铜镜以象兵)

陇西各郡县官府不能制,自此,轰轰烈烈的第二次羌乱拉开序幕,东汉真正的对手终于登上舞台,关于羌人的来龙去脉,咱们单开一章详写。

仿效之前的窦宪、马防,邓家也派出了自己的王牌:车骑将军邓骘。

相比马家,邓绥这次拿出更大的手笔,左右羽林军、北军五校的部队及各郡军队共五万人前往讨伐(校对其夏,凉部畔羌援荡西州,朝廷忧之。于是诏骘将左右羽林、北军五校士及诸部兵击之,车贺幸平乐观饯送)

为了给邓骘保驾护航,邓绥还其配置了一位“军事能力突出”的副手,老熟人任尚。任尚官运不错,丢了西域不仅没被朝廷追责,反而被重新任命为征西校尉。

邓骘刚出发,洛阳就发生惊变!

太常周章以太后乱政为由密谋政变。太常,古代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位列汉朝九卿之首,周章对邓绥早就不满。

当初马防击败羌人,受封颖阳侯,食邑六千户。窦宪立下灭匈大功,食邑才达到二万户。

邓骘寸功未立,就封为上蔡侯,食邑一万户。因为迎立安帝,又增加了三千户。

你邓家看上去比窦家还要跋扈啊!

有了和帝的成功案例,周章也想效仿丁鸿,赌一把大的,成功了,他就是拨乱反正的大功臣!

周章的计划如下:

1、关闭宫门,诛杀邓骘兄弟,以及郑众和蔡伦;

2、威胁尚书下诏,罢黜邓太后,将其关到南宫;

3、把傀儡皇帝刘祜赶下台,扶持刘胜登基。

对比和帝的政变,周章这个计划漏洞多多。

卫尉都没有掌握,怎么去关闭宫门?更别说诏书、皇帝都在邓后手里,你哪来的合法性?

周章自然看过汉书外戚传,但很多时候不是看书就一定搞得清其中的关键,政治天赋很重要啊,由此可见和帝的能力有多强!

这场自杀性政变很快就因为有人告密而失败,周章被迫自杀。至此,邓后清除了一切反对派,彻底掌握朝廷大权,临朝称制十六年之久。

邓后是很能干,哥哥邓骘的表现就差强人意。

永初三年,邓骘率北军抵汉阳后(今甘肃甘谷县),各郡郡兵还没到达,羌人先发制人,在冀县以西伏击了中央军,汉军损失一千余人。

首战失利,邓骘慌了,本以为可以向马防、窦宪那样,轻而易举击溃羌人,谁曾想现在的羌人如此之猛。就在他举棋不定的时候,朝廷派来了一位猛人,龟兹保卫战的英雄:梁慬。

梁慬刚从西域回国,驻军敦煌郡,接到诏书后梁慬迅速东进,在张掖打败羌军,干掉一万余人,羌人摄于汉军兵威,在姑臧向他投降。梁慬对他们进行安抚开导,遣送返回故地。

梁慬的表现说明一个道理:要平息羌乱必须要具备两点:能打,但不斩尽杀绝,软硬兼施才是上策。

梁慬的表现让邓骘信心大增,觉得羌人不过如此,自己又行了。

他集中所有主力包括北军和凉州各郡郡兵,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同羌人决战,此战任尚及从事中郎、河内人司马钧(司马懿的高祖)都上场参战,结果汉军再次大败,八千余人战死。

一将无能累死千军,羌人声势大振。

眼看哥哥就要丢在凉州,邓后心疼了,急招邓骘回师,留下任尚驻扎汉阳,负责各军的调度。

在回京之前,邓后派使者迎接邓骘,将他任命为大将军。

打了败仗还能升官?

这就是政治,去年发生的政变还让太后记忆犹新,邓骘越打败仗,她越要给其升官加权,来保持对朝廷的震慑。

邓骘到达洛阳以后,太后又派大鸿胪亲自出迎,中常侍前往效外慰劳,亲王、公主以下的群臣则在路旁等候。邓骘所得的恩宠和荣耀极为显赫,声势震动京城内外,朝廷中几乎听不到反对声。

邓家的权势是稳住了,凉州却陷入了极其其惨烈的环境。

永初七年,护羌校尉侯霸联手骑都尉的马贤(后来的抗羌名将),在安定郡进攻羌人先零部落的分支牢羌,斩首俘获一千人。

虽然汉军取得不少战绩,但始终无法真正扑灭羌乱。

元初二年,曾建议邓骘放弃凉州的庞参接替侯霸担任护羌校尉。眼看强攻效果一般,庞参转变思路,开始用恩德信义招抚引诱各羌人部落。这招效果奇佳,羌部首领号多立刻率部归降,庞参兵不血刃就收复了陇道,打通了河西走廊与内地的道路。

然而真正的叛军主力先零羌还不肯屈服。

朝廷决定下一盘大棋,将其一举剿灭,屯骑校尉班雄驻守三辅,左冯翊司马钧行征西将军,与护羌校尉庞参联手,攻打先零羌。

元初二年秋,司马钧调集凉州战场所有能打的将领:右扶风仲光、安定太守杜恢、北地太守盛包、京兆虎牙都尉耿溥、右扶风都尉皇甫旗等人,再加上护羌校尉庞参的七千多羌胡兵,准备毕其功于一役。

两人分道并进,结果握有战力最强羌胡兵的庞参反而被零昌手下的大将杜季贡打败( 参兵至勇士东,为杜季贡所败,于是引退)

司马钧这边进展颇为顺利,拿下了丁奚城,但汉军却因司马钧的一项命令功亏一篑。

啥命令呢?

收割羌人的庄稼以充军粮。

持续多年的战乱导致一石粮食在凉州竟能卖到一万钱,因敌取粮既能减轻朝廷的负担,还能打击敌人的后勤,这本是一个妙计。然而仲光等执行的将领却违背司马钧的训诫,分散行动,结果被羌人纷纷击破(钧令光、恢、包等收羌禾稼,光等违钧节度,散兵深入,羌乃设伏要击之)

司马钧怒而不救,坐看仲光等人全部战死,汉军损失精锐三千多人,朝廷大怒,将司马钧征召回朝,羞愧自杀(钧在城中,怒而不救,光等并没,死者三千余人。钧乃遁还,坐征自杀)

司马钧的死也间接改变了中国的历史,河内司马氏做出了一个重大转变:由武入文。

朝廷继续走马换人,任命马贤接替庞参兼任护羌校尉,同时再次任命任尚为中郎将,接替班雄驻防三辅。

凉州战场汉军已经不具备对羌人的优势,任尚也没有更多的财力组建骑兵(至于没钱的原因后面会分析),被逼到绝境的他想出了一条妙计:刺杀。

任尚收买当阗部的榆鬼,令其刺杀羌人名将杜季贡。尝到甜头后,任尚又收买效功部落的号封,刺杀了先零羌首领零昌。

群龙无首的羌人大乱,任尚与马贤趁机反攻,元初四年(117年)冬天在富平县黄河之畔大败羌军,斩杀五千人,新上任的先零部落首领狼莫逃,西河郡的羌族虔人部前往度辽将军邓遵处归降,陇右地区平定。

刺杀的性价比太高了!这招马上成为汉人对付异族的秘密武器。

元初五年冬,太后邓绥的堂弟邓遵有样学样,收买上郡全无部雕何等人刺杀狼莫。

挑事的先零两大首领零昌、狼莫死后,羌族各部落陆续瓦解,三辅、益州地区再也没有羌族部落入侵的警报。

整整持续了11年的第二次羌乱终于得以平定,十余年间,军费开支共计二百四十多亿,国库枯竭,并州、凉州两州因此空虚衰败(自羌叛十余年闲,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

说下任尚的结局,早年追随窦宪打过匈奴人,在西域也独当过一面,后期羌乱更是四处扑火,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嘛。

按说战后任尚应该升迁高位,然而任尚政治悟性太低。平羌后邓后封邓遵为武阳侯,采邑三千户,任尚觉得自己功劳最大,想与邓遵争功,结果反被人指控虚报斩杀敌人数量、贪污军饷一千万钱,最后在闹市斩首,财产全部没收(又诈增首级,受赇枉法,臧千万已上,槛车征弃市,没入田卢奴婢财物)

职场上像任尚这样的人不少,能力有一点,脾气也不小往往混的不怎么好,那就想想平时争功时,是不是得罪了一些有背景的人,有些事情要看透,该让就让吧,像任尚戎马大半生,却落得如此结局,值得我们反省。

然而任尚争功事件还有一个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数字,他本人也贪污一千万钱!

为啥窦宪时期的汉军可以将北匈奴从漠北赶走,到了邓后执政却屡败于羌人,关东派是否有养寇自重,通过战争大发战争财的嫌疑,这点凉州豪族其实看的很清楚,不久,凉州三明就有人主动揭露了其中的黑暗。

四处救火的同时,邓绥对内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财政方面还是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四字:开源节流。

邓绥下令削减皇家祭祀大典的名目并俭省膳食。她本人带头一天只吃一餐,减少宫廷御马的食料,紧急喊停宫廷的多项改建工程。在邓后的亲身引导下,王侯公爵也自觉削减封地税收。朝廷由此节省数千万花销。

节流的同时,邓后也非常重视兴修水利,下令在几个重灾区比如三辅、河内、河东、上党、赵国、太原等地区修理水渠,通利水道,灌溉田地。

在邓绥的以身作则下,大汉终于挺过了持续数年的十多年的灾情,天下渐渐恢复平静,全国形势逐渐稳定下来。

搞活经济的同时,邓后也十分注重人才梯队的培养,她深知,治国需要大才。

永初元年三月,邓太后下诏让三公九卿,中央和地方各级官员直接举荐“贤良方正、有'道术'之士”(道术”,包括天文、历数、医方等方技数术)

永初五年,邓太后再度令各级官员举荐“贤良方正、有道术”之人,同时派出公车特征入京,并表示“朕将亲览焉”,伟大的天文学家张衡终于入京了!

张衡的家族是当地豪族,祖父张堪自小被人称为圣童,光武帝时曾担任蜀郡太守。和帝永元年间,张衡被推举为孝廉,他没有接受。邓后上台后,邓骘极为欣赏张衡的才华,多次征召他,张衡还是不应命。

为啥呢?

张衡看不上这些权贵,认为自王侯以下,没有不奢侈过度的。他仿照班固的《两都赋》,花了十年时间作成《二京赋》,用以讽谏朝廷。

邓后宽宏大量,不计较其对朝廷的讥讽,反而以公车特征张衡。张衡感动了,他决定入京辅佐邓后。先拜为郎中,继而升迁为太史令。张衡不仅为邓后出谋献策,起草文书,元初四年,更是创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自动的天文仪器一浑天仪。

这玩意没有海量的物资作保障,就算财力雄厚的豪族也玩不起。

咱们这个系列一直强调一个观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民间其实有大量人才,关键你得识货,更要有包容、虚心纳谏的胸怀。

邓后深谙其理,辟四门而开四聪,即使是刍荛(割草砍柴之人)的建言和谋虑,她也将其纳入决策范围,予以采纳。

同时为鼓励民间的言论,邓后还赦免了言论罪。永初四年,邓绥下诏:自汉章帝建初年间以来,所有因言论不当而获罪的人,一律赦免,准其回家。

光这一条,已经秒杀前朝很多皇帝!

此外,同为女性,邓后为解放妇女事业也是殚精竭虑。

邓后临朝执政后,邀请博学高才的才女班昭参与政事,为宫女提供教育,婢女们学成后,大多能对朝政得失有所毁誉,邓太后便将其中资历深厚且德高望重的婢女封为“中大人”。

当然最有人性化的无疑是下面两条:

释放守陵妃嫔。按照旧例,皇帝去世后,无子妃嫔都要到陵园守陵。和帝驾崩后,周贵人、冯贵人等嫔妃按例要到和帝的陵墓守陵,邓后亲自到洛阳北宫增喜观询问,听任她们自己决定去留,当日便释放了五六百人。

释放宫女。东汉开国至今八十多年中,因选妃、亲人犯罪等事由入宫的不绝如缕,以至宫女如云,造成“内有怨女,外有旷夫”的局面。延平元年六月,邓后下令因罪被罚入宫的,一律赦免为平民,并准其回乡,以解宫人思乡郁闷之苦。各官府、郡国、王侯家的奴婢,有生病或年迈的,也都一并遵照实行。

所以很多时候,皇帝执政和外戚专权又有什么区别呢?对老百姓好就行。

大权在握的邓后对权力的认识远甚之前的窦家。

当时,邓氏一族有两大“根据地”:一是老家南阳,二是京师洛阳。他对司隶校尉、河南尹、南阳太守下诏:邓骘等人虽安分守己,但邓氏子弟不少,难免有人会违法犯禁,遇到这种情况必须严惩,不留情面。

邓骘的儿子邓凤接受贿赂的事情被揭露后,邓骘就将妻子和儿子头发剃光,以谢罪天下,这在外戚、宦官轮流掌权的东汉确是少见之事。

邓家没有出什么大奸大恶之徒,与邓后的严格约束是分不开的。

在她治理国家的近二十年时间里,东汉王朝顺利地度过了天灾人祸不断的十年,为了国家她当真做到了“鞠躬尽瘁”,与国于民邓后都是有功的!由此被视为历代临朝太后的典范。

附录:

东汉从汉和帝时期、邓绥执政时期,中国进入罕见的天灾密集期

(一)公元106年

五月十六日,河东郡垣山发生山崩。

六月,有三十七个郡和封国大雨成灾。

九月,有六个州发生水灾。

乙亥(初一),陈留郡天降陨石。

冬季,十月,有四个州发生水灾和雹灾。

(二)公元107年

本年,有十八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四十一个郡和封国大水成灾,二十八个郡和封国发生风灾和雹灾。

(三)公元108年

夏季,发生旱灾。

六月,京城及四十个郡和封国出现水灾、风灾和雹灾。

本年,有十二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

(四)公元109年

三月,京城洛阳发生饥荒,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十二月辛酉(初五),有九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

本年,京城洛阳和四十一个郡和封国大雨成灾,并州、凉州发生严重饥荒,出现人吃人的现象。

(五)公元110年

三月,癸巳(初九),有九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

夏季,四月,有六个州发生蝗灾。

秋季,七月乙酉(初三),有三个郡发生水灾。

九月甲申(初三),益州郡发生地震。

(六)公元111年

春,正月,丙戌(初七),有十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

本年,有九个州发生蝗灾,有八个郡和封国大雨成灾。

(七)公元112年

三月,有十个州发生蝗灾。

五月,发生旱灾。

六月壬辰(二十一日),豫章郡员溪原山发生山崩。

(八)公元113年

春季,二月丙午,有十八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

秋季,发生蝗灾。

(九)公元114年

二月乙卯(二十四日),日南郡发生地裂,长一百余里。

京城洛阳及五个郡和封国发生旱灾、蝗灾。

本年,有十五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

(十)公元115年

五月,京城洛阳发生旱灾。河南及十九个郡和封国发生蝗灾。

十一月庚申(初九),有十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

(十一)公元116年

二月,有十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

夏季,四月,京城洛阳发生旱灾。

十一月癸卯(二十八日),有九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

(十二)公元117年

六月戊辰(二十六日),有三个郡发生雹灾。

秋季,七月,京城洛阳及十个郡和封国大雨成灾。

本年,有十三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

(十三)公元118年

春季,三月,京城洛阳及五个郡和封国发生旱灾。

本年,有十四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

(十四)公元119年

春季,二月乙巳(十二日),京城洛阳及四十二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

夏季,四月,沛国、勃海刮大风,下冰雹。

五月,京城洛阳发生旱灾。

冬季,十二月,有八个郡和封国发生地震。

0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