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学生深夜求开门未果,错过见病危亲属,宿管为制度买了单!

旦旦社会啊 2024-11-27 18:02:37

深夜的校园寂静无声,一个学生因家人危重想要回家却被宿管以“规定”为由拒之门外。这看似一段普通的校园纠纷,实则就是整个教育体系中那些僵化的管理制度,以及在制度夹缝中生存的人们的无奈。规章制度本应该服务于人,而不是成为束缚人性的枷锁。

2024年11月的一个深夜,广东生态工程职业学院的一名学生因家中亲人病危,急需在凌晨赶回家。按常理,这种紧急情况理应得到特殊处理。

然而现实却是,学生遭遇了“必须等到早上6:30才能开门”的冰冷回应。更令人心寒的是,即便求助学工部,得到的也只是官僚式的“需要批文”。最终,这位学生错过了回家的航班,错过了见亲人最后一面的机会。

在这个看似简单的事件背后,实际上反映了当前教育体系中普遍存在的深层次问题。宿管们月薪仅3000-4000元,却要承担24小时待命的重责。防火、防盗、治安、设施维护..。

这些责任都压在他们肩上。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选择“死守制度”实则是一种无奈的自保。很多底层的打工人都曾有过一个很深的体会:“分钱没我的事,背锅我第一”,这句话道出了底层工作者的心酸。

每天24小时待命,工资却只有3-4千,遇到问题还要独自承担责任。这样的工作环境,让许多宿管选择了最安全的处事方式:不犯错就是最大的功劳。

他们不是不明白人情世故,而是在这个制度下,善良可能会成为他们工作的隐患。这种情况下,谁还敢轻易破例?谁还敢为他人着想?

反观那些做得好的企业,比如号称“零售神话”的胖东来,员工的基本工资就达到7000以上,更别提还有带薪假期、人性化管理等福利。正是这些实打实的待遇保障,让员工能够真正地以人为本,而不是机械地执行规定。

然而,当前的高校宿管制度却仍停留在单纯的“管制”思维上。制度的设计者似乎忘记了,无论是宿管还是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都应该得到基本的尊重和理解。但在现实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宿管被当作24小时不知疲倦的机器,学生被视为需要严格管控的对象。

事发后,学校采取了“快速止血”的应对措施:调离宿管、扣除绩效、发布道歉声明。这些表面的处理看似给了一个交代,实则掩盖不了制度设计的根本缺陷。更值得深思的是,在学校的通报中,似乎更关注“澄清不实传言”,而非如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的是整个管理体系的革新。首先,要提高基层工作者的待遇,让他们有尊严地工作。其次,建立更加灵活的应急机制,让特殊情况有特殊的处理渠道。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要改变那种“以管控为中心”的管理思维,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的理念。

就拿这次事件来说,如果学校能建立起24小时的应急处理机制,如果宿管有足够的待遇保障敢于担当,如果制度设计更人性化,这种悲剧是完全可以避免的。但可惜的是,在当前“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氛围下,很多人选择了最安全的做法:严格执行制度,拒绝承担任何风险。

这不仅仅是一个宿管的问题,也不仅仅是一所学校的问题,而是整个教育管理体系需要反思的问题。如果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类似的事件还会不断发生。

我们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处理几个临时工”,而是要建立起真正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让每个人都能在制度的保护下,既有尊严地工作,又能保持基本的人性关怀。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真正走出“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怪圈,才能让制度真正服务于人,而不是成为压制人性的工具。这需要决策者的魄力,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毕竟,一个真正进步的社会,应该是既有规则的约束,又有人性的光辉。

0 阅读:2

旦旦社会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