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大门是北京皇宫前面的主要南门,它就坐落在北京城的中心直线上。
这扇门啊,从紫禁城盖好的那会儿起,就被看作是国家的象征,因此在明朝时,人们称它为大明门,到了清朝,又改名叫大清门了。
清朝有个说法,讲的是“经大清门抬入的皇后”。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这大清门的地位实在太高了。皇上娶媳妇儿,只有皇后的轿子才有资格从这大清门抬进宫里,别的妃子们可没这待遇,她们得从紫禁城后边的神武门进。
要想以大清门正宫的身份成为皇后,那要求可真是严格得很。要想得到这份荣耀,门槛可不低。得满足一大堆条件,才能从大清门堂堂正正地抬进来,坐上皇后的宝座。
首先,这位皇上很小的时候就坐上了皇位,等到坐上皇位之后才举办了婚礼。就拿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来说吧,她嫁给乾隆那会儿,乾隆还只是宝亲王呢。所以,虽说孝贤皇后是乾隆的原配夫人,但她可不是从大清门风光嫁进来的。
再者说,这位皇后是直接进宫就当上了皇后,并不是从那些妃嫔里面一步步升上来的。就拿乾隆皇帝的第二个皇后那拉氏来说吧,她一开始只是个妃子,后来才被封为皇后,而且她也不是从大清门直接进宫的。
清朝总共有十二个皇上,还有二十七个皇后,但真正从大清门风光嫁进来的皇后,就只有五个。
但是呢,这些本该极为尊贵的女性,大多数的人生路却走得不太顺畅。
【01、顺治元后】
顺治帝是清朝打进关内后坐上龙椅的头一位皇上,他的正宫娘娘,那可是清朝头一个正式从大清门风光迎娶进宫的皇后。
这位皇后的全名相当复杂,叫博尔济吉特额尔德尼布木巴。她来自科尔沁部,那可是顺治皇帝亲娘的娘家,也就是孝庄太后的家族。
这位皇后是在多尔衮掌权时,特地挑选给顺治皇上的。
那时候,清朝有个老规矩,就是满族和蒙古族喜欢结亲。多尔衮的正妻呢,恰好就是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家人。
多尔衮没有自己的孩子,所以就领养了他同母弟弟多铎的儿子多尔博当继承人。多尔博的妈妈也是科尔沁部的博尔济吉特家人,而且,她还是多尔衮正妻的亲姐妹呢。
说实话,多尔衮挑中这位皇后,心里是有自己小算盘的。
这位皇后呢,其实也是孝庄太后的亲侄女。因此,尽管多尔衮在顺治七年离世后,顺治帝很快就对他进行了清算,但顺治帝还是决定,要把这位皇后从大清门迎娶进宫。
顺治帝心里本来就不太痛快,因为皇后是多尔衮给挑的,而且他本来对蒙古女子也没啥好感。
他成亲以后,感觉跟皇后在性格上合不来,越来越不对劲。
顺治帝喜欢朴素,可皇后却偏爱奢华。她穿戴的衣裳帽子,上头镶满了珍珠宝玉,就连吃饭用的家伙什儿,也都是金子打造的。
顺治皇上的后宫里妃子挺多,皇后看着心里头那叫一个气,顺治要是召哪个妃子去陪寝,皇后就非得给那妃子找点茬儿,而且还老因为这个跟顺治拌嘴。
他们在清朝顺治八年八月份举办了婚礼,可到了顺治十年八月份,顺治皇上就火冒三丈地把皇室成员和朝廷重臣都叫来,说要废掉皇后。
皇族成员和大官们纷纷反对,但都没能改变决定。清朝第一位由大清门迎娶进宫的皇后,最终还是被废黜了。
但是,通常情况下,废后的结果就是直接剥夺其作为皇帝后妃的身份,而这位皇后呢,仅仅被降级成了静妃。这背后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在清朝初期,后宫的管理制度还没那么健全。
清朝的朝廷档案里,关于静妃后来的事情,一点记录都没留下。
不过,在朝鲜的历史记录里,有这么个事儿:顺治十三年,静妃被废掉皇后头衔三年后,她老爹吴克善跑到京城去了一趟。
吴克善是孝庄太后的亲兄长,也是顺治皇上的嫡亲舅舅,相当有地位。他把自己那被休掉的女儿又从外面接了回来,安置在蒙古。
清朝那时候的官府记录里,没提到静妃回自己娘家的事情。不过,说了顺治皇帝走了之后,静妃跑到京城去给顺治皇帝办了一周年的祭祀,待遇还不错。祭完祀,她就又离开了京城。
她在北京那会儿,住的是蒙古族的帐篷。
看来她回自己爸妈家这事儿,八成是板上钉钉了。
在朝鲜的历史记录里,还提到这么一件事:静妃回到蒙古老家后,给顺治帝生了个娃。但科尔沁部落愣是没把这孩子送回清朝。这事儿啊,听起来更像是街上流传的小道消息,不太靠谱。
【02、顺治的孝惠章皇后】
顺治帝的第一个皇后被废掉后,没隔多久,也就一年光景吧,他就又娶了个新皇后。这位新皇后还是蒙古科尔沁部的,也姓博尔济吉特,说起来还是之前被废皇后的亲侄女呢。
这位皇后是清朝历史上第二位由大清门正式迎娶进宫的,人们通常在史书里称呼她为“孝惠皇后”。
顺治对蒙古女子还是没啥兴趣,对孝惠皇后也是爱答不理的。
孝惠皇后在宫里待了两年后,顺治皇上就碰上了他这辈子特别喜欢的人,董鄂妃。打那以后,他就更瞧不上孝惠皇后了,心里琢磨着要把皇后的位子给董鄂妃腾出来。
他们俩在顺治十一年成了亲。可到了顺治十三年,顺治帝就把大臣们召集起来,直截了当地说要再废一次皇后。
孝庄太后心里头真不想再看到科尔沁部又出个被废的皇后,而且董鄂妃也不想被人骂成妖女,所以她就连忙跪下来求顺治皇上,千万别这么做。
孝惠皇后费了好大劲才把皇后宝座给坐稳了,可却丢了掌管后宫的大权,成了个空壳子皇后,而且肚子也没争气,没能给皇上生个一男半女。
孝惠皇后在后宫苦熬了整整4年,后来董鄂妃就走了。顺治帝伤心得不行,结果才过了4个月,他自己也跟着去了。
孝惠皇后因此升为了皇太后。那时,她年仅21岁,而小皇帝康熙仅比她年幼13载。
过了两年时间,康熙帝的亲妈佟佳氏就离世了。
康熙从小就没了爹娘,所以他特别看重亲情。除了特别依赖亲奶奶孝庄太后,他对嫡母孝惠太后也是尊敬又喜爱。
康熙皇帝开始亲自管理国家大事后,孝惠太后的日子就舒坦多了。
她没有自己的孩子,康熙心疼她孤单,就把五皇子和五公主安排给她来带。她身体不舒服那会儿,康熙都是亲自照顾;到她过生日,康熙更是亲自上场表演节目,逗她开心。
她58岁之时,康熙帝特地陪她回了趟娘家科尔沁部探望亲人。科尔沁部一共出了四位皇后或太后,而她,是唯一以荣耀归乡之姿回到娘家的那一个。
孝惠做了五十六年的太后,活得岁数大,最后安详离世,说她是清朝最享福的后妃之一,那是一点也不夸张,都能和乾隆的妈孝圣比一比了。
她算是那些从大清门进宫的皇后里,最后过得最幸福的一位。
【03、康熙的孝诚仁皇后】
顺治帝驾崩后,8岁的康熙小皇上就坐上了龙椅。到了他大婚那会儿,迎娶的皇后也是正经八百地从大清门给抬进来的。
康熙这辈子亲手封了三位皇后,但唯独他的第一任老婆赫舍里氏,是正儿八经从大清门风光迎娶进宫的。剩下的两位皇后,原本都是宫里的妃子,后来才一步步升上去的。
孝庄太后为了给康熙找个好皇后,真是下足了功夫,最后选定了赫舍里氏。
以前啊,清朝的那些皇后们,全都是蒙古科尔沁部落出来的。
要是从满族人里挑皇后,赫舍里家的背景其实并不出众,鳌拜甚至还瞧不起他们,说她是“满洲仆人的闺女”。
不过呢,她有个大来头的爷爷,那就是索尼。
顺治帝驾崩后,他指定了四位大臣来辅佐新君。可没多久,这四位大臣之间的平衡状态就被打破了。年纪最大的索尼,因为年岁渐高,慢慢退出了权力中心,这样一来,鳌拜的势力就开始膨胀,变得无人能及。
这时候,康熙要娶媳妇了,他挑中了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做皇后。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跟索尼拉近关系,让他提起劲儿来,跟鳌拜斗一斗。
这是一场标准的由政治因素促成的婚姻。
康熙跟赫舍里皇后是同一年来到这世上,他们结婚那会儿,俩孩子才刚过11岁生日没多久,这事儿足以看出康熙急着跟索尼拉近关系的决心有多强。
不过,就算他们是通过安排结的婚,作为年轻夫妻,两人之间还是很快就萌生出了真挚的情谊。
赫舍里活着那会儿,康熙身边确实围着些女人,可她们都没能捞到妃子那样正经的名头。那时候,后宫里头能算上数的,也就只有皇后这么一位正主儿。
康熙八年那会儿,赫舍里皇后生了个大胖小子,是皇上的头一个嫡亲儿子。皇上对这个小家伙简直是疼爱得不得了,亲自给他起了个名儿,叫承祜。
“祜”这个字,意思就像是老天给的保佑。清朝那时候,虽然不是按照老大儿子来选皇帝,但从给这孩子起的名字来看,康熙帝明显是盼着这孩子以后能当上皇上。
可是承祜在4岁那年就去世了。这事儿让康熙和赫舍里皇后悲痛万分。
康熙十五年那会儿,赫舍里皇后又给康熙帝添了个皇子,可不幸的是,她因为生孩子太难了,最后丢了性命,那时候她才二十二岁。
这个娃,那可是相当有名,他就是清朝历史上独一无二的皇太子,名叫胤礽。
可以说,康熙对胤礽那是真的宠爱有加,对他抱有极大的期望,这也反映了他对早早离世的妻子深深的怀念。
【04、同治的孝哲毅皇后】
康熙帝驾崩后,清朝接下来的几位皇上,都是在成年后才坐上龙椅的,他们在接手大权之前,早就成家了,老婆都娶进门了。
到了清朝快结束的时候,才又冒出来一个娃娃皇帝,他就是慈禧太后的亲儿子,同治帝,六岁那年就当上了皇上。
同治十一年那会儿,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一块儿给17岁的同治皇上挑媳妇儿。
关于挑选皇后的事儿,他们俩有了不同意见。慈安相中了有亲戚关系的阿鲁特氏,她还是状元的女儿。慈禧呢,觉得年纪小、看上去容易摆布的富察氏不错,毕竟富察氏出身满洲的大家族。
最后,因为慈安皇太后地位尊贵,而且同治皇帝自己也更喜欢阿鲁特氏,所以尽管阿鲁特氏比同治皇帝大了两岁,但她还是成为了清朝第四个从大清门风光嫁入宫的皇后,后人都叫她“孝哲毅皇后”。
但是选举之后的一系列事情让慈禧很不爽,她对阿鲁特皇后相当不满,心里头总盼着慧妃富察氏能顶替掉皇后的位置。
这导致她们婆媳俩之间的矛盾特别激烈。
据说在清朝的一些非正式历史记录里,阿鲁特皇后跟慈禧太后不对付的时候,她提起过自己是堂堂正正从大清门被迎进宫的皇后。这话背后的意思就是,暗指慈禧太后不过是悄悄从紫禁城的后门神武门溜进来的妃子,从没坐过皇后的宝座,全靠她儿子才捞到了太后的位置。
在惇亲王奕誴自己写的回忆故事里,有这么一句话,是奕誴亲王亲口说的。那时候,慈禧跟醇亲王聊起阿鲁特皇后这个儿媳妇,说是她不听话,慈禧动了废后的念头。可醇亲王一听,立马回了句:要想废掉从大清门正经进来的皇后,那也得找个同样从大清门进来的才行。
不管这话是从阿鲁特皇后嘴里说出来的,还是醇亲王讲的,反正都让慈禧丢了不小的面子。这样一来,慈禧肯定不会对阿鲁特皇后有好脸色。
同治皇帝虽然对阿鲁特皇后还算不错,但两人大婚仅仅过了2年,他就意外离世了,当时才19岁。
过了七十四日,阿鲁特皇后也跟着离世了。
阿鲁特皇后的离世原因一直众说纷纭。清朝那边说,她老公没了,伤心得不行,最后病死了。可老百姓中间老有这么个传言,说她其实是慈禧太后给害死的,要么就是她自己心里明白,跟着慈禧肯定没好果子吃,就心灰意冷地自尽了。
阿鲁特皇后离世时,年仅22岁都未满,至于她确切的去世原因,我们已无从知晓。她这一辈子,真的是挺惨的。
【05、光绪的孝定景皇后】
同治帝驾崩时没留下子嗣,于是他的堂哥光绪帝接了班,那时候光绪才4岁大。
十五年时光匆匆过去,到了光绪皇帝十九岁那年,他迎来了自己的大婚之日。那时候,慈安太后已经不在了,挑选皇后的事情就落在了慈禧太后的肩上。慈禧太后特别看重这事儿,最后选定了自己的亲外甥女,也就是叶赫那拉·静芬,让她当上了皇后。
这位是清朝历史上第五个经由大清门迎娶进宫的皇后,同时也是清朝的末代皇后,后人尊称为“孝定景皇后”。不过,大多数人对她更为熟知的身份,是她后来成为太后时的封号:隆裕。
可光绪帝在挑选秀女时,其实并没瞧上她,完全是因为慈禧太后施压,才没得选,只能选了她。
大婚过后,光绪对她就没啥热情了,就连她亲姑姑慈禧也没空搭理她。根据那个以前伺候她的太监信修明所讲,她当皇后的那段日子,过得是相当憋屈。
不过话说回来,她毕竟是慈禧的亲外甥女,这身份让她地位一直很牢靠。等光绪和慈禧都走了,她就顺顺利当地坐上了太后的位置,大家都管她叫“隆裕太后”。
那时候的清朝已经是岌岌可危,隆裕只做了短短3年的皇太后,清朝就没了。
仅仅过了一年时间,隆裕就因病离世了,那时她只有46岁。
【06、写在最后】
清朝时,有五位皇后是从大清门风光进宫的,其中三位属于清朝早期,另外两位则是清朝末期。奇怪的是,整个清朝中期竟然没有一位皇后是从那儿抬进来的。
其实,清朝只有在刚开始和快结束的时候,才有小孩子当上皇帝。到了清朝中期,那些坐上龙椅的皇上们,个个都是身强力壮的成年人,而且早就成家了。
一个王朝的开头和结尾阶段,通常都是它最为不稳定的时候。
这或许能解释,那五位从大清门风光嫁入宫的皇后,命运各不相同:一位被废黜,一位在难产中离世,一位死得离奇,还有一位经历了清朝的覆灭。唯独那位孝惠皇后,一直撑到了康熙时期,最终才享上了清福,过上了安稳的日子。
这五个皇后里头,没一个是皇帝的老妈。其中四个皇后都没能生下孩子,就只有康熙的赫舍里皇后,她豁出命生了个太子,叫胤礽。不过呢,胤礽最终也没能坐上皇位。
很明显,那些从大清门被迎进宫的皇后,表面上风光无限,但这仅仅是个开始罢了。没人能预料到她们最终的命运会如何。
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